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5|回复: 0

津市的民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2 15: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津市的民居
                                                              文/王泸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外省移民纷纷来到津市做生意。夹街、正街、河街的商店鳞次栉比,绵亘数里。江南诸省的移民来到津市后把他们所居住房屋的样式和习俗也带到了津市。这种房屋结合了川、 、粤、赣等省的房屋特点,也结合了津市街市的特点,修成一种多进穿堂式的民居筒子屋。这种民居一般是殷实大户人家修的。如正大油行、谦益油行、太吉公司、爱理司洋行、胜家公司、春泰百货店、福兴义布匹店、同义泰土果店、贺盛泰花行、聂隆盛药店、饶同仁药铺等上千家店铺,其建筑基本格局都是这种多进穿堂式楼阁,它一般是砖木结构,很少用水泥,墙壁用石灰浆掺纸筋砌成,最高的墙壁叫山墙,把两边的房屋隔离,以防止隔壁的火灾。这种山墙又叫马头墙,源于古徽州,一般是旅津徽商修建的。山墙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十分壮观。这种房屋又融进了川、黔诸省的乡民建筑风格,一般是四进,也有五进、六进的特大型楼阁。一进一个天井,天并内砌方块青石砖,留下水道。天井的作用一是采光,因为多进楼阁一长条没有空隙,不太透亮,只能用少量的亮瓦和天井采点光亮。二是透气,通过天井透一点新鲜空气。三是倒污水用,将污水从天井中下水道排出。此房屋每一进除了天井,两边还有厢房。而厢房又结合了皖、赣的建筑风格,置于多进穿堂屋房之中。厢房为了隔潮,一般都离地面五十公分高,用灰砖砌到五十公分高时,再铺上木板,津市人叫它做枕板。这样的木板房冬暖夏凉,又防潮湿,住着很舒适。再来,每一进的中间有堂屋,两边有通道可通向另一楼阁。第一进的堂屋供招待客人用,堂屋正中贴有对联、字画,中间放一张红木雕花桌。桌上供有同乡会所信奉的菩萨、神灵。如花行供冬令圣母,金银业供女娲娘娘,木匠供鲁班,糖果业供麻姑娘娘,米业供后稷,鞋业供孙 膑,豆腐业供关公,屠户供张飞,等等。供桌上有香炉,主人每天都要上香,保证供桌香火不断。供桌旁有两排木雕太师椅,两张椅中间有茶几,茶几上有花瓶瓷杯等,很讲排场,用来接待客人、谈生意、商议做会等用。
      筒子屋一般都有楼,两层为多,也有三层楼阁的,楼上一般都是卧室。有的在楼上生火做饭,这很危险,因为楼是木制的,板壁、楼板、楼梯角、天花板、柱、梁均是木,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火灾。虽然每进楼阁都修了山墙防火,但只能防小火灾,若起大火灾,就要烧毁一片街市。当时,津市的街市经常起火,几乎每一条街都起过火,如20世纪50年代三洲街、解放路、襄阳街等是津市最大的火灾地,烈火烧毁一整条街,浓烟冲到数百米的高空,实在吓人。楼阁的作用除了睡觉,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水。每年到了汛期,人们纷纷把商品、货物、生活用具搬上楼阁,躲避水灾。等水退下街市后,人们又把商品、货物搬下楼,年年月月,水灾、火灾让津市人伤透了脑筋!
    筒子屋的当街处就是营业店铺,店铺门面修有牌楼,外墙粉饰细麻石和水泥,内墙抹石灰、纸浆,再用油漆刷得油光滑亮。店铺内一般有五尺高的柜台,刷生漆。柜台外有丈余空间,供顾客进店购货用。店门一般都用梭板,不装大门。梭板是用数块木板一块一块嵌进木槽内,清早由伙计一块一块卸掉,晚上再一块一块嵌进槽内。每当傍晚,津市的各店铺都响起“噼里啪啦”的上梭板声,就像放鞭炮一样,十分热闹。
      最气派的要数营业店铺的门面,外门面一般有两层楼高,有的修有重檐飞角外 、梁坊、门 楣、柱头等。重 檐一-般塑有堆画。堆画是津市房屋建筑的一大奇观。堆画是用石灰浆塑成的花鸟鱼虫、各种山水人物等,栩栩 如生。津市最有名的堆画师是贺德启、贺德松二兄弟。贺氏兄弟从小就从事建筑业,聪明勤奋、刻苦钻研。津市九宫十八庙的堆画及大商户店铺门面上的堆画,基本上都是贺氏兄弟与徒弟们制作而成的。堆画的技艺形同西欧宫殿的浮雕,有立体感、质感,聚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于一炉,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可惜此技术没有传下来。到了2000年之际,津市修的楼房虽高耸入云,却失去了津市古朴、厚实的建筑风格,再也见不到高雅并具有津市浓郁本土特色的堆画艺术了。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3:53 , Processed in 0.0314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