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曾巧中 于 2024-4-5 09:22 编辑
刘仁静
刘仁静(1902 ~ 1987),字养初,又名亦宇、敬云,湖北应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 年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1 年 7 月和张国焘一起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两个代表之一出席中共一大。1922 年和邓中夏创办并主编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同年 9 月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继又出席了少共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3 年在上海任团中央书记,主编《政治生活》。1926 年去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参加托洛茨基派的活动。1929 年 8 月回国后组织托派“十月社”。1929 年因参加托派活动,被开除出党。曾任三青团宣传处科员,国民党第十战区战干四团教官等。1935 年被国民党逮捕,1937 年出狱。1948 年发表反共文章《评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50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1 年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翻译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等著作,署名刘若水。1956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讲授政治经济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捕,1966 ~ 1978 年被关押。1986 年底,任人民出版社特约翻译、国务院参事。 在“一大”的 13 位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个,当时年仅 19 岁。这位来自湖北应城的热血男儿,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向往,投身滚滚的革命洪流。然而,在这滚滚的洪流中,他人生的航船一度偏离了航向。在他一波三折的人生道路上,充满风风雨雨、艰辛和曲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