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0|回复: 2

消失的器物(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3 16: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失的器物(一)
                                                                                    文/王泸
木屐
      从清未至解放初,津市已形成四街四十八巷的街道格局。津市虽有如此多的街巷,但都比较狭窄,最宽处不过八米,一般就只四至五米。正街、夹街、河街中间由青石板铺成,下挖通道,用以排放街上的渍水。旁边人行道和后街及四十八巷全是泥土路面。街道两旁的店铺地面都高于街面,因此,一到雨季,街两旁泥宁不堪,渍水横流,行走十分不便。
      约在清代中叶,津市市面便有了数家木屐作坊。据老人讲,陈记木屐坊规模最大,老板祖籍江西。木屐匠人据街市路面多泥泞的情况,设计了不同样式的木屐,有男、女成人及小孩三种。成年男人的木屐较大,长约35~40厘米,木屐的帮是用牛皮或猪皮制成,用小铁钉钉在杂木制成的鞋板上。木板下面前后装上两块凹形木齿,高约10公分,这是因为男子走路步子跨得大,所以脚掌穿在木屐内深一些,也就牢一些。穿上这种大号木屐,可以在泥泞路上甩开大步行走,又稳当又牢固,有防滑防水等优点。但因大号木屐太重,所以穿这种木屐不宜走远路,走远了脚背要磨起血泡,甚至双脚抽筋。当然,穿上木屐在近街上办事是最方便的了。女人和小孩的木展轻便一些,木板较薄,木齿也较矮,但穿上木展只能慢行,走快了不仅污泥溅在腿上,还会摔跤。这种区别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还不发达,男人就业机会多一些,男子要养家糊口,往往行色匆匆,一般木屐为成年男子而备。
      津市的木屐流行了约二百多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市民还在继续穿木屐。直到改革开放后,津市的街道都成了水泥大道,这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木屐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木屐是中国鞋文化的种独特现象。木屐究竟起源何时?历来众说纷 。据一些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先民就发明了木屐。这是在出土文物中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木屐,比脚大一些,前端呈圆形,正面是平的,屐板的底部后半段有块长方形浅凹坑,用以防滑。这个木屐的出土,充分说明了我们先祖的智慧。木屐对江南雨季的适用,古楚各地纷纷兴起。据说春秋时,吴王夫差得到美女西施后,立即命人建造了“响屐廊”,让美女西施穿着制作精美的木屐跳舞,那廊中的木制地板碰撞木屐后,会发出像琴一样的音响。吴王夫差与众臣最喜欢听这样的乐舞。“响屐廊”遗址一直留到宋朝,诗人王禹称观残留的“响屐廊”后,吟诗日:
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

可怜伍相终死 谏,谁记当年曳屐声。

      由此可见,木屐在春秋时代就与楚地人民的生活密切相连了。如此一双小小的木屐,曾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数千年,难怪在古楚一隅的津市城如此盛行。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23 22: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23 22:3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4:09 , Processed in 0.0341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