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830|回复: 13

【捶边鼓 书山有路1】双阳读初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5 07: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 2011年开始将博客散文结集,计划出版《涔澧月》《荆楚风》《善德鉴》和《捶边鼓》《走江山》《弘宗贤》等文集。前三集已于2011年、2013年相继出版。2013年3月受命于老干部网络宣传协会主持工作,并主管正扬网,一直到2023年末才卸职,虽然后三本文集因此搁置,但十年间也撰写了不少新的篇章,尤其还搞了个《毛主席与常德》的专题,独具特色。现在又闲下来了,我将铭记初心,力所能及地将散落于网络报刊的相关文章收集整理编汇成集,待机出版。
      我从1972年初当民办教师直至2012年春退休,始终是个敲边鼓的角色,但我却敲得少,捶得多,捶得重。所以我给回忆录赐名《边重捶鼓》。
双阳读初小(1)

解放前,石公大队没有学校,农民读不了书,我家祖上就没有一个读书的。 新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努力创造条件,让适龄儿童有书可读。这是新旧中国的本质区别。1959年秋天,我在双阳小学启蒙,1961年搬进新建校舍,1963年辍学一年,1964年暑期我在双阳小学毕业。

双阳,就是两个太阳?学校为何名叫“双阳”,当时根本不在意,现在也无法考证。但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9年4月召开,应该与此没有关系吧。


启蒙加“金”终身受益

      1959年,三面红旗漫卷西风,大跃进凯歌嘹亮,公共食堂方兴未艾,生产卫星频频上天。这年秋天,我在家乡大队小学启蒙。那时,小学分初、高两阶段,一至四年级是初小。今天算起来,我启蒙时已经七岁半了,现在父母都不在了,不知什么原因。
       记得那天早晨,天气格外晴朗,我兴高采烈地跟着姐姐去报名,回答了向才松老师几个简单问题,我就被录取了。领了语文、算术两本书。报名时,我还没有名字,向老师就取我乳名中的“金”字,按姓氏和辈字组成我今天名字。这个“金”字,让我受益终身。因为同辈分、同职业、同职务的毛姓人多,为了区别,乡亲们都习惯在我的称呼前加“金”,叫金爷、金叔,金老师,金书记。还因我小眼睛和少年白的特点送上外号的:金瞎子,金老倌。因此,我非常感激向老师。

农舍三间歌声悠扬

      双阳小学办在八生产队杨振武老师家里,座南朝北。隔壁是毛先全老哥的家,也是毛姓小祠堂。门前一口大堰,屋后是葱郁的山。临时办起的学校,相当简陋,全校仅3间土屋。我的教室内,摆了4张方桌,每桌坐4至6名同学。桌子是社员们凑集,凳子我们自己从家里开学时带去,放假时带回家。记得当时开的课程还有图画和体育。向才松老师,20多岁的男青年,是我们的班主任,也可能是校长,因为只有他摇着学校的铜铃。他也是语文老师,板书和批语一笔不苟,工工整整的长体字,一行字就像一排黑板擦整齐竖排着。虽然课文内容早已模糊不清,但唱的歌曲却还在耳边萦绕:

            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
            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
            歌唱我们的幸福,
            歌唱我们的富强。            ————

      从家里到学校,也就是一华里路程,全是田间羊肠小道。没有胶鞋,更没雨靴,也没有雨伞,晴天尚可,雨天只能戴上斗笠,背着土布书包,裤腿卷上膝盖,赤着双脚,在泥泞中滑向学校。难免经常倒翻跟头,或仆地啃土,或四腿朝天。但为了学习,我百折不挠。也逃过一次学,一生也就这一回。


铁铺叮当书声琅琅

       一年多后,搬到新学校,公办的。学校建在铁匠铺山岗上,隔壁是大队部、代销店和小吃部。这条山岗是石公大队的中心,1962年石公大队一分为二,它恰好是分界线,东边石公四生产队,西边双堰十二队。四队刘德双师傅父子开的一家祖传的铁匠铺就在山岗边,因质量上乘,历史悠久,信誉又好,所以远近闻名,人们一般只知道铁匠铺,不知道大队部和学校。
      学校虽然是土墙,但和原来的学校比起来,却很气派。进门有一过厅,当面就是办公室,老师们集体办公。走廊两边是4个教室。当时有四位老师,美女王焕珍老师是大堰垱人,爱人汤廷选老师在斑竹完小教书。施先计是本大队六队人,很斯文。颜克富是民办老师。一位女老师(忘记姓名了)身体虚弱,一次上课时突然倒地昏厥,我们惊呼,有的同学还哭了。还有一位姓何的民办老师,双堰二队的,老师还领着我们去她家请她,但她一直没有到校。
多才多艺的颜克富老师,大筒拉得深沉悠扬,图画也那么神奇,我经常站在办公室门口迟迟不肯离开,真想摸摸那可爱的大筒。听说那大筒是颜老师自己用蛇皮、竹子、马尾做成的。我想,蛇皮和马尾,极其不易。假若那时我家里有条件,像现在家长培育孩子一样,培养和发展我爱好乐器、美术的兴趣,说不定我的职业因此而改变了。颜老师还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按序号制作小纸牌,同学们到校后就到讲台上去领取。谁都想抢第一。     
       复式班教室里,我们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左一右。有时我们先预习或做作业,四年级先听课;有时也倒过来,老师依教学方便灵活而定。这种方法,开始我不大适应,预习或作业时,总静不了心,侧耳听老师讲四年级的课,有时忘乎所以,竟然回答四年级的问题。因此,一期下来,我不仅三年级的语文、算术课各得百分,而且四年级的课也学的差不多了。      
       书读到第七册时,我们成了老大哥,和二年级复式。非常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年级只剩下5个同学了。更不幸的是,半个月后,五队杨翠年同学又因病夭折。学校只得解散我们这个班,嘱咐我们自己就近转学。
      我转去陈管完小。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条件相当不错。我家离学校有七八里路,涔河支流贯串始终,没有桥,下雨就得趟水,父母当然担心。不到半个月,我就自动停学,在家放牛、砍柴、扯猪草。奇怪的是,陈管完小也没有家访过。
      过了一年,即1963年下半年,经双阳小学老师们几次家访,我依然回到双阳学校,插班读七册。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加倍学习,每天早到晚睡。


陈肖发小超级顽皮


      读三年级时,四年级有特别是几个调皮同学,是双堰大队的,在课间和放学后,经常欺负我们。
      现在已是儿孙满堂的陈克新同学,当时脏话不堪入耳,不断地上演恶作剧。他骗同学们猜字谜,在纸上写“毛非女子千八日”,说是三个字一句话。有同学自命不凡,不假思索地脱口说出那三个字,他马上诡秘一笑,当众大呼:(省略13字)
      还有一次,陈同学神秘地在我手心写上”7.82414”,要我读,我知他恶作,佯装不会念,他终于等不得,随即念给我听。我当即宣布:“省略19字”大家哄堂大笑。陈同学自讨没趣,从此不与我来这一套了。
      辍学后读四年级时,班上汉武和运仿两同学也够调皮的,特别是汉武简直无法无天,是学校的飞天蜈蚣,同学们都不敢惹他。他的亲姑姑也是我们一个班的,在回家途中,经常受其恶作。语文课施先计老师,师范毕业,单瘦身材,和蔼可亲,厚道正直,讲课慢条斯理,耐心细致,深受同学们爱戴。这样的好老师却遭到汉武同学的恶作,在同学中引起公愤。
      那天,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已伏案,恭敬地等待着施老师迈进课堂,可汉武却突然躲在教室门扇后。施老师刚跨进教室,汉武窜跳出来,大吼一声“嘿……!”惊得老师的课本、粉笔撒落一地。施老师本能地反过身来,将汉武用力猛摔过去。只听得“扑通”一声,汉武人仰马翻,教室里掌声四起。
      施老师上课如故,似乎什么也没发生。汉武同学也自知理亏,只得乖乖地爬起来听课。从此,汉武同学也规规矩矩了。现在,每当我们笑提当年英雄气慨,汉武同学依然脸红。


   双石学校完成使命

       我在双阳小学毕业后的第六年,即1970年石公大队和双堰大队(1961年石公大队析出双堰大队)各自建了五年制小学,校名也自然跟着大队名称叫。石公学校跟着大队部建在九队、八队、三队接壤的石竹湾,一栋土砖墙瓦房,四个教室,五个年级,其中一个复式班。两个教室有木制课桌,一个教室课桌是土砖上铺的木板。学生都是本大队的孩子。
       我任大队书记的1976年,学校新建于大队部前400米、九队李诗龙屋场后山岗上,六个教室,开始办初中班。
       在毛业千任支部书记的1980年,学校再次新建在二队三队九队十队交界的山岗上,红砖墙,青瓦,五个教室。
       大约九十年代,石公和双堰大队合建双石学校,规模相应扩大。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落地生根,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生源日渐减少,双石学校最终停办,学生去中武中心小学读书,校车接送学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后记
    新中国经历了75周年的风雨,义务教育已经几乎遍布中国。很难想象要是没有扎实稳固的国民教育制度,国家建设也就无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新中国发展的速度不会持之以恒的稳步增长,我们也享受不到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我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争取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识字运动。”在农村人们利用冬季农闲的时间组织了“冬学”,这成为农村扫除文盲的重要方法之一。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不仅包括汉族人民群众,还辐射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49年至1965年,全国年均扫盲600多万人,显著提高了工农群众文化水平。
    从1961年到1963年,党中央先后颁布《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提出了大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我国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数十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和产业工人相继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向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千万计素质较好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新中国工业化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5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10月召开全国城市半工半读教育会议,12月召开全国半工(农)半读高等教育会议。由此,全国再次掀起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大办并工半读学校的热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5 09:3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5 11: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会长的文章,篇篇都是我爱不释手的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5 11: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启蒙加“金”终身受益,所言极是!继续保重身体,再创网宣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5 1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翘首期待今年4月底在石门再相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5 11: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暑期我在双阳小学毕业。
我1966年暑期,我已经读完高中二年级了。沾我教小学的妈的光,是5岁直接上了小学二年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1: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24-3-15 11:17
毛会长的文章,篇篇都是我爱不释手的精品。

谢谢老朋友!现在回过头来梳理一下曾经的人生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1: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24-3-15 11:21
1966年暑期我在双阳小学毕业。
我1966年暑期,我已经读完高中二年级了。沾我教小学的妈的光,是5岁直接上 ...

天才王渊渊,错过了读大学的机会,可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1: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24-3-15 11:18
翘首期待今年4月底在石门再相见!

今年春节后就来北京值班了,荣誉家庭关工委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1: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24-3-15 11:18
翘首期待今年4月底在石门再相见!

请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31 , Processed in 0.0367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