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3-18 20:28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九十一)
第十章 澧水印记
第一节 长河帆影
一、帆船运输 2.滨湖帆运 滨湖帆运主要由澧水洪道、四水(湘、资、沅、澧)联线及开湖航道组成,即是津市通往环洞庭湖地区以及由此通往湘中湘南的航道,这一运输多为外籍船帮所为,澧水船帮少有参与。过洞庭湖后,来津市虽为逆水,但水深面阔,仅以风帆和橹桨便可航行,故滨湖航行不需拉纤。滨湖帆运由来已久,粤汉铁路未通车之前,津市的南货均由湘潭中转,换的是澧州的稻谷和棉花,不过,那时的舟楫还不算稠密,直至晚清有了湘中的煤炭和五金加入后,各地船帮才趋之若鹜来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湖南开办帆船、划船船捐,50-100石(1石等于120市斤)收钱200文,100-200石收钱300文,200--400石收钱400 文,以此递增,每半年收一次。首次开征船捐,无疑与这一时期的水运勃兴有关。 民国时期,滨湖帆运异常活跃,这时,轮运虽已出现,但帆运以其船只数量上的优势仍占大头。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津线虽未阻断,但轮船目标大,屡遭日机袭击,损失惨重,加之常被军事征用,这时的湘中湘南尚未沦陷,由滨湖水运转津市陆运入川的战时孔道业已建立,滨湖帆运一时不堪重负,就连沅水中上游辰溪、沅陵一带的船只也赶来参与帆运。战后复原,这些船只中的一部分滞留在了津市。1953年,民船实行民主改革,定港定籍,津市港外邑船户竟占了半数以上。
3.荆江支流帆运 与津市水运有关的荆江支流有三: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皆为清朝不同时期长江在荆江南岸的溃口,不塞成河。澧水东去,与松滋河交汇于汇口,又汇虎渡河于小河口,再汇藕池河于舞口。三水成为津市北通长江,直达荆、沙、宜等地的水路要道,历史上为湘鄂边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江水,津市人又称北水。清咸丰六年(1851),太平天国起事,长江水运阻塞,淮盐源运切断,澧州开始借运川盐剂食,津市督销分局在虎渡河会涔水处花畹岗设川税局征稽川盐税收,此为荆江支流川盐帆运至津之始。民国时,津市去沙市宜昌可走观音港,出北河口逆松滋河西支北上,于黑狗垱入虎渡河出太平口时为黄金水道,轮帆均可通行。荆江支流航线的开通,除缩短津市至长江的里程外,更重要的是紧密了湘西北与荆州地区,尤其是松澧平原的经济联动。抗战时期,长江水运中断,荆江南岸的松滋、公安、石首等数县粮棉运销只能走津市,一时使得津市成为湘省的最大棉花集散地。1938年武汉沦陷,大量汉口船民以及汉江船民上溯移至沙、宜一带,无形中加快了湘北与荆州两地的物资流通,这种流通一直维系到1940年6月沙市沦陷。1945年,津市新华工厂在沙市、宜都分别设立分销处和分厂,在往来于津市和江陵之间的船上,来自汉江的船工陈洪洲被发展成中共地下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急需干部,因陈洪州对沙市、津市两地熟络,两地都争,最终陈选择了在津工作,曾任津市工交科长和总工会主席。 附表 民国时期帆船运输主要物资流向 货类 | 地点 | 运往地 | 最高(年) | 最低(年) | 常年 | | | 大庸、桑植、永顺、来凤、宝庆、汉口、长沙、湘中、湘南、四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