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01|回复: 17

舂米(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6 10:4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清香 于 2024-3-6 11:25 编辑

舂米(散文)
作者:袁清香

        一
   我在十岁前,没看到当地有打米机,所吃的大米并不是从机器里脱壳出来,而是人力脱壳。也是祖宗们在千百年的无数次实践中发明了一些工具,不断进行改良,就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想想,我是何等幸运,竟然亲自参与实践,经历了原始的稻谷脱壳法,吃到了苦的味道,也见到了现在的精良优质大米,尝到了甜的幸福。
   我的印象中,我家最初的大米要么是用石头磨子压破稻谷,要么是用碾子碾碎稻谷,要么是在石头臼里将稻谷舂破。舂,是的,就是舂,这个字,太像春天的“春”,可它不是,笔画有一点点区别,得睁大眼睛仔细瞧。在这里,它是个动词,我猜应该是古代人造字时有所指,意思是将春天的日子分开,一天当几天用才行。要勤劳播种,才能有秋天的收获。这个舂,是用杵或者捣臼等工具捣碎或者压碎谷物或者坚硬的食物。稻谷舂成大米后,要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用风车车等等还有一系列操作,将米和壳和糠分离,最后得到能食用的大米。这样得来的大米,往往是碎米多,整米少。此时用“粒粒皆辛苦”真是恰当不过。
   那时的我,吃饭不小心掉了一粒两粒,常常会被父母教育一番:“这粮食是你自己舂米辛苦得来的,不可浪费。”因此,我赶紧捡起来放嘴里。现在,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如果将几粒饭撒在桌上,马上用手捡或者用筷子夹进嘴里。放碗时,碗里的最后几粒饭我是必扒干净,一定“光碗”。
  
   二
   舂米的石臼,我们土话叫“碓坑”。自我有记忆开始,就常跟着哥哥在碓坑里舂米。碓坑不是很大,最多只容得下十来斤稻谷。舂一次米,在不来客的情况下,我家最多吃三天左右。家里是隔三差五的舂,风雨无阻,因此我的记忆非常深刻。
   碓坑就在我家大门的右前方一个简易棚里。这是个专门舂米的棚,不大,几个平方而已,土砖砌,茅草盖。茅草每年都会换一次。这也是我太爷爷这辈下来的人公用的一个碓坑。我爸爸弟兄堂弟五个,有时还有别人家的碓坑坏了到我们这里来舂米。这个碓坑往往是歇人不歇碓坑,你去他来,平常很是热闹。
   不得不佩服前辈们的智慧,舂米的石臼坑,居然用了现代人才能解释明白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我想,他们那个年代,还不知道什么是数学物理,也不知道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吧。好像古代科举也只考文章诗词之类。老辈人却能将此正确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劳动人民的伟大。实践出真知,一点也不假。
   舂米的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石臼,是用较大较硬的沙质石头凿成,呈圆锥形,中间凿空,容器内侧凿有旋转螺纹路,它是埋在地底下的。石头圆锥的口面与地面持平,或者略高于地面。另一部分是用木质较硬的树段做成,这个树段呈7字形最好,九十度的弯恰好做成杵。如果没有呈九十度弯的树,也要专门做一个。杵是要正好落进碓坑里捣碎稻谷的,它比较重,为了延长杵的使用寿命,杵的尖端用铁皮包裹。较长的一段木做碓的腰身。碓的1/3处有一个横着的杠,作为平衡木,尾端稍扁,便是脚踏的地方。脚踏的这头,地势稍低。脚踩下地,杵就昂头;脚松,杵就顺势落到石臼里,将石臼里的谷粒或者其他粮食作物的表皮打破。这个是利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尽管老一辈人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他们运用起来却得心应手。
  
   三
   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从学着走路,就开始做事,哪像现在的孩子都是公主少爷般的待遇。比如,小孩从能坐时吃饭就是亲力亲为,父母忙得脚打后脑勺,哪怕天一半地一半,狗和鸡跟着转,也没空给喂饭。人都有求生的本能,拿不稳勺子的娃娃自会用手直接抓来往嘴里塞,不会看到吃的摆面前让自己挨饿。又比如,会迈开小腿帮父母屁颠屁颠地拿针线盒、找做鞋的布头、拿扳手等小物件。例如,会帮着洗碗扫地,哪怕洗不干净扫不利落,也会好好表现,力求得到父母表扬。一双手拿着火钳像个能者夹草夹小柴棍往灶内添火,跟着父母跑菜园子里识草扯草摘菜,等等。
   家里没米了,父母去干活之前,便将舂米的活交给哥哥。爸妈为了让我从小得到锻炼,大堆的奉承话浇在我身上,灌得我醉熏熏,哥哥也站在爸妈的立场上,哄骗说舂米就像玩跷跷板,特有味道,最好玩。爱玩爱听奉承话的我,就这样,很自觉地“上当”了。且还要把弟弟一同带走管好。听了好话,就像喝了蜜,心里那个美!因此我跟着哥哥干活特卖力,不用哥哥吩咐,抢着做。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像是小英雄一样,能为家庭分担做贡献了。
   哥哥,是个很负责任的哥哥,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把我和弟弟照顾得相当好。妈妈经常逢人就夸,说把我和弟弟交给哥哥看管,他们很放心。其实哥哥比我也只大三岁,可他总有点少年老成之感,像个大人,在我和弟弟面前很有威严,我们从来就不敢造次。舂米时,将弟弟放在可以限制他自由的小椅子上,在舂米棚的角落里看着我们干活。
   我和哥哥两人加起来的体重还没有碓重,合力舂米,每踏一下都必须使出很大很大的力才能将杵头勉强翘起来。妈妈为了我们减轻脚下的力量,在碓杵的那头给套了根绳。我们手脚并用,脚踩的同时,手拉绳子,让杵昂头,脚手同时松开,杵就顺势落在碓坑里,捶打稻谷。
   我们舂一下,碓中间的平衡木就“嘎吱”一下,杵便“咚”一下,进了碓坑。“嘎吱”——“咚”,“嘎吱”——“咚”,像鼓点的敲击声,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之感。也像音乐的节奏,不紧不慢,不高不低,有和谐的韵律。也许就是这原始的美声激活了我从小就爱唱歌的细胞,以致我到现在都还喜欢唱跑调的歌。舂米的声音有个性有特色,可谓是声声入耳。弟弟两手胡乱拍打着椅子,显得格外兴奋,看得“咯咯咯”直笑,恨不得亲身参与。大概舂十来下,停一小会儿,哥哥趴在碓坑边伸手将臼里的谷粒翻过来。这时,我可以休息几分钟,然后继续。如此这般,直到所有的谷粒全部舂碎压破。十来斤稻谷,我和哥哥是歇歇停停,半天才能完成。
   二人合力舂米,讲究的是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块儿使。我和哥哥经常在一起舂米,那种契合度练就得相当不错。合舂米时,两人要同时出左脚,或者同时出右脚。如果是两人相近的右脚和左脚同时用力,会腿碰腿,脚压脚。如果是中间的两腿不动,同时都用外面的脚用力踩,会出现各使各的力,没有做到完全统一,将力道分散,使了力却差了效果。这也叫“别腿”,是合作者的禁忌。我和哥只操作了几下,就发现了这个“奥秘”。
   其实,在许多合作的事情上,都会出现“别腿”的情况,长此下去要么效率低下,要么很快玩完。最近我学写格律诗,常有群里的老师说“换韵,挤韵,撞韵”等之类的话,我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和哥哥一块儿舂米时撞腿碰脚的情景。看来,生活当中的许多事情都能无形中牵扯到一块儿,让人产生联想,起码是引起思考,生活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四
   当然,大人舂米就快多了,他们力气大,很轻松,往往一个人几十分钟就搞定。下雨天,我爸爸会亲自舂米,我们在旁边看着就好。爸爸舂米的时候手上拿了一根较长的叉棍。一只脚踏下去杵,碓立马昂头,同时棍在石臼里戳一下,让石臼里的谷粒顺势翻个儿破碎。我看着爸爸轻松的操作,手和脚配合得天衣无缝,痴痴地想着我什么时候才能像爸爸那样可以独立完成舂米的事?没想到的是,一眨眼的工夫我竟然也快老了,时间去哪了,我全然不知!
   舂米完,妈妈还得将米从糠壳里给提出来,这个叫“整米”。整米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步是筛米。我妈妈筛米的技术堪称一流。舂米时,无论怎样用心,总有一些狡猾的谷粒躲猫猫,每次都能成功地躲过劫难,不让碓杵碰到。如此,它也就多活了些时日。如果非要粒粒到位,已经成了米的便会与谷一道舂成粉,就成了米糠,成了猪的口粮。筛米,是用较稀的大筛,将里面的谷粒提出来。我很喜欢看妈妈筛米,手平端着筛子,筛子里装了1/3的米,左手右手一个推一个拉,顺着一个方向将筛子推活,让筛子里的米往一个方向跑动起来,幅度不是很大,但力道要均匀。那些谷粒,开始是稀稀散散到处都是,渐渐地,顺着一个方向往中间靠拢,最后堆成一个小堆,妈妈用手抓出来,又继续,如此反复,最后将谷粒完全提出来。
   我看着妈妈的一番操作,愈发觉得吃饭真的不容易,思量着我得为家里多做事,减轻父母的负担。
   现在都过上了好日子,百多斤稻谷分分钟就可以变成十粒五双的精致大米,不用簸,不用筛,不用车,省时省工省力。舂米的时光已经远去,且一去不复返,但舂米的声音,时常在耳边回响,经常有一个声音提醒着我“粒粒皆辛苦”!
   是的,粒粒皆辛苦,我一直不曾忘,也不敢忘。
   忘记告诉读者一件事,我门口的大爷还是很挑剔,喜欢吃舂的米,为什么?可能是那份古老的情怀使然吧。
  
2e598c9973f0b6357817a0ec2326d65fed501791cce533ff83d68037337e2f6c.0.JPG
8bac79b5e3a04a7cb3bd424d265dec09f9971623c31303347e79400938ebed54.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1:1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喜欢袁老师的散文,幸福的回忆里,有满满的深情和那浓浓的乡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1:1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学习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1:12: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您的佳作,感受童年情怀,一件件一幕幕往事事被唤醒,来源于生活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散发出了泥土方香,令人陶醉!为您美文点赞!学习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1:25: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泥士芬芳,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1:27: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粒粒皆辛苦,我一直不曾忘,也不敢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2:2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此舂米的图片,难得,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4:53: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袁老师佳作舂米,读来亲切自然,妙趣横生。我记得我们那儿,小时候见到的舂米,是先用木擂将谷壳去掉,再用风车将谷壳吹掉,留下来的就是糙米了。最后将糙米放进臼中舂,待米皮脱落,再用米筛筛选出精米,筛出的米糠碎米就用来做饲料。谢谢老师分享,支持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4:5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回忆,散文,学习,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6 15: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的回忆,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8 02:12 , Processed in 0.0394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