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柳叶湖人 于 2024-3-23 16:30 编辑
那年顶风冒雪步行百里回家过年
易建设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融入中华民族骨髓的一句精典俗语。时光飞驰,又一个春节到来,节日的气氛渐浓。此时此刻,49年前的那次顶风冒雪,艰难步行百多里回家过年的经历,再一次在记忆里浮现。 1975年冬,是常德县冬修水利3年大会战的收官之年。我们公社的冬修水利任务,是整修改造渐河。渐河是一条围山河,从蔡家岗围绕山脚经石板滩、灌溪、河洑等公社,直到河洑山下流入沅江,弯弯曲曲几十公里。我们大队的工地在蔡家岗地段,驻扎在蔡家岗公社高桥大队一个姓樊的人家。 经过两个多月热火朝天的艰苦奋战,主体工程顺利完成,大队伍已班师回家。我们白鹤山公社指挥部决定,留下一部分青年民兵,组成突击队,帮助驻地生产队挖一口水塘,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我作为民兵排长,与另一名同伴留了下来。又是20多天的紧张劳动,赶在春节前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工地辛苦劳作了3个多月,此时离除夕只有4天了。房东灶头熏香扑鼻的腊味唤醒了我的味蕾,恨不能立马飞到温暖的家,美美的吃一顿母亲做的腊鱼腊肉。
天有不测风云。起程回家的当天,天气突变。先是北风怒号,细雨纷飞。下午我们出发时,天空开始飘起雪花。可回家心切,管不了那么多。捆绑好行李及劳动工具,扎紧裤腿,穿一双黄胶鞋,头戴一顶斗笠,精神抖擞的迎着风雪踏上了归家之路。
我俩挑着行李,一前一后,顶风行走在公路边上。天老爷也好像故意考验我们,出门时还只是稀稀疏疏的雪花,不一会,大雪铺天盖地而来。雪花如鹅毛一般,纷纷扬扬,漫天卷地。飘在脚下的公路上,落在笨重的身上,堆在挑着的行李上。不一会儿,斗笠上、行李上已是厚厚的一层,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清理一下。天地间“乾坤一笼统”,灰蒙蒙的一片。
雪越下越大,肩上感到越来越沉重,无情的消耗着我们的体力。时不时的还有汽车从身边驶过,溅得满身雪水。
下午4点多钟的样子,走过了石板滩,经过浦沅机械厂,来到了灌溪的岗市大桥附近。行程已过多半,身体已经很疲惫了。看到公路左边的“常德县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值班室里有烟冒出,我俩停下脚步,敲开大门。值班室的大叔看到我俩一副狼狈像,热情邀请我们进屋休息。又给我俩一人倒了一大杯开水,还搬来了木柴架在火塘上,顿时火旺了起来。倾刻间我从心里到身体都感到暖融融的:多好的大叔啊。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休整,体力恢复了许多,鞋袜也烤得差不多干了。谢过那位好心的大叔,起身继续前行。
又是一个多小时过去,经过了河洑的岩桥,天已刹黑,前方隐隐约约看到电灯的光亮了。看到了电灯,说明离市区不远了,一阵兴奋。当天回家已无可能,我俩决定去他亲戚家借缩一晚,明天再继续。过了一会,进入护城公社,前面已灯火通明。从三岔路进入市区,30来分钟后,到了青阳阁同伴的亲戚家。
从蔡家岗驻地到常德市有40多公里路程。虽然20来岁正年轻,可一路走来,少有歇息。卸下肩上的担子,几乎瘫了下来。
感谢那家亲戚,给他们增添了不少麻烦。看到我俩饥寒交迫的样子,赶忙打开煤炉子,给我俩弄了吃的。又生了一盘炭火,烘烤衣服和鞋子,一直忙到深夜。
次日清早醒来,大雪仍在下个不停。休息了一晚,恢复了一些元气,随便吃了一点东西,继续我们的行程。从朗州路出北门上丹阳路,经过七里桥,视野顿时开阔。眼前白皑皑一片,两边的菜地、远处的农田,像覆盖上了一层厚厚洁白的棉花,银光耀眼。此刻,美丽的景色对我俩毫无吸引力,无心欣赏。走过一段泥泞小道,从五岔上了常蒿公路(现紫缘路)。踩在大雪覆盖的砂石公路上,脚下“嘎吱、嗄吱”的声音,合着我们的节拍,一路向前。我们一鼓作气走过泉水桥,上了柳叶湖大堤。柳叶湖边已结了一层薄冰,湖中央几只水鸟迎着雪花互相追逐,“扑、扑、扑”溅起一片片水花。走过大堤就是白鹤山,一条5公里多的简易公路,直达长生桥我们的家。这一路走来,又是15公里多路程。
到家时已近中午,生产队正在我家开社员大会。大家看到我俩一身雪水,衣服近乎湿透。纷纷站起身,一边嘘寒问暖,一边帮我们卸下肩上的担子,对我俩的毅力赞赏有加,争着让出座位给我俩烤火取暖。母亲端来了两大杯红糖温开水,一气喝完,身体慢慢恢复了元气。
一次顶风冒雪艰辛赶回家过年的经历,虽然身体经受了一次不小的磨难,但赶上了与家人的春节团聚,更大的收获是得了一次终身受益的意志锤炼与精神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