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6|回复: 0

最是难舍望江楼(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8 15: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是难舍望江楼(二)
                                                                            文/陈小鹰
      芦苇场地处澧水下游,洞庭之滨。澧水流入洞庭湖形成了许多支流港汊,冲积出大片的滩涂河洲,形成了一望无涯的芦苇荡,我们就在这片广阔天地里炼红心。
      津市,就是我们从老家到农场去的必经之地。冬去春来,时光桂荏苒,一年总有几回途经津市,逛逛街,闹闹事,看看电影,当然少不了去望江楼打打牙祭。
      我们下放的是国有农场,每月有8元津贴,在当时8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偶在望江楼解解馋完全不是问题区,当然也只能吃个包子面条什么的,不敢奢望吃点菜。
      芦苇场每逢秋冬之交时是最忙的收割季节,几乎全县的农民都会聚集在这里砍芦苇,打包成大捆的芦苇像一座座小山似的,整齐地堆码在河洲之上,等待着全国各大造纸厂的铁驳轮来把它们拖走。芦苇可是造纸的上等原材料,也是我们县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小小的芦苇场居然是县财政局的直管单位,可见我们下放到这里是沾了光的,小日子过得还真不错,至少饭能吃饱,还有些小钱花,使得下放到纯农村的其他知青们对我们羡慕不已。
      在这收获的季节,我们把芦苇顶端的穗须剪下来,扎成扫帚,挑到津市去卖。这种芦苇扫帚是当时最好的扫把,好看又耐用,小的扫床扫灶,大的扫地,很受欢迎。每年到街上卖扫帚也是美差,因为可以到津市大码头玩玩,多好的活呀。
      有次终于轮到我们五个哥们了,卖完了扫把,天色尚早,商量着在哪吃晚饭的事,我说每次在望江楼都吃的小饮食,今天要不吃个点菜?大家一拍即合,来到望江楼炒了几个菜,饱餐一顿,算是了却心愿,好歹也是在望江楼作古正经下过馆子的人了。结账时总共三块五,每人摊了七毛钱。
      回到场里,自然忍不住向哥们姐们炫耀一番,谁知闯下了大祸。
      先是被积极分子举报,说我们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接着查我们吃饭的三块五是不是贪污的扫把钱,这可是犯罪行为。经过再三算账,卖扫帚的钱分文不差。可还是召开了全场大会,对我们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思想进行了批评教育。什么大手大脚,大吃大喝,没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只知道个人享受,不知道节约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等等,不一而足。副场长最后上纲上线,作了总结性发言: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受难大众吃不饱、穿不暖,等待着我们去解放,你们却在大吃大喝,有没有阶级感情?有没有全局观念啊?有几个小钱不知道勤俭节约,吃点就算了,居然还去吃上了望江楼!
      会后,副场长又和我们促膝夜谈:哎,年轻嘛,也不能怪你们,我在上海当兵时,到国际饭店吃过酒席,一顿饭花了80多块呢,望江楼算个么的唦!他一走,我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都认为副场长是吹牛逼的。
      1978年秋天,我考上了复旦大学,临行前洋气了一把,在望江楼请了大客,吃的是最高档的酒席。
      我们款款上楼,十多人在最大的圆桌前坐定,大叫点菜点菜!服务员过来问道:吃合菜还是点菜?我愣住了,问她,什么是合菜?她说合菜就是包桌,我们配好的,最贵的是十元一桌,还有八元的和六元的,点菜就是你们按菜谱叫,便宜些。我高声吆喝着:搞最贵的,来一桌十块的合菜!
      饕餮一顿,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哥姐硬是没有把这桌合莱吃完。
      半个世纪一晃而过,我们已是年近花甲,儿时的望江楼已从鼎盛湘鄂到人去楼空,不复存在,今日已变成了津市一房地产小区的名字。望江楼有前世已无今生,令人扼腕不已,但心中的望江楼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附:望江楼简历
      1936年新码头大火,新合楼迁往大观楼旧址营业;1952年新合楼易名“劳动食堂”;1959年,新合楼被拆,建望江楼,为津市第一楼,独领风强五十年。2006年,望江楼被拆。从此,澧州再无望江楼。(完)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0:58 , Processed in 0.0320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