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4-4-15 10:02 编辑
弘扬龙阳文化 打造旅游品牌 ——关于开发“南禅寺、文峰塔、惠公墓” 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陈全华
作为湘北古城之一的汉寿县城,在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可否有所作为?最近,我们带着这一课题,组织对县城区旅游资源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表明,位于县城东南角的南禅寺、文峰塔、惠公墓集聚于一处,是我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抓好这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弘扬龙阳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推动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从龙阳文化的历史渊源来看,抓好县城区旅游资源开发意义深远。《汉寿县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指出,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自然、文化遗存,展示汉寿文化与自然特色”。着力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南禅寺、文峰塔、惠公墓等文化遗存,不仅能恢复传统景观,更能将断裂的历史文化焊接起来,重新拾回遗落已久的一颗文化明珠。这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汉寿县城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品位。象征着“善良、济民、慈悲为怀”的南禅寺(观音殿)始建于1138年,后多次毁于战火贼乱。最后一次复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是汉寿历史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名寺之一,在南岳佛教档案中有详细记载,现存有原殿堂遗址多处。在寺西50米处有东吴水军张将军古墓一座。鼎盛时期,沅水守城绕寺而过,占地数十亩,僧侣过百人;城邑学子,雅士信徒,或踏青而至,或泛舟而来,吟诗答对,颂经拜佛,斜阳塔影,晨钟暮鼓,实为当时龙阳八景之一。有诗曰:“钟声一路舒轻骑,岭势千层入慧眸。兴剧气吞云梦泽,吟残魂溯洞庭秋”(县志1986年版P.820)。可见当时之胜景。惠公墓座落在南禅寺以东80米处,系为民请命、以身殉职、奉旨御葬的惠烈公之墓,是“惠民、刚烈、拯救困苦”的象征。惠烈公青文胜在明朝洪武年间任龙阳县典史官,时年33岁。因见龙阳县连年涝溃,民生苦难,拖欠历年赋税若干和当年赋税三万七千石,于洪武24年(1391年)三次上表朝廷要求减免,均不得见龙颜,表章也被帝室左右压死不得上达,遂于五月初一自缢于登闻鼓下。皇上命人到县复查实情,钦差见四面汪洋,以小筏捞水下腐禾回报。皇上遂免龙阳拖欠税赋,并减原额三分之二,每年只以一万三千石为标准。80余年后,知县周泰遵从民意,择地立祠专祭。又过110年后1586年),明神宗颁诏设春、秋两祭,赐名惠烈公。文峰塔是“崇文、善句、重教好学”的象征。明嘉靖年间(1563年),龙阳县主管教育的欧阳超在城东垒土砌塔三座高丈余,为塔之始。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主管教育的徐可行带头捐资在原址上助修文峰(古人认为人造宝塔和自然山峰,有助文章兴盛。故称文峰。另一说古时“山”字形笔架象征好文章成山,即文峰)。清康熙元年(1662年),洞庭水师协镇(即副将)华承恩复建南禅寺。四十七年再建时,按欧阳超旧址复建一塔以固堂局(堂局:整个地势中部)。邑人周士效首出百金为倡,建塔成功,即今高九丈余、七层八角形青砖实心塔。由此可见,开发南禅寺、文峰塔、惠公墓旅游文化资源,不仅是弘扬龙阳文化的需要,更是振奋汉寿精神的需要。 二、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抓好县城区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旅游资源是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旅游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整体开发,促进后发优势产业的形成。实践证明,凡是名人故地或一些重要的古遗迹保存得很好的地方,总能带来旅游业的发达兴盛,总能给当地经济注入一股长流不衰的活水,给一方百姓带来不竭的福荫。南禅寺、惠公墓、文峰塔位于县城东南角的龙阳镇宝塔河社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抓好该处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弘扬龙阳文化、提升汉寿形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过往观音诞生日2月19日、得道日6月19日这两天,在南禅寺观音殿遗址上,每天都有数千人朝拜,一度造成县城东门交通严重堵塞。香客们有的来自河南南阳,湖北仙桃、松滋,有的来自省内的龙山、邵阳、娄底、桃江、岳阳等地。据不完全统计,仅农历2月19日这天,香客们在县城的消费就接近10万元(包括生活费、购买香烛鞭爆费、香火费等),其中仅在宝塔河社区的消费就达10万多元,充分显示了文化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三、从客观存在的诸多优势来看,抓好县城区旅游资源开发切实可行。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开发南禅寺、文峰塔、惠公墓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四大优势:一是人文优势。就汉寿而言,南禅寺人文遗迹可算是绝无仅有。这里地域开阔,人杰地灵,因缘殊胜,《湖南经视台》和《三湘都市报》等媒体曾多次来此采访摄影,报道推介。我省著名作家刘亚文先生为惠烈公青文胜编写了十八集电视连续剧《龙阳清官》,影视界行家审稿时定名《古呼》,获得了唐国强等著名影星的好评,即将搬上银屏。不少高僧大德来此地巡游考察,无不交口称颂。2003年8月19日南岳佛教协会会长唯正大和尚来此考察,挥笔留下“南禅寺”的墨宝,希望尽早恢复古迹。2000年10月和2005年5月,常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旦领先后两次来到汉寿专门考察南禅寺,对南禅寺在我国佛教南宗中的地位给予了极高评价,对它的重建寄予了厚望。二是遗存优势。文峰塔虽历尽风雨沧桑,现依然英姿挺拔。文峰塔之下的南禅寺,虽多次毁于战火贼乱,但地下基础保存十分完好。惠烈公墓也保存完整,四周石栏环绕,文碑林立。其中有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亲笔撰写的碑文石一块,高2.O米840余字;青文胜当年上表的原文碑刻高1.7米400余字。县志中有关的传、祭、颂有30余处(1986年版,P344-845),跨500余页面(全志900页),可见历代纪念颂咏之盛。三是品牌优势。南禅寺(观音殿)声名远播,吸引着省内外众多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朝拜祀祷。文峰塔巍然耸立,是汉寿县的一大标志性建筑和名胜古迹。惠烈公惠泽龙阳人民数百年,使汉寿百姓永远景仰。这无形之中构成了龙阳文化的一大品牌。四是环境优势。当地群众有着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2001年,他们自发成立了“文物保护协会”。青克昌、青克春两位是住在文峰塔脚下的“文物保护志愿者”,他们虽是地道的农民,却对南禅寺的遗迹、文峰塔、惠公墓等文物的保护情有独钟,经常自发开展一些文物古迹保护的宣传活动。还有三户居民住房因妨碍文物保护工作,他们不要政府做工作,也没有要政府一分钱的搬迁费,就自动搬迁了。多年来,宝塔河社区的党员干部致力于历史资料的收集,致力于南禅寺、文峰塔、惠公墓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力争早日复活历史人文景观,再造汉寿精神之魂。 四、从当地群众的投入热情来看,抓好县城区旅游资源开发刻不容缓。目前,当地干部群众对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相当支持,已自发筹资60多万元,完成了南禅寺“三圣殿”复建的主体工程。业内仁人志士准备投资100万元恢复和保护古迹,还有民间资本愿投资40万元重建观音殿(已建好基础)。可以说,只要组织和引导得法,依靠招商引资或吸纳民资来开发的路子都是可以走得成功的,这也完全符合我县“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旅游”的发展战略。此外,考虑到文峰塔修建的原意为“崇文、重教”“象征好文章成山”,因此可考虑更名为“文峰塔”,并挂牌宣示。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汉寿南禅寺旅游区必将以其厚实的文化底蕴重放异彩,以其悠远丰盛的文化特色先声夺人,成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全新品牌。 (2024年4月15日写于龙阳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