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9|回复: 2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十 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7 07: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十 九)


第三章 肝脏疾病的饮食疗法

肝脏疾病的中医辦证

         1、黄疸病
               人体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色素,称为“胆红素”。正常人体血液胆红素的浓度极低。如因疾病而血液胆红素增高至一定浓度
时,就可以引起巩膜、黏膜和皮肤发黄,这就叫做“黄疸”。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任何使血中胆红素增高的疾病都会发生黄疸。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衰老和损伤的红细胞被脾、肝、骨髓的单核巨 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和分解后,释放出血红蛋白,经肝脏处理而成胆红素。胆红素而由肝细胞排泌,进人胆道系统,成为胆汁的一个主要成分。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红细胞的过量破坏、肝细胞的功能不良、胆红素排泄障碍和胆红素代谢先天性缺陷等。因此,临床上常将黄疸分成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类。黄疸是因感受流行性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血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本病与西医论述的黄疸含义相同,都是指出现巩膜及全身黄染的一类疾病。西医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另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病治疗。
            形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金匮要略》记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1)外感湿热疫毒
            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具有传染特点,表现热毒烘盛的严重现象,且预后差,又称急黄。
          (2)饮食不节,伤及脾胃
           过食肥甘油腻,寒凉生冷,或饥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肝不循常道,外溢于肌肤,下注膀胱,从而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症。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
            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症候。
            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阻,表现为阴黄症。
            (3)积聚日久
            因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
          (4)内伤不足
           脾虚气亏,血败而不华色,可发生黄疸。
           黄疸的发病,主要是湿邪为患,其治疗原则,重在通利小便以化湿邪。湿邪去则黄疸退。外感湿热则治以清热化湿,兼通利腑气。感受寒湿的治以温中健脾,淡渗利湿。急黄热毒炽盛,邪入营分的则清热解毒,凉营开窍。内伤黄疸则治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为主。
                                                                                     摘自《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7 08: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7 08: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精彩佳帖,向您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4:55 , Processed in 0.0322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