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2|回复: 0

津市民俗举略(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3 15: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津市民俗举略(三)
                                                                            文/王泸
盂篮会
      晚清至民国,津市渔民或百姓、 缙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均举行盛大的盂篮会,市井以品元宫为中心,供“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宫上帝”,连通城隍庙、五通庙、太子庙、天后官、三元宫等寺庙,奉上纸扎的大瓦房、大箱的锡箔元宝等。夜间,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人们在澧水河畔举行放灯仪式,一时万头攒动,彩灯斑斓。此放灯分两种:放河灯与放阳灯。人们青衫素裹,面目虔诚,纷纷将色纸扎成的状似荷花的小灯,点燃中心蜡烛后放入河中,刹那间,千百盏小灯漂浮在幽暗的河浪之上,悠悠闪闪,明灭不定,五彩绚丽,顺流而下,异常壮丽。百姓们端着筛箕,抓起一把把铜钱大的糯米糍粑,.丢入河中,供奉九泉下的宗亲,此谓放河灯。放阳灯者,用纸扎的长一米左右的长圆形灯,内燃巨烛,放出热气,将巨大的阳灯放上天空,超度亡人灵魂,保后人安康,消灾祈福,此谓放阳灯。
      “孟篮会”全称“孟篮盆会”,是汉语佛教地区根据《佛说孟篮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云佛之大弟子目连下地狱救母,化为烈火,佛教作此仪式,以从度其难,谓以盆贮百味,供养诸佛,以救众生倒悬之苦。我国现存唐慧净《孟篮盆经讲述》、宋普观《孟篮盆经疏会古通今记》、明智旭《孟篮盆经新疏》、清灵耀《孟篮盆经折中疏》均有记载。
      “孟篮盆经”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佛祖统记》卷三十七云“大同四年(538年)帝幸司泰寺,设孟篮盆斋”。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及百姓无不举行,以报祖德。可是到了明代,“孟篮盆会”的内容都变成讽经施食了,“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孟篮盆大斋之会”,变更“孟篮盆缘于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姿,九旬参学多得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此明代盂篮盆会变更,受民俗文化的极大影响。就津市而言,据近期出土的元和宫碑记载成,元和宫建于唐代,古大同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年,均乃佛教昌盛之时。唐代佛教传到津市后的一千多年中,如此多的寺庙举行孟篮盆会,除了明清两代帮会集结力量,保护本乡本行业利益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古楚的傩祭仪式。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朱元璋聚众起兵夺取江山,是借巫风神鬼之力量登上九五之尊的,不能忘记巫傩的功劳。在朱元璋的倡导下,古楚腹地津澧一带,楚人遗巫格外昌炽 。澧水上游的慈利、石门,传说为放逐欢兜之地——崇山之所在。欢兜乃楚人先祖,其后裔立傩坛降三神以询吉凶,谓之做鬼。位于澧水下游的津市在傩祭孟姜女时,“击鼓饶锣以迎傩神逐疠疫”。创始于梁武帝的“孟篮盆会”到了明代也变成“施鬼神食为孟篮盆大斋之会”。津市百姓放河灯,放阳灯,照亮先祖冥冥之路,施糯米糍粑奉于先祖宗亲,保子孙平安清吉,消祸消灾。津市同时代的傩祭和孟篮盆会均为奉祀鬼神为主,就不难看出傩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因此,我市“盂篮会”亦应是楚文化的一页瑰丽篇章。(完)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4:22 , Processed in 0.0318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