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94|回复: 1

读书《荀子·性恶》篇(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1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4-21 22:28 编辑

读书《荀子·性恶》篇(下)

永远的思想者.jpeg
思想者(法国 奥古斯特·罗丹)

【原文】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1),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2),何也?以綦于礼义(3),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4)、敬父者(5),何也?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注释】(1)曾、骞、孝己:曾,即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曾点之子, 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骞,即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 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孝己,一作祖己、且己,又作“小王”、“兄己”,是中国商朝武丁时期的人物,武丁嫡长子。《史记》、《尚书》记载“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遂“修政行德”,商朝再度复兴。“私”,偏爱;“外”,嫌弃。
(2)“厚于”、“全于”:“充分”,“全面”。
(3)“綦于礼义”:“极其严格地遵奉礼义”。
(4)“孝具”:恐怕是“孝共”,“共”通“恭”,是承前文的“父子之义”而言,故是“对父母很孝顺,总是恭敬有礼”的意思。
(5)“敬父”:当为“敬文”,“文”指礼节。
【翻译】上天并不是偏爱曾参、闵子骞、孝己而嫌弃众人,尽管如此,但是唯独曾参、闵子骞、孝己丰富了孝道的实际内容而成全了孝子的名声,为什么呢?因为是他们极其严格地遵奉礼义的缘故啊。上天并不是偏爱齐国、鲁国的人民而嫌弃秦国人,但是在父子之间的礼义、夫妻之间的分别上,秦国人不及齐国、鲁国人对父母很孝顺,总是恭敬有礼。为什么呢?因为秦国人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怠慢礼义的缘故啊,哪里会是他们的本性不同呢?

【原文】“‘涂之人可以为禹。’(1)曷谓也?(2)”
    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3)。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4),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5);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6)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 。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7),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不然(8)。今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9),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注释】(1)“涂之人”:“涂”通“途”,路上的行人。
(2)“曷谓也”:为什么这样说。
(3)“为仁义法正”:“为”即“能”,实行的意思,“践行道德规范、遵守法律制度”。
(4)“质”:资质。
(5)“具”:才具。
(6)“然则”:“然”,为衍文。
(7)“将使……而……且……”句中的“将”表示假设;“而”相当于“又”、“并且”;“且内不可以”的“且”,相当于“将要”。
(8)“不然”:译“但事实不是如此”。
(9)“本夫……可能之具”:“本”,“掌握”;“可知之理、可能之具”,当做“可知、可能之理”。
【翻译】“一个普通的人,可以成为禹。为什么这样说呢?”  
    回答说:一般说来,禹之所以成为禹,是因为他能践行道德规范,遵守法律制度。既然这样,仁义法度就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而一个普通的人,也都具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都具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既然这样,他们可以成为禹也就很明显了。如果认为仁义法度本来就没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那么,即使是禹也不能了解仁义法度、不能实行仁义法度了。假如普通的人本来就没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本来就没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那么,普通的人将内不可能懂得父子之间的礼义,外不可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现在普通的人都是内能懂得父子之间的礼义,外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那么,那些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存在于普通的人身上也就很明显的了。现在如果使普通的人用他们可以了解仁义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的才具,去掌握那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的仁义,那么,他们可以成为禹也就很明显的了。一个普通人,如果信服道术,有志于学习,并且能够专心致志、深思熟虑地探索问题,那么,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将积累善行的实践永不停息地进行下去,也终于会达到神明相通、与天地齐辉的境界。其实,圣人就是这样地通过积累仁义法正而达到的。

【原文】曰:“圣可积而致(1),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2)。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3),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注释】
(1)“积”:“积伪”,就是自发地按礼义行事,将之提升为自觉的规范、制度,就是礼义。
(2)“可以”,是“可凭借自身固有素质”的意思;“可使”,“用外力强使”。
(3)“相为”:指双方调换身份。
【翻译】有人说:“您说像夏禹那样的圣人,普通人也都可以通过积累自己的德性而达到,但实际上却没有哪个人真地就“积”到那水平而成为圣人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可以做到,却不可强使他们做到。小人可以成为君子而不肯做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而不肯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尝不可以互相对调着做,但是他们没有互相对调着做,是因为可以做到却不可强使他们做到啊。所以,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是对的;普通人都能成为禹,就不一定对了。虽然没有能成为禹,但并不妨害可以成为禹。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是还没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工匠、农夫、商人,未尝不可以互相调换着做事,但是没有能互相调换着做事。由此看来,可以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到;即使不能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够不能够与可以不可以,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了,他们不可以互相对调也是很清楚的了。

【原文】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1)  
    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2)。人之情乎!人之情乎!(3)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注释】(1)“人情”:指人们表现人性的情况。
(2)“衰”:“减少了”。
(3)人之情乎”:“这难道就是人性的表现吗?”
【翻译】尧问舜说:“人们表现人性的情况怎么样?”  
    舜回答说:“人们表现人性的情况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子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就减弱了;嗜好欲望满足了,对朋友的守信就减弱了;爵位俸禄满意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减弱了。这难道就是人性的表现吗?这难道就是人性的表现吗?很不好,您还问什么问?!只有贤者不是这样。”

【原文】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1)。多言则文而类(2),终日议其所以(3),言之千举万变(4),其统类一也(5),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 ,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注释】(1)“知者”:都是指“智慧”。
(2)“文而类”:既有文采又合乎礼义法度。
(3)“所以”:“他如此时政的理由”。
(4)“千举”,旁征博引;“万变”,话题特多,随时转换。
(5)“统类”:纲纪,也指礼义法度的总原则。
【翻译】有圣人的智慧,有士君子的智慧,有小人的智慧,有奴仆的智慧。话说得多,但合乎礼义法度,整天谈论他他如此时政的理由,说起话来旁征博引、千变万化,它的纲纪法度则始终一致,这是圣人的智慧。话说得少,但直截了当而简洁精练,头头是道而有法度,就像用墨线扶持着一样,这是士君子的智慧。他的话奉承讨好,行为却与说的相反,他做事经常后悔,这是小人的智慧。说话快速敏捷但没有法度,技能驳杂,广博而无用,分析问题迅速、遣词造句熟练但无关紧要,不顾是非,不讲曲直,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心愿,这是奴仆的智慧。

【原文】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1):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2);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注释】
(1)傀(guī)然:一般认为相当于“岿然”,因为这里不是讲“他”的高大伟岸,而是说他虽然孤独,但心态平和,怡然自得,认为此“傀”字借作“块”,相当于《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2)“恬”:恬不知耻的“恬”,毫不在乎的意思;“广解”:是说闯下祸以后多方求情作解释;“苟免”是“以求苟且免罪”的压缩。
【翻译】有上等的勇敢,有中等的勇敢,有下等的勇敢。天下在行正道,敢于挺身捍卫;有先王之道传下,敢于坚决贯彻;对上不依顺乱世昏君,对下不讨好乱世民众;心中的信条是: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缺无富贵;行为的原则是:天下人知道我,就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我,就安然独立,我行我素,无所畏惧:这就是上等的勇敢。礼貌恭敬而心意谦让,重视中正诚信而看轻钱财,对于贤能的人敢于推荐而使他处于高位,对于不贤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的勇敢。看轻自己的生命而看重钱财,不在乎闯祸而又多方求情解释以求苟且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正误的实际情况,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自己的心愿:这是下等的勇敢。

【原文】繁弱、钜黍(1),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2) ,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3),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4),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5),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6),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7),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注释】(1)“繁弱”,音fán ruò,钜黍,音jù shǔ,古代良弓。
(2)排檠(qíng):矫正弓弩的工具。
(3)葱:桓公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呈青色,故名“葱”。
(4)庄君之曶(hū):楚庄王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光恍惚,故名“曶”。
(5)干将、莫邪、钜阙、辟闾:都是阖闾使用的良剑名。干将、莫邪是阖闾让吴国剑匠干将与其妻子莫邪所铸,钜阙是越国人欧冶所铸、由越王允常献给阖闾的。
(6)骅骝:黑鬣黑尾的赤色骏马,也名枣骝。騹:通“骐”,青黑色的骏马,其纹路如棋盘,故名。纤离:毛纹细密的黑色骏马,“离”通“骊”。绿耳:绿,通“騄 ”。千里马。
(7)造父,嬴姓。其祖先伯益为少昊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翻译】繁弱、钜黍,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得不到矫正器的矫正,就不会自行平正。齐桓公的葱,齐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曶,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钜阙、辟闾,这些都是古代的好剑;但是不加以磨砺就不会锋利,不凭借人力就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骐骥、纤骊、騄 ,这些都是古代的良马;但是必须前有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后有鞭子的威胁,再给它们加上造父的驾驭,然后才能一天跑得到上千里。一个人即使有了很好地素质,有善于辨析的头脑,也一定要寻找贤能老师的教导,选择与品德优良的朋友交往。得到了贤能的老师的教导,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之道;得以同品德优良的朋友交往,所看到的就是忠诚守信恭敬谦让的行为,于是就会不知不觉地逐渐进入到仁义的境界。这就是环境熏陶的效果。如果和德行不好的人混在一起,所听到的就是欺骗、污蔑、狡诈、伪善的话语,所看到的就是污秽卑鄙、淫乱邪恶、追名逐利的行为,这样必会遭遇刑戮之祸,而且到时还不知此祸是怎样来的。而这同样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怎么样,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怎么样,看看他身边的人就清楚了。”环境的熏陶啊!环境的熏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2 08: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帖长见识!谢谢永志老师整理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1:06 , Processed in 0.0377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