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1|回复: 0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4 14: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四)

        2.肝与人体情志方面的关系
           肝,性柔和,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怒伤肝。肝主疏泄就是古人对肝脏生理状态的高度概括,它直接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畅和血液输布全身的和调。因此,肝的重要生理作用还体现在肝与人体情志方面的关系。肝与情志方面的关系具体来说有
以下两个方面。
          (1)恶抑郁
          如前面所说过的肝主疏泄是指气血的畅达、宣泄。肝脏之所以厌恶“抑郁”,是因为“抑郁”遏制了肝脏升发向上、自然柔和的本性。人的情志思维活动,以及表现在外的喜、怨、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变化,都是“神”的体现,神是以精、津、气、血为物质基础的。在中医学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也是人体内在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而狭义的“神”则是指的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的“神”,在中医学里面也称情志活动,它与现代医字所称的精神思维活动相似。同时,中医学把精与神分别开来,认为精神也有两种含义:精首先是先天生命的物质基础,当人的生命开始孕育于母体时,最先生成的是精,所谓先天之精。它是人体繁衍的根本物质,没有它,生命就无从谈起;其次精又是后天营养的主要物质,即水谷精微,所谓后天之精,它是人体生活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与神虽然被分开了,但它们的关系却是相当密切的。中医认为精为物质基础,而神为功能活动。物质基础越充分,功能活动则越完善,反之,功能活动越完善,又会产生充分的物质基础。一句话,精与神是相互依存的。但过度损伤精,神会失去所养,出现神志病变;反之,神的过度消耗,也会导致精的消耗,使神志活动失去其物质基础

        情绪抑郁低落和情绪急躁易怒是两个相反的情绪反应。但是,如果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是肝脏疏泄不利,气机升降失调在不同病人身上所反应出的不同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和平时养生保健时遇到这种情况,均以疏肝调气为主来治疗或调理。只不过是对情绪抑郁者,辅以解郁安神,而对情绪亢奋者辅以泻火柔肝而已。
       (2)怒伤肝
        怒是恼怒、发脾气的表现,是人们遇到气愤事情时的一种情绪表现。《黄帝内经》中曾说:“怒则气上,甚则呕血及飱泄矣。”怒为肝之志,肝主疏泄,怒则伤肝,易于引起气血的逆乱。所以,临床上可以见到大怒伤肝后,气血不循常道反而逆乱上行,甚者可见呕血。如果肝木横虐,乘侮脾土,可以见到饮食不化的飱泄。《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性情急躁,刚愎自用,他的对手诸葛亮充分利用了周瑜的这个弱点,用计三气周瑜,使周瑜在大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怒则气上,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涌而上逆,可以见到头晕、头痛,两眼发红,耳如蝉鸣,甚至突然昏倒,手足发凉等病症。
       由以上可知,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许多古人都把“制怒”作养生保健的座右铭,是很有道理的。现代医学认为,当人发怒时,就会出现心跳速度加快,一些激素分泌增多,特别是一些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人,就有可能造成脑出血或诱发严重
心律紊乱,或诱发心肌梗塞而突然死亡。
       3.肝与胆的关系
       另外,肝胆相连,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二者经脉互连,肝之余气注之于胆,变化成胆汁。肝与胆不仅在消化功能上相互配合,在
情志活动方面,也相互协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从意识活动过程来看,谋虑后则必须决断,而决断又产生在谋虑的基础之上,二者
密切联系,相得益彰。另外,《黄帝内经》中称胆为“中正之官”也指的是胆善决断,不偏不倚。如果胆汁排泄不畅,郁结于胆内,可以造成肝胆气机不利,并可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不思饮食,腹部胀满和胁下胀满疼痛,大便泄泻等症。如果胆汁排泄不循常道而上逆、外溢,则可出现口苦、咽干、呕吐黄色胆汁、苦水,或面色、白眼球等部位出现黄疸等症。

                                                                           摘自《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6:10 , Processed in 0.0340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