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3-17 15:30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九十)
第十章 澧水印记
津市位于澧水尾间,东濒洞庭,西倚群山,北连涔、澹二水,南扼澧水入湖咽喉,水路四通八达,因而水运发达,为澧水流域交通要冲。 明初,澧州、安乡各设水马驿,津市位两驿之间,大船至津不能上驶,行旅多于此换船或改陆行,遂设官渡,津市由此成为省、府、州、县间往来中转地。明中叶,由于对山区的开发,澧水货运渐频,津市以其自然条件,成为物资集散中转港口,故客货运输初见端倪。 清代,随着社会发展,转口物资种类、数量与日俱增。津市为澧州盐岸,每年额销淮盐20600引至35600 引,因省督销局设于津市,盐均运集津市后转销各地,由此引发盐与粮食的交易,并带来织布、榨油、碾米、酿酒、戽斗等手工制造与加工业的发展。因其产品、原料、燃料等皆赖水运进出,津市始现码头,装卸搬运成为专业。清政府遂在津设厘金总局,于澧水各港口设厘金卡,对落地及船载货物抽取厘金,故其时的津市,官商士子,漕船商舶,此往彼来,帆樯相望,极一时之盛。 民国以后,随轮船的出现,历来单一的木帆船运输,乃一变而为轮帆并行。此时,大量工业品的涌入与农林产品出口的加剧,旧有航路已不敷需求。随着新航线的不断出现,津市水运一时呈膨胀之势,由是津市“自庸桑诸县所出诸产,胥集于是以贩运武汉,而易外货以散卖各地”的地位业已确立。 抗日战争时期,津市水运时起时落,初因长江下游城市沦陷,轮、货纷纷疏散西来,津市水运一度旺势。后因长江封航,洞庭湖布雷,轮驳成为日机重点袭击对象,损毁严重,往来船舶一度锐减,仅凭帆运支撑。抗战胜利后,随着难民复员,津市市场渐见凋敝,商业萎缩,水运式微。 1949年,津市和平解放,水上交通很快恢复,轮、帆两业初以支前运粮,后经整合,分别组设民船合作组织和轮运公私合营公司,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水运能力显著提升,1953年货运量达到25万吨,周转量达到4145万吨公里。1956年公私合营,分别成立津市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和省航运厅驻津办事处(简称湘航),从此,轮、帆两业走上了有计划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自1950年代津市城市转型大办工业,物资流通加大,为适应发展,轮运加强船队及港口机械的建设,帆运则加强运输工具的更新与改造,故此津市水运有了较大发展。 1964年货运量达到40.46万吨,周转量达到了12760万吨公里。1970年代中期,国家强调支农运输,提倡磷肥,以及各地用煤自供,因上、下河船止于津市等原因,津市成为常德地区农用石灰、磷肥、工业用煤的中转港口,湘航与常德地区11县市航运企业以及社队农副船只一时云集津市(俗称大会战),日平均停港轮帆达300余艘,载重量约6000吨左右,南北港区一片繁忙,1977年完成货运量61.69万吨,港口吞吐量达200万吨,为津市水运史上的黄金时代。 1978年,枝柳铁路建成通车,澧水上游来津物资逐年减少。但随内河与长江的通航恢复,津市水运仍是一派兴旺。1980年代中后期,伴以公路建设的加快,津市水运呈现衰落态势,1990年代后,帆运退出历史舞台,滨湖航运和长江航运均受到陆路运输的冲击而委缩,加之体制上的缺陷,截止到二十世纪末,津市航运公司名存实亡,湘航转为民营。如此这般,2000年后,津市水运仅剩下湘澧盐矿的盐运、煤运,石门和澧县矿石的中转以及澧水河的砂卵石营运了。 湘有四水,湘、资、沅、澧。澧水是最小的一条河流,可她又是最神奇的一条河流,她不仅在上游造就出了风光旖旎的张家界,而且还在尾闾诞生出了湘北明珠一-津市,若将这条美丽的河流寓意为一幅长长的画卷的话,那么,张家界就是这幅画的主角,而津市则是这幅画的印章。
第一节 长河帆影
一、帆船运输 1.澧水帆运 澧水有温、茹、溇、渫、黄、道、涔、澹和澧九条支干,但真正形成航道的除主干外,仅有溇、渫、道、涔、澹五水。溇水会澧甚早,有百十里行程。渫水在主干澧水北与之平行,会澧前的一百多公里,几乎将石门县从西到东穿了个透,故而又有石门的母亲河之称。道水是一条唯一绕主干澧水南岸而行的河流,从慈利五雷山出发,由石门白洋湖出官渡桥入临澧境,会澧前,东西流经了南岸的大半个县境。发源于石门的涔、澹二水皆绕北而行,各自像一把弯弓,在澧阳平原的千里田畴上,硬生生地锯出几条隙缝。如此枝节繁复的澧水水系,编织了一幅形如迷宫、漫际于湘西北的水网。 澧水主干自津市上行经澧县、合口、石门、慈利、大庸至桑植,长283公里,除津市至澧县可常年航行100-200吨驳船外,再往上溯就只能走10吨左右的木帆船了。明清时期,上下往来的物资除了食盐外仅是些农副产品,这种简易的商品流通使得市镇的发育极为缓慢,这一点,可从清乾隆及与同治年间编撰的《澧州志》里一目了然,百年间,市镇格局几无改变。民国伊始,伴随着工业品的入境,商品流通由农副产品集散转变为工业品与农副产品的科换,同时也促进了澧水流域农林产品的出口,市场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商业不再是守株待兔,坐等顾客。庄客的出现便是例证。最早外派坐庄的是津市的油业和布匹业,他们将点设置在大庸、慈利等各个大小关隘水口,在扩大自身贸易的同时,也搞活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如慈利的江垭,原仅有十几户人家,不几年,便成了一个繁华的小镇。坐庄是双向的,1916年,18岁的胡异三始在大庸“李裕和”绸布店学徒,三年期满,遂东下津市为“李裕和”坐庄八年,以此为日后在津谋图发展打下了基础。果不其然,十几年后,胡跻身津市富人之列。同一时期的上河人(津市对石门以上的通称)还有金姓、兰姓等如出一辙。此时澧水的帆运,可谓是帆影点点,号子不断,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渫水发源于武陵山北支干,是澧水的第二大支流,当年粤商卢次伦在渫水的上游泥市创“泰和合”茶号,就有对渫水水运的考量。原渫水航道仅止于水南渡,由此上溯十几里到泥市,因河道乱石遍布难以通航,卢次伦只得耗巨资加以疏浚。“泰和合”驻外仅有两个茶庄,一个设在津市,曰“津庄”,一个设在汉口,曰“汉庄”。《石门文史》有这样表述:“高峰时,泰和合日发茶船百艘……”渫水滩多水急,每艘船的载量仅为几吨,但接踵而行,那场景一定颇为壮观。涂子白,江西建昌人,晚清时其父赴石门水南渡巡检司任司官,其随家一同迁居。水南渡属于西北乡重要关隘,涂早年做油盐生意,获利不少,名声很大,于是有人捉他家“财神”,涂子白只得携家带口迁居津市三洲街。1926年,李子浩、涂子白合资在津市新建坊正街开设益大正油行。因涂有人脉资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该行很快成为津市油业翘楚。有趣的是,渫水流经才百七十里,而沿途乡市无数,民国列肆上百的就有泥市、古市、磨市、皂市等数处。其中磨市一度成为石门西北乡著名的桐油集散地。九澧之一的黄水也在这途中注入渫水,黄水一名由雄黄而来。雄黄是门稀缺药材,曾为津市国药业的招牌之一,使渫水成为澧水流域极具经济价值的一条河流。 溇水发源于湖北鹤峰县。横跨两省的溇水通航航道有近130公里,其中的鹤峰段仅有65公里,鹤峰未有公路前,溇水是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线,全县多半物资需由此进出。此条河段有两个重要的码头,一个是鹤峰的江口,一个是慈利的江垭。由于滩多水浅,船载量不到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先后对各自河道进行过疏浚,之后,慈利段常年可通航15-30吨船舶,鹤峰段季节性可通航3-25吨。尤其是鹤峰一方,河道疏浚一度延伸到了县城,并在江口码头建起了船舶修造厂、药材加工厂、木材集材场,俨然想把这里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除船运外,溇水放排由来惊险,江口以上河谷深切,水流湍急,礁石重叠,放排非本地人莫属,即便这样,排毁人亡的事仍有发生。据《鹤峰林业志》记载,曾有25 名职工在此殉职,公职人员如此,民间就难以计数了。 道水的流经地几乎均为稻谷产地,石门县唯一成规模的产粮区白洋湖便置身于它的流域中。据《澧州志》记载,从清康熙年间起,临澧县(那时还叫安福)即为澧州漕粮的主要供给地。道水是条小河,从道口(入澧口)至县城枯水季节仅有水深0.5米,县城以上枯水季节水深0.3米,故只能行驶一种叫岩板船的小船,这种船的船体由木板构成,无棹,轻巧灵活,单人驾驶,浅水使篙,用软帆,平时以桨转向,不用舵,驶风始放舵下水,船尾有插篙孔,供停泊时插篙固定船位,载量不超过5吨。因体阔身短,又喜欢集群而行,河中行驶时宛如一群胖头鱼,而停泊靠岸时,又像是一堆急待上岸的螃蟹。1956年6月6日下午七时许,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风力约在八级以上,停泊在九码头的临澧县帆船社来津送粮的 65 只岩板船不堪一击,船只尽被打翻击沉,津市遂组织上千人参与抢救,打捞泥谷 26.7万余斤,但仍损失了2.3万斤稻谷。 涔、澹二水傍津市北潆洄,澹水迫近澧城和津市,多处与澧水串流。早前澧州盐岸设于津市品元宫附近,品元宫紧挨后湖,而后湖又与澹水相通,故盐船可沿澹水西行经蔡家河、蔡口滩、樟柳、十迴港、澧阳桥直抵澧城。涔水流经颇为曲折,全程114公里,几乎贯穿了澧县的整个北乡,又因受地形的侵扰,几度折西回流,以致浸润了大半个澧阳平原。这是一片丰产粮棉油的肥腴之地,每逢金秋时节,稻棉相继上场,时为船运最忙碌的时候。涔水拥有众多的码头和市镇,码头以白杨堤、周公渡、梅家港、青泥潭、曾家河等较为著名,而市镇,像垱市、槐市、梦溪虽历史无考,但都应算是古镇了,民间的涔阳古镇之说,至今也没人说个准,倒是涔阳的存在无人质疑,屈原《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大多数文化人还是能吟诵的。码头也好,市镇也罢,均为粮米起家,继后又有了棉花。粮棉的交易需场地,于是,码头、市镇应运而生。 澧水干流以及各条支流均需逆水而行,尤以主干和渫水为甚。于是,从船工中分出一个派类,即人们所说的纤夫,一船一支纤,纤夫的多寡,完全由里程的长短和货物的重量来定,纤夫中既有船工,也有临时聘用的雇工。澧水属季节性河流,中上游滩多水急,拉纤不仅靠气力,也是一门技术活,吃这碗饭的人大多是上河的船古佬或排古佬。 上游地形复杂,有的地方需临时加人或让本地人接纤,当然,这其中也有拉霸王纤的,故船主一般会入青红帮的山头,遇到事时好有个遮挡。下行船与上行船通常的载重量是二比一。除此之外,其他被称为小河的航行则要简便得多,虽也有逆行,但纤轻,上行时通常是女人扶舵,男人拉纤,抑或男人扶舵,母子拉纤。1955年,澧水河道整治,仍留有8条纤道。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