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8|回复: 0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4 10: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吴若愚 于 2024-4-4 11:16 编辑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一)

前言

      中医药与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而达至完善。祖国医学认为:医学同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饮食疗法。食物也是药物,用之得当,也可以治病,达到营养机体,保持或增进健康的目的。
      关于饮食疗法,早在我国二千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都有记载,其中包括食物的性味,饮食与人体五脏的关系,饮食
与一年四季季节相应的变化等等。《黄帝内经》中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四时调摄的基本原则。自然界在四季中有春温、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这变化影响到人体,就表现为春夏阳气渐旺,秋冬阴气渐长的变化,具体到人体五脏六腑,即是肝胆属木与四季中的春相应;心与小肠属火与夏相应;脾胃属土与长夏相应;肺与大肠属金与秋相应;肾与膀胱属水与冬相应。它们之间是相互为用的,而又遵循相互平衡这一原则,这是一切事物盛衰的根本。
      总之,一年四季之中,应该如何才能达到调养滋补相对应的五脏六腑,防治的各种疾病,这就是编写本书的目的。
      1.辨证食疗祖国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饮食治疗也同样如此。因此,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适宜的药膳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否则,服用不当照样遗害无穷。
      2.熟知食性
      食性,即食物的性能,和药物性能一致,也包括气性、味、开降浮沉、补泻等。食物“气”或“性”与药性“四气”之说相一致。古人
按寒、凉、平、温、热基本上把食物分为三大类,即寒凉、平、温热,平性食物居多。从生活与临床应用食物经验看,塞凉性质食物主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温热食物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平性食物寒证、热证均可应用,尤其对那些虚不受补、实不敢泻的病人,更加适宜。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具体口感味觉,概括为五味,即酸(涩)、苦、甘(淡)、辛、咸。酸味食物能收敛,固涩,生津;苦味食物能清热泻实、燥湿;甘味食物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行气,发散,止痛;咸味能软坚散结,滋润潜降;淡味能淡渗利湿。
      食物的升降浮沉性能是指食物在进入人体之后,由于其食物不同,故能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等作用,来祛除一些在
上,在下,在表和在里的病邪,以及纠正一些病势上逆或下陷的偏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食物性能的“补”、“泻”概念,是指食物的补虚和泻实两个方面,这也是食物的两大特性。
      3.因人因时因地
      药膳在日常生活及临床上还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具体体现。
      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体质特点,所以服用药膳应因人而异。男子多宜滋补肝肾,女子常宜补气血;体强者宜平补,体弱者峻补;青少年不宜热补,中老年应常滋常补,平补久服;阳虚者宜温补,阴虚者宜清补;寒证忌冷食,热证忌辛燥。
      适应季节。春季养肝,饮食宜疏泄清散之类,宜升补,则肝气调和;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喜凉,在脏属心,宜选择清凉去暑之药
膳,宜清补,则增液利汗,清心健脑;秋季气候渐凉,天高气爽,在脏属肺,宜饮甘寒养阴之药膳,宜平补;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浑藏,在脏属肾,宜选祛寒温里滋补药膳。
      因地而宜。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南方炎热,多雨,潮湿,宜多食清热,燥湿之品;北方严寒,少雨,干燥宜多食温补、滋润之品。许多地区的饮食习惯也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形成,体现了中医在饮食方面的特色。
                                                                                  摘自《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5:57 , Processed in 0.0318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