本帖最后由 张汉平 于 2017-2-15 13:24 编辑
伟人宋教仁笔名‘渔父’‘桃源渔父’ 的研探 一一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宋教仁遇刺牺牲104周年 2017年3月20日,是与孙中山、黄兴齐名的辛亥革命‘三杰’ 之一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牺牲104周年,22日离世即为其忌日。去年4月中旬,我曾有幸专程前往上海阐北公园拜访並瞻仰了这位桃源藉的中华伟人亦即宋教仁之墓地。墓地座落在上海市闸北公园进门20多米远的左侧,再往左走10多米远的道旁即有上海市委、市政府用大理石刻有宋教仁生平简介。正道中间即宋教仁全身雕像。著名书法家章丙粼为其塑像底座携刻‘漁父’二字。曾任民立报社社长于右任在底坐后背书写墓志铭。离雕像歩行10多米再迈步约数步石阶之上为宋教仁灵寝之地。回桃后,查找了宋教仁笔名‘渔父’‘桃源渔父’相关历史资料,与关注宋教仁生平事迹的挚友进行了研探,为此作些肤浅解读。 首先,宋教仁笔名‘渔父’ 与两千多年前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笔下散文诗【渔父】有渊源。屈子有一席话,是出自时空跨越两千年前在江边所遇一位漁父如何处世的一场对话。他说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完全是他爱国受屈被放逐后对漁父的一段自我内心独白,也成了传世名言。当他听完漁父的人生处世之语后,他仍囬答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漁父听完后却高歌而去。然屈大夫却仍不改爱国高洁之志抱石沉江。屈原大夫清廉闻名于湘楚。曾在桃源漳江书院就读的宋教仁正是受屈原大夫‘离骚’‘天问’‘渔父’ 等诗歌赋影响,在短暂的从政生涯中,即以屈大夫为榜样,清廉表率辛亥诸子。1912年4月至7月,宋教仁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林总长。上任伊始,他在【民立报】刊登【宋教仁启事】,称‘部中职员量材任用,一切干谒概行谢绝……所望亲知故旧,曲加体谅,不事无谓之请托推荐’。 昔日同窗好友冯为莹曾写信找过他,被他婉然回信推掉。任职期间,他可是堪称第一个晒‘三公经费’的政府高层官员。当年他曾在政府公报刊登【农林部咨财政部5月决算清册】,以公告社会。尤其是袁世凯曾多次用金钱美女收买他而被他断然拒绝的故事早经社会流传至今。宋教仁一生先后用笔名有‘公明’‘犟’‘犟斋’‘渔父’‘桃源渔父’ 五个,而后两个笔名正是从政前后并常常使用,就可见他所用笔名不仅仅源自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词赋中,而从他的一身为官清廉也能看到楚国三闾大夫高风亮洁的影子。 其次,从桃源漳江书院就读开始,他就酷爱历史、地理、文学、诗词歌赋等,及至留学日本,涉猎军事、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就更为广泛了。东晋一位布衣县令叫陶渊明的,却借用‘武陵漁人’之奇遇,创作一篇【桃花源记】著名散文,给后人描绘出一个‘……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具有田园风光又沒有私欲杂念纷争的‘世外桃源’。陶令所描绘这般仙境地就是离他的故乡香冲村【现为宋教仁故居】不到五公里处的‘桃花源’千年古镇。‘武陵渔人’、‘世外桃源’对他应该有很大影响力。因此,无论国内国外,他更醉心研究英、美、德、法、日、俄、奥等当时强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发现世界列强的强国要诀在于‘民主’与‘共和’, 悟出中国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不是在异族统治,而主要是封建专制禁锢的结果。作为是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他,感觉到自巳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十分相似而又高出一筹,自巳苦苦探寻数年,力主推翻满清王朝,建立和追求的一个‘民主’与‘共和’ 理想新中国,不正是人人为之向往的‘世外桃源’吗!1911年年初,宋教仁从日本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2月8日,首次署名‘渔父’ 的政论文【东亚最近20年时局论】便见于【民立报】。这以后,‘渔父’或‘桃源渔父’的时评、政论频频见于报端也就那么容易为人所理解了! 不过,宋教仁用‘渔父’或‘桃源渔父’ 笔名还有一说。 当地就留有因为青年宋教仁从事反清活动,遭清政府辑捕时得一位不知姓名的漁夫相救逃生的传闻……。 总之,宋教仁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家、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近代中国民主宪政事业的开拓者。他于1901年开始走上民族民主共和革命之路,至1913年被独裁者妄图搞封建复辟称皇帝的袁世凯罪恶子弹暗杀牺牲,其仅仅10年就壮志未酬身先瘁!辛亥革命突出成果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是标志一个时代转折的里程碑,宋教仁却在这10年中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孙中山在他逝世后高度评价他是‘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今天,对他‘渔父’或‘桃源渔父’笔名研探,不仅为的是唤起进一步对这位爱国伟人宋教仁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而是应看到他以笔名寓其志、治国理政为民主民生理念彰显、他的光辉业绩、思想和‘为宪法流血’的精神永载近代史册! 伟人宋教仁爱国为民主民生、为宪治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永远值得中华后代铭记、学习和弘扬! 伟人宋教仁烈士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