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朗州醉翁 于 2024-3-2 15:00 编辑
我与“秋鹤”的师生情缘(上篇)
作者:徐隆广
“秋鹤”是谁?是个什么人?
文题中的这个人名,此前,我一直不曾知道,更未曾谋面,直到去年12月10日,我才知道其由来。
那天上午,我从所居小区菜鸟驿站,收到一件从北京发来的快递邮件。
回到居室拆开一看:里面装有宻封包装的长篇小说《大湖波澜》及其《诗咏绿水青山》大小两套出版新作,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浅蓝色的封面显示“秋鹤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大湖波润》及其附件《诗咏绿水青山》封面
打开封面书扣一看:上面印有作者标准头像,温文尔雅而又英姿勃发,象个大官,又是个帅男!
下面是“作者简历”:
“秋鹤,本名周运来,男,1959年9月出生,1980年7月在汉寿县参加工作,1993年调常德市,2019年12月中共湖南省常德市委退休……”
作者标准头像及简历 这封面书扣上的“作者简历”寥寥数语,虽然与标准头像不相比配,但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秋鹤著,即周运来著!“秋鹤”,即周运来。
接着,我从网络媒体就署名“秋鹤”进行了一番探究与诠释,寓意深刻:象征吉祥、长寿、忠贞、高雅、出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乃谦谦君子,“仁义礼智信”五德俱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长篇小说《大湖波澜》横空出世作出了最佳解读!
我开心释怀,佩服作者城府深隧,署名真棒!
此后一段时间,我花费20多天时光,断断续读品读了这部24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并作了比较详细的读书摘要,使我连续多日夜不能寐:
我与周运来长达整整50年的师生情缘,就象千里沅江之水,从贵州云雾山上喷涌而下,源远流长;又像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电影故事一幕幕在脑海里重现,历历在目……
那是发生在50年前的史海钩沉与心灵回放。
1974年春节刚刚过去,我受县教育局调令派遣,来到了汉寿坡头中学(曾改为汉寿八中)任教。这里是一所由社办初级中学改建的县办完全中学。
根据教学需要,我被安排到周运来(亦即“秋鹤”,下同)就读的初八班任教语文课,并兼做一些社会文字工作。
昔日汉寿八中学简陋大门和教工宿舍。源自微信网络供图
从此,我与周运来结成了长达50年的师生情缘。周运来成为了我的学生,也就是后来长篇小说《大湖波澜》的作者“秋鹤”,主人翁”吉农”。当年下学期,我又随班接任高八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其间,这里有个我已淡忘的小插曲:1974年上半年,周运来初中毕业,成绩突出表现好,理应续续升高中。但当地大队党支部书记借口“家里人多劳少,加上指标有限”为托词,不予签字推荐。直到八中开学之际,周运来都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到处求情说好话。我通过多方周旋,终于增补了一个录取指标,并安排到我担任班主任的高八班读书。后来,他常常对亲朋好友说:“不搭拜徐老师帮忙周旋,我就读不成高中,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和发展。”他称我为“恩师”!
第二年,我接到县委宣传部通知,抽调一年到时任县委书记何秋舫蹲点的县委驻周文庙公社曹坪大队工作队,陪同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李业英(后任广州分社社长)、刘诗训(后任武汉分社社长)开展不公开的社会调查,使我从事新闻报道受益匪浅。周运来听了有关故事,对我更加亲近与敬佩,并受到激励和鼓舞,表示一定要学好语文。
第三年上学期,我又回到汉寿八中高八班继续任教并兼班主任。
根据当时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形势,“三农”工作与发展急需培养适用人才。在那个教育秩序混乱的年代,我萌生了一个改革设想:倡议学校领导将高中八、九、十班,分别改为写作、农技和农机三个专业班,培养新一代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劳动者和接班人。
倡议引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得到年级教师大力支持。我所任教的高八班改为写作班,又称文秘班,并创办《学大寨》小报,后改校刋。
写作班遵循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按照“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融和”“大小课堂相衔接”的教学思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教学方法,太胆改革语文教学旧模式,努力探索教育革命新途径。
一方面在学校课堂里讲授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新闻报道、经验总结、调研报告以及公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基层,经风雨,见世面,学做人,能干事,练意志,强体魄,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
在那段时间里,我曾带领学生自备铺盖行李和生活用品,深入基层与群众,实行“三同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
曾记得,我们去坡头公社红砖厂挑红砖,去洋淘湖农场学开拖拉机,去县芦苇场栽芦根丶砍芦苇,去坡头大队战沙包(移沙填土植树种蔬),去鸭子港公社全护大队采访农业大学先进事迹……
所有这些活动不是“青蜓点水”,而是“深水摸鱼”。每次活动丶每个学生都要写出一篇文章,或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或经验总结,或其他散文以及行政公文。各取所长,各显其能。所写文稿,择优选登校刋《学大寨》,或发送县、社广播电台。周运来成了校园“一枝笔”,县、社电台“通讯员”,在高音喇叭里经常听到他的新闻报。在“战沙包”中偶遇沙堆崩塌,他舍身救出被埋的高小潮,被同学们赞誉为“救人英雄”!
当年,我曾作为汉寿县唯一代表,在常德地区教育局召开的石门蒙泉语文教改座谈会上,曾就写作班语文教改经验与模式作了典型发言,得到区局领导和与会人员认可并推广,所办校报《学大寨》发送到有关区县中学,吸引了安乡、临澧等县办中学师生前来参观学习。
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在长篇小说《大湖波澜》第一章《经风历雨》中,作者“秋鹤”曾对化名“徐宏广”老师的印象作过这样的记述:“徐老师是个青年才俊,瘦高个,戴着深度眼镜,笔挺的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两枝钢笔。他擅长写新闻报道和经验总结,是全县闻名的笔杆子。他讲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文课也很有新意。”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学生的认可与赞扬,就是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1976年上半期,按照当时高中学制两年,周运来兴高采烈地高中毕业了。举行毕业典礼的那天,坡头中学写作班的师生拍摄了一张合影,并展示所获荣誉奖状,给后人留下了人生旅途中青春飞扬的难忘一瞬间!
坡头中学原写作班师生毕业留影
此后,周运来被推荐担任民办教师,不久又考进省属中专学校,继续追求自己的青春梦想!我也奉命改行从政,担任坡头公社党委秘书,并参与县委书记周立民在帅孟奇故里红星大队驻村蹲点。从此,开始了人生的一大转折!
原坡头中学写作班部分师生在常德城区温德姆大酒店合影 。 光阴荏苒,岁月难忘。我在品读长篇小说《大湖波澜》中发现,作者“秋鹤”用《“湖光”》《滩头上学农》《两次高考》《重返罗家湾》等4个节,从版面40至60页,花费21个页面,约1万文字,对主人翁“吉农”在“临湖中学”(即坡头中学)的求学生涯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所有这些事实,就像一段人生日记,既折射了社会现实,又反映了教育现状,也体现了师生情缘!尊重事实,回归历史,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
人生苦短,岁月轮回。前几年,坡头中学写作班部分师生,在常德城区温德姆大酒店久别重逢;而今,长篇小说《大湖波澜》我又握卷在手,故事还在延续……
(2024年2月28日草就于汉寿县沧浪街道八角楼社区锦上花小区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