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57|回复: 0

中共津市党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3 09: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4-4-3 09:31 编辑

第五章
第二节

三、恢复发展工业

        1949年8月,市军管会接收津市轧花厂、打米厂,将打米厂改组为人民米厂,新华弹棉机厂由中共地下支部交给市人民政府后,扩建为新华农机厂,加之光明电灯公司,共4家工业企业恢复生产。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采取银行贷款、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多种形式,扶持私营企业和手工业者,到1950年,全市41个手工业行业959户重新开业,恢复生产。对失业工人则采取以工代赈、生产自救措施,创办贫民自救染织厂、军烈属工厂、洗棉厂、回民织布厂、工联生产自救织布厂等简易加工企业。同时,市人民政府、解放军驻津480团与沙市复兴烟厂经理杨振之合资创办公私合营澧津烟厂,由杨振之提供全部制烟设备,市人民政府与480团各投资1亿元(旧币),政府代表王方臣、部队代表张祖坤任正副经理,杨振之任厂长,招收工人210人,生产“进军”、“和平”、“五一”和“国防”4种牌号香烟,年产值30亿元(旧币)(此厂2年后并入常德烟厂)。1951年,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将津市由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生产性城市的发展战略,鼓励工商业者集资转向工业生产。创办国营五一机制砖厂,私营织袜厂采取自愿联合,组成一新袜厂。绸布、百货、南货等行业商户集资兴建澧东机制油厂,生产植物油,成为全省最早的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之一。1952年,康乐酒厂、五金电池厂相继建成投产。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引导企业合并、改组、扩建,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技术得到提高。1953年,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公私合营津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转向投入工业生产,公司60亿元(旧币)投资新建五金螺钉厂、澧南粉厂、五三蜡纸厂、充实澧东油厂、电厂、新公益秀油厂,300名员工转入上述工厂。尔后,新建新中瓷厂、九一陶器厂、人民印刷厂,康乐酒厂改建为国营津市酒厂,澧县一九砖厂和五一机制砖厂合并扩建为建新砖瓦厂。至此,全市已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15家,手工业合作社1家,私营工业企业50余家,个体手工业900多户,从业者近5000人,全市工业总产值800多亿元(旧币)。生产主要产品有电力、皮辊轧花机、木螺丝、元钉、食用油、电池、皮纸等20多种,初步奠定了津市工业的基础。

四、恢复发展文教卫生事业

           津市解放后,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接收文教卫生单位的基础上,迅速组建新的文教卫生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恢复学校教学秩序,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扶持诊所、医院,建立综合医疗机构,发展卫生事业。
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津市解放初,市文教科组织人民戏剧音乐社,排演歌剧《白毛女》、《血泪仇》、《土地的主人》、话剧《野猪林》、京剧《林冲夜奔》、《九件衣》、《追韩信》等在城乡演出。各单位、群众团体及居委会都先后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合唱队、读报组,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演唱活动。相继组建了文化馆、广播收音站、人民图书社、津市群众湘剧团,选配专职干部,充实演职人员,架设广播专线,每天定时播放,发行报刊图书。新建工人俱乐部、工人电影院、津市剧院,改建津市剧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成立黑板报委员会,编印《黑板报》半月刊,为各单位黑板报提供内容,举办大型展览。剧场影院,天天有演出,街头巷尾,处处闻歌声,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1949年8月,市军管会接收省立津市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中心国民学校及4所私立小学、6所保办小学。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按照“维持原状,逐步改进”的原则,对学校教职员工按原职原岗全部留用,并先后两次录用师范毕业生和失学失业的知识分子,充实教师队伍,迅速恢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1950年,市人民政府将中心国民学校改建为津市市立完小,将6所保办小学改为市立,按序数命名,将3所私立小学改为长郡完小、澹津完小、豫章完小,接管并恢复私立明道中学,择新址复学,扶持私立健安幼稚园招生复课,批准私立津兰幼稚园招生。同时,在市立各完小增设幼儿班。次年,把私立明道中学改为市立初级中学,将省立津市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迁入汤家湖新址,更名为省立津市农林学校。市人民政府对各学校校舍进行维修、扩建,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成立教员学委会,组织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至此,津市已建立起从幼儿园到中等教育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津市市民文盲众多、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相继成立津市冬学委员会,津市市扫盲办公室,津市市干部教育委员会,抽调人员充任教师,先后开办农民冬学教学点13个、市民扫盲班30个,创办干部文化补习学校,设初小、高小、初中3个班,掀起第一次文化补习、扫盲高潮。有近万名职工、市民、农民在冬学和扫盲活动中脱盲,700名干部不同程度地提高文化水平。
         恢复和发展卫生事业。津市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实施普种牛痘3年计划,消灭了天花。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群众“五灭一捕”(灭蝇、灭跳蚤、灭蚊、灭虱、灭臭虫、捕杀老鼠),清除污水沟、臭水坑。成立接生站2个,培训接生员14名,在城乡推广新法接生。颁发《清凉饮食物品管理暂行办法》、《饮食行业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开展食品卫生检查,给合格户颁发许可证。同时,投资联办津兰医院,不久,市人民政府将其全部接收,更名为津市市立医院,由财政拨款,新建住院部,添置大中型医疗器械,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医疗队伍,较快地将医院建设成澧水流域唯一的一所大型综合医院,更名为津市市人民医院、常德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担负起为澧水流域各县医院培训医务人员的任务。同期,组织10多名中医师合伙创办津市和平中医院。先后成立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吸虫防治组,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工矿企业设立医务室,基本建立起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7 07:03 , Processed in 0.0305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