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寺兴衰及寺名沿革(八) 文/谭远辉 在南宋时期地理学家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中录有《药山牛栏八字石碑》的碑目,曰:“不知岁月,刻石药山。”有人认为此碑就是前述政和八年纪行碑,因碑文每行八字,故曰“八字碑”。此说之不能成立者有三:其一,“八字”和“每行八字”怎能是一个概念。其二,纪行碑一直保存到现在,其上明确记为“戊戌政和十月辛卯 ”,年、月、日俱全,怎会“不知岁月”呢:?政和八年到王象之编撰《舆地纪胜》的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也才100年左右,怎会残断得连那么明确的纪年都不见呢?其三,八字碑产生的年代远早于政和纪行碑。在前引宋祁的《寄题药山牛栏庵壁》诗中便有“祖地千灯续,荒垣八字留”句。宋祁是北宋中期人,他所见到的“八字碑”就已遗弃于“荒垣 ”,很明显,“八字碑”应是宋以前物,绝非北宋晚期的政和纪行碑。“八字碑”究系哪八个字,恐怕已成千古谜案。
南宋稍晚,《虚堂和尚语录》中便对“牛栏”一说进一步发挥,穿凿附会,虚构故事情节,使“牛栏”一说以讹传讹。《虚堂和尚语录》卷四:
又如药山和尚,游山到澧阳,见人家有一座山好,便要化它建道场。 百姓不从,便入他牛阑里坐禅。人家被恼之不已,乃牵牛归屋里,纵火 烧却牛阑。他只在牛阑基坐禅。太守闻得,与之买山,建一所庵,扁之 曰“牛阑 ”。 这里把惟俨说成一个无赖,把当地百姓也说得不通人情。既有损祖师形象,也与《碑铭》记载大相径庭。《祖堂集》中“乞牛栏为僧堂”之说本来就于史无证,而《虚堂和尚语录》更是荒诞不经。而偏偏后代之猎奇者信以为是。毫无疑义,寺初名“牛阑”一说应予摒弃。比较靠得住的说法是药山寺最初名“慈云寺”。《舆地纪胜》中录有一方《慈云禅寺碑》的碑目:
慈云禅寺碑,即澧阳药山寺,唐光启二年雷满奏立。寺额断碑尚存。
光启二年(886年)距惟俨开山近百年时问,该碑有确自切的年份和人物,说明该寺在光启二年以前即已正式赐名“慈云禅寺”。而且王象之还明确地说“即澧阳药山寺”,则说明在宋代慈云寺已更名“药山寺”。因这时“寺额断碑尚存”,故知唐、五代时寺名“慈云禅寺”。雷满为唐末至五代时人,据明嘉靖《常德府志·官守志》:
雷满,武陵人。幼骁勇,里人推为帅,唐昭宗以澧、朗为武贞军,
授满节度使。尝引远水堑 其城,上为长桥,不可攻之计。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