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4-4-8 15:46 编辑
第六章 第三节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稳步推进
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共津市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在郊区大力倡导农户按自愿互利原则,走互助合作道路,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1952年春,阳由乡农民郭金孝、滕自祥,窑坡乡农民陈克忠组织起3个贫雇农互助组,实行组内土地、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自有互助,各户自主经营,换工按日计酬,拉开市郊农业合作化序幕。1952年9 月,津市撤市改镇,郊区各乡划入澧县。1953年9月,津市改为省辖市,窑坡、阳由、护市3乡划归津市。中共津市市委通过召开干部会议、群众大会,宣传组织互助合作的政策,市郊互助合作发展较快。是年冬,郊区共办起互助组114个,入组农户780户3367人,入组土地551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 1954年初,中共津市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和省委第三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精神,组织干部深入阳复、窑坡乡(护市因水灾废垸,暂缓建社),引导、组织农民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月,郊区成立解放、新河、新中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38户160人,入社耕地232亩,社内生产资料实行私有公用,收获成果扣除生产费和税金外,按土、劳六四分红,3个合作社当年收成好于其他农户,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在典型示范带动下,农户们陆续入社,到1955年冬,市郊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2个,入社农户335户2753人,入社耕地2486亩,分别占市郊农户、人口、耕地的31.75%、32.22%、28.02%。 津市解放后,中共津市市委对手工业实行扶持政策,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解决手工业者的生活困难,帮助手工业者恢复生产。到1950年12月,全市手工业恢复了17个行业725户。次年,对染、针、棉织等行业采取加工定货的方式,解决原料和销售困难,以扶持其生产。定货的行业先是实行分户生产,联组领料,交产品结算加工费的方式 ,后发展为集中生产,统一加工。1952年,增加统购收购包销方式,扩大加工定货范围,通过国营工商业、供销社组织手工业进行生产加工,扩大市场容量,发展生产,使手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9月,在市供销社扶持下,成立制索生产合作社,到年底,染织、针织、线带、缝纫、竹器、制革、木屐、木屐板、白铁、铜器等行业的手工业者成立生产合作组33个,1953年4月,在市贸易公司的扶持下,成立纸伞生产合作社。实行工具归公,按劳取酬的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关系变革。到1954年,津市手工业805户,从业人员2571人,手工业在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同时,开始向合作化迈步。 1954年,中共津市市委贯彻全省第一次手工业会议精神,组建手工业管理科,对已建手工业合作社进行整顿,总结、摸索建立手工业合作社的经验,稳步开展手工业合作化运动。11月,中共津市市委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着手组建手工业供销社、生产组和生产合作组,开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到次年1月,竹器、圆木、棕索、纸伞、牙刷、铁器、篾器、缝纫等行业中,兴建供销小组、生产小组9个,成立生产合作社3个。这些社组由于组建工作深入、细致、扎实,经济问题处理得当,制度健全,体现出互助合作的优越性,产值、收入均高出个体手工业户30%,成本低于个体手工业户15%左右,产品质量更优。 1949年10月,中共津市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和中南区发布的贸易自由22条,准许私商自由购销,并采取银行贷款、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多种形式扶持私营企业,到1950年,全市74个行业2087户工商户、摊贩485户恢复经营。1951年,中共津市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引导私营工商业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此时,国营油脂公司、花纱布公司、百货公司、贸易公司、盐业公司和供销社,成为津市市场主导力量,通过统购包销等方式控制了货源和市场,排挤了私营批发商,加之政策不容许私商做桐油、盐、棉、粮批发,私商批发业务清淡,部分处于半关门状态,造成私商资金闲置。是年九澧流域农业丰收,供销社资金短缺和人员不足的缺点暴露出来。为此,市人民政府提出,由工商联牵头,把原私营批发商、批零兼营大户组织起来,办一家公私合营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得到私商响应。绸布、百货、油业、盐业、药材、南货、香烟等7个行业29家私商认股50亿元(旧币),成立公私合营津市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设门市部5个、批发部3个。禹禹三等私商响应中共津市市委“把津市由商业城市转化为工业城市”的号召,组建公私合营澧东机制油厂。1953年夏,中共津市市委开始有步骤地引导商业资本转向工业。由于兴办工厂缺乏资金,加上公私合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业务上与国营各公司的矛盾越来越多,给国营商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该公司60亿元(旧币)资本金和全部人员转向工业,对私方人员合理安排,私股不退,按年息8厘领取股息。该公司将30亿元(旧币)投入公私合营澧东机制油厂,其余资金则办澧南粉厂、新津螺钉厂、九一陶器厂、五三蜡纸厂、新湖针织厂等一批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及医药公司,私方人员中,8人安排为厂级干部,23人安排为股级干部。 1954年,中共津市市委根据省、地委指示,有计划地发展公私合营工商企业,把其作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市人民政府与土布、绸缎等行业私商订立供销协议,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随后,扩大到其他行业。同年12月,安排私营批发商119户611人转业,其中转入公私合营工业企业11户250人,转入零售23户275人,其余则转入其他行业。到1955年,全市纳入代销、批购零销、经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私商达1296户,占商业总户数的8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