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9|回复: 0

春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6 19: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3-26 19:06 编辑

           




                                          春    燕






                                                丁  丹


image.png



春燕是我知青时代的好朋友。她是一位美丽、善良、浪漫、要强的女孩。她人如其名,像一只春天的燕子,轻灵优雅、活泼可爱。

我们同是1970届初中毕业生,是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同学,毕业那年我们17岁。

    我和春燕是到农场之后才相识的。她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在那个年代父母离婚是很少见的),她是跟父亲一起长大的。也许是受家庭环境影响她在同龄人中显得成熟而独立。

    我们在1966年“文革”开始时上初中,虽然在校四年时间,但基本上都闹“革命”了,没学到多少文化知识。在那个年代,许多人学业荒废,更谈不上兴趣爱好和穿着打扮。春燕却不一样,她爱好文学,有着浪漫的气质,她讲究衣着,穿戴整洁时尚,她开朗乐观,喜欢抒发情感……

    她一米七〇左右的个头,身材苗条,眉清目秀,我们农场里的女生数她最漂亮。




image.png


本文主人公一一李春燕(于1971年)

    她平时喜欢穿瘦瘦的体形裤,穿雪白的袜子和刷洗得发白的蓝色网球鞋。上衣她喜欢色彩多样款式新颖的时装,与当时那个年代服装一片兰、灰、黑的老土样式相比,她的穿着显得大方得体,也更有青春活力。

   农场的生活是艰苦的,我们在那里开发盐碱滩种水稻,每天劳动回来累得筋疲力尽,但春燕的脸上却从来看不到疲倦。在宿舍昏暗的灯光下,她经常给大家讲故事,如《梅花党》、《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等等。这些故事都是“文革”时期流传很广的手抄本,她看过后过目不忘,讲起来绘声绘色,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她还会背诵许多诗歌,声音犹如燕子呢喃,清脆婉转,悦耳动听……



   现在我还隐约记得她经常背诵的那首优美的诗 《一棵橄榄树》:


在阿尔巴尼亚
有一座山
叫爱尔巴连
山上
长满了茂盛的橄榄树
山泉
绕过美丽的葡萄园

有一天
中国同志来到山前
看到一个男孩儿
放牧着绵羊
唱着歌儿
挥着鞭
男孩一看到中国同志
眨了眨机灵的大眼
飞快地跑向山巅

不一会儿
男孩又来到中国同志跟前
“叔叔,我叫库依姆
我热爱中国
这棵橄榄树
是霍查伯伯一手拿枪
一手拿镐种出来的
中阿两囯就像这棵橄榄树
万古长青”
毛泽东一一恩维尔
恩维尔一一毛泽东
响亮的口号在山谷里回旋





image.png


本文作者丁丹 (1972年11月于大有垦区)


   这首诗留给了我一段非常美好的记忆。在那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知青岁月,是春燕朗诵的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春燕虽然身体单薄,但干起活儿来却从不示弱,挖水渠、耙方田、育苗、插秧……她都是和男生比着干。
  一次我们到离农场很远的滩涂割苇子,她非得跟男生割的一样多才肯回去,我陪着她继续割着,眼看同学们都走了,她还在那里割个不停。我在远处喊她:“春——燕一一”那边飘来她银铃般的声音:“哎一一来啦一一”只见她拖着一大捆苇子吃力地走来。


image.png



    那里离农场能有七、八里路,我们俩的苇子捆太大,实在背不动了。她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一捆苇子分成两捆,背一捆走不远放在那里,然后再背另一捆,我也用同样的办法挪动着苇子。我们俩是最后回到农场的,一过秤,连男生都惊讶,我俩每人割的都超过了100斤!男生每人才割100来斤。




] image.png

本文作者丁丹(左)与春燕(右)

  这是我与春燕在农场时合影(摄于1971年12月26日)。我们头上戴的是当时最流行的“风雪帽”,是我们照着商店里卖的帽子自己用毛线织的。当时还时兴戴白纱布口罩,衣领下面露出来的是口罩带,口罩不戴的时候塞到衣服里边。

  下乡两年后,我通过招工离开了农场。一晃快50年过去了,但在那艰苦的知青生活中,春燕留给我的印象却永久美好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22:38 , Processed in 0.0345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