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田野春色 于 2017-2-27 11:00 编辑
一位健康长寿老人的情怀与夙愿 ——记汉寿县85岁的优秀共产党员 县三中优秀退休教师候文汉 □汉寿县老干部网宣协会 田明时 一名年满85岁的老共产党员,长时期用爱心和真情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无私善良之心照亮了他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健康长寿老人一生为民情怀与夙愿。 ——作者题记 熟知他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候老”;受过他资助的孩子爱叫他“候爷爷”,诗词学会、屈原学会的理事和会员都夸他为称职的“候会长”。 现年85岁高龄的湖南省汉寿县优秀共产党、汉寿三中优秀退休教师候文汉,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诞生的整个历程,始终以无私奉献之心感动着周围的人们,几乎把一辈子的精力都交给了教育,付给了党。解放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40年,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退休,退休后他一直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竭力推进汉寿县诗歌事业的发展,扶贫、帮困、支援家乡建设作为已任,坚持25年来累计捐款300多万元。使自己健康长寿,更有意义,更有价值。2010年以来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湖南省诗词协会优秀理事、汉寿县优秀共产党员等。 立志教育 忠诚报国 “知识改变人的命运”!解放前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世世代代受穷。记忆中的童年生活常常让候老刻骨铭心。 解放前,候老一家老少14口人,父亲当私塾先生,年成好教书一年有10担谷的收益,兄弟姐妹7个,男的给地主家当长工,女的打月工,一年到头还是食不果腹。一年年关,家里无米下锅,在地主家是食不果腹。一年年关,家里无米下锅,在地主家借了两担谷,地主婆三天两回上门讨债,讥笑道:“一家人全是白吃饭”!看着地主婆得意着摇摇摆摆离去,候老无比愤慨,立志要读书,得到一家人的支持,他成了兄弟姐妹中唯一的读书人。候老先读私塾,后考入汉寿县简易师范学校,立志毕业后像父亲一样当一名教书先生。1949年7月,汉寿县解放,同年9月他积极报名参加秋季征粮,支持新生政权。1950年春,候老入省立当津市高农读书,后经一名县领导帮忙,1952年3月,将候老安排在百禄桥完小当了一名教师,圆了他教书育人的梦想,这一干就是40年不曾想过换工作。 候老与老伴周月华在百禄桥相识、相爱、结为情深伉俪,共养育了5个儿子,个个有出息,学历最高的是博士生,最低的也是高中毕业。5个儿子中除3个儿子从政在北海市规划局工作外,其他4个儿子都办有经济实体。对儿子成长的教育,两位老人方法一致,“一人犯错,兄弟排队受教育”! “位卑未敢忘忧国”!候老一生把5个儿子都培育成为对国家的有用之才。“每年春节,候老都要把儿、媳们召集回来开一次家庭会,在会上,从大到小,儿、媳们一个个汇报思想工作,聆听父母的教诲。这一习惯已延续了几十年。 “富了不要忘记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我们这一家子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搭帮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两位老人的谆谆教导让儿、媳们受益匪浅。“搭帮父母的教育”!儿、媳们每次回家都争相拿出一叠叠钞票和一份份贵重礼品孝敬父母……让左右邻居好生羡慕。 1991年9月,候老从汉寿县第三中学教师岗位退休后,先后担任了汉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县诗词学会会长、县屈原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职务。这些年来,这些社团组织的办公经费、活动经费等基本上由候老提供。办公室一位心细的女同志粗略的作了一下统计,这些年候老汉公用在建学校、帮助贫困生上学的费用少说也在300万元以上。 关心后代 大爱无疆 “少年强,则国强”!如果说,解放前,候文汉老先生童年立志读书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那么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则让他深深懂得了,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教育好一代代青少年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此,候老为之奋斗了40个春秋,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誉满门庭。 候老无烟、酒、打牌陋习,但爱好书法,勤于古诗词研究,他退休后本可携老伴带孙子,拿着儿、媳们孝敬的钱出来去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安享天伦之乐。但是,他不是这样想的。“退出讲台意若何,保持晚节莫蹉跎。吟旗高举争先进,不向秋风哭逝波”。候老退休时创作这首诗自勉,表达了决心学习先贤,激励自己,要继续为党的教育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91年9月,候老办理完退休手续,他组织学生将自己几十年的藏书1000多册全部搬进了学校图书室。时年,教师月工资只有300多元,候老捐奖学基金会,资助优秀贫困生。2001年学校成立关协基金会,候老捐款5000元。2006年和去年,候老又给候文汉奖学基金会两次捐款1万元。2008年,他捐款3万余元在县三中修建了一座“文华亭”。 候老的老家在新兴乡军刘村。2004年,军刘村小学整修,候老得知消息后亲自送去了1万元。2007年清明节,候老和几个儿子回村扫墓,村支书、村长找到他提出资助一点钱维修学校,候老领着儿子们把学校看了一遍说:“修修补补没得搞头,不如重建吧,我们捐款30万元……”校长连声道谢。几个月后,新校建成,候老又拿出1万元设立奖学金,奖励师生。 新校建好了,不能让娃娃们上学走坑坑洼洼的路。2008年春,侯老捐款9万元配套资金硬化了村道。2010年,侯老又捐款13万元,将村组公路进行了硬化。随着教育布局调整,今年,村小学改建幼儿园,侯老又捐款4万元。新建报本庐办“三农图书室”,侯老又一次性捐款40万元。 在“两基”达标验收期间,侯老先后为仙锋小学、蒋家嘴镇中心校、汉寿县三中等多所学校捐款数万元修缮校舍,添置教学仪器。 1994年2月12日,侯老收到刘合利同学的一封求援信,信中写道:“侯老师,我很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因为,我很想读书,无奈家里困难,现在面临辍学……”看完刘合利同学这封信后,侯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立即和老伴商量,决定紧缩开支,资助他读书。第二天一早,侯老将1000元送到了刘合利家,鼓励他安心读书。之后4年,侯老先后资助1万多元,支持他到大学毕业。刘合利同学不负所望,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湖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湘雅医院工作后,又继续在湖南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个个喜讯从省会传来,让侯老与老伴倍感欣慰与自豪。 侯老资助的众多贫困学生中有两名女生,一名叫宋玉兰,蒋家嘴镇人,父亲病故,母亲无业,2000年秋考入湘潭大学后,无钱入学,侯老每期资助她1000元,直到大学毕业。另一名叫姚志艳,是人孤儿,一位好心人把她介绍到汉寿县三中来读书,学校为她免除了书杂费,候老每月给她50元生活费,每逢寒暑假和节假日,候老就把她接到家里吃住,让她感受家庭的温暖。目前,在校贫困大学生罗杰、何来凤等一直由候老资助。 为挽求失足青年,候老同样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沙湖农场王某,父亲早逝,母亲管他不住,仅小学毕业就注入社会,整日东游西荡、坑蒙拐骗、打架斗殴。2001年,因触犯法律,被判刑3年。刑满释放后,又成了无业游民。候老主动找到他,借钱给他做生意。当年王基母亲病故,他无力安葬,又是候老再伸援手,出钱出力为其办丧事,让老人入土为安。这件事更使小王万分感激,为了资助王某开网吧,候老前后用了1万多元钱。可喜的是,过去的浪子现在回了头,并且已经结婚生子,成为了一名守法公民。 情倾诗坛 谱写新篇 候文汉老人,他没有任何陋习,一生只爱诗词书法。2004年出版了个人诗集《神州行吟》,2009年出版了个人诗集《如梦》,均获丁玲文学三等奖。2010年主编出版《屈原颂.首届屈原杯全国诗词大赛作品选》。2011年9月,编写了《诗词写作》一书,由中华成功出版社出版发行。另有不少学术论文曾在《华人论坛》、《湘潮》、《常德日报》、《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现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湖南省诗词协会名誉理事、湖南省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常德市诗词学会顾问、常德市屈原学会副会长、汉寿县屈原学会第一会长、汉寿县诗词学会荣誉会长……。 他努力推动汉寿县群众诗歌创作活动。1998年当选为汉寿县老年书法诗词协会会长,2002年当选为汉寿县诗词学会会长。目前,汉寿县诗词学会有会员1000多人,其中农民会员100多人。会员们每年有几百首诗词散见全国各刊,其中获奖的不少。他资助30多名诗词学会会员出版了个人诗词集。他提出诗化城乡,经诗育人。选择汉寿县三中、酉港中学、太子庙中学、龙潭桥中学为试点,出资组织诗词讲座、建设诗墙、开展写诗、诵诗、赛诗等活动。资助全县中小学创办诗刊30多种,不少学生作品还发表在市、省级刊物上。全县建立了50多个诗词活动小组,每个乡镇他都资助5000-10000元建起了诗墙。汉寿县实现了诗词进机关、学校、社区、工厂、农村,2002年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全国公有五个县获此荣誉,常德市因为有诗墙和汉寿诗词之乡而荣获“诗词之市”的称号)。陈军堤实验学校荣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陈军堤、酉港、三中、龙潭桥获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铁青亲笔为汉寿县题词:“诗国先锋”。这些显耀的荣誉,闪烁着候文汉老先生夕阳的余晖。 汉寿县留下了屈原不少足迹,为安息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揭开屈原故里的神秘面纱,打造汉寿县文化强县,2005年3月,他四处奔走,发起成立了汉寿县屈原学会,当选为会长。先后出资举办了三次大型的研讨会,出资五次邀请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博导、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郭建勋博导等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汉寿讲学。2009年出资主办了首届“屈原杯”全国诗词大赛,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都有人参赛,参赛人数达到3985人,收到诗稿5500多首,获奖作品编辑出版成《屈原颂》诗词集,好评如潮,在汉寿青史及屈原研究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道闪光的霓虹。 他积极推动“屈原故里汉寿”的研究工作,出资组织汉寿县屈原学会骨干到秭归、汩罗、里耶、苏坑、南京考察,到杭州、深圳、漳洲、南阳参加由中国屈原学会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出资30万元争取在汉寿县承办了湖南省屈原学会暨屈原与湖湘文化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共300多人。2012年,2014年先后出资主编了《屈原故里研究》、《汉寿屈原故里考》两部专著,在常德市、长沙市举办了三次新闻发布会和新书首发式。他还专程赴北京请文怀沙先生题字:《屈原故里》。通过以上努力,汉寿是屈原故里,已得到史学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可。 现在,他又积极推动《屈原遗址公园》的筹建工作。 据汉寿县新兴乡军刘村党支书程有福介绍,候文汉老先生对家乡军刘村贡献很大:捐资6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小学和幼儿园,每年给学校1万元设立奖学基金。由于学生数量少,8名教师待遇低,不安心工作,想远走高飞,他出资给她们补齐全乡教师平均收入水平,并组织教师外出旅游,从而稳定了军刘村教育队伍。他出资75万元建起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的村部,在村部建起了总长100余米、高150公分的诗墙,有100块石碑,既有国内知名诗人的题诗,也有本村普通村民的诗作,成为汉寿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靓点,省、市、县文化界领导及知名人士前来参观的络绎不绝。候老先生努力组织村民开展写诗活动,创建了军刘村农民爱好诗词写作小组,有成员50多人。经常召集小组成员在村部上课,传授写诗基础知识和技巧。出资组织小组成员去外地采风以激发写诗激情,2012年组织30多名小组成员参观了韶山毛泽东故居和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2013年组织50多名小组成员旅游了北京,2014年组织50多名小组成员旅游了湘西凤凰。近三年,每年出资为村民的诗作结集成《新苗》丛书,目前,《新苗》已出三期。村里修建主公路他捐资9万元,修建施家冲公路捐资5万元,打抗旱井捐资2万元,建广播站捐资1万元,造龙船捐资1万元,架路灯捐资1万元。村委会会计初步计算,近5年,候文汉老先生共为村里捐资158万元。 候文汉老先生捐献的奖金来源于五个儿子,他们都是成功人士,分别在广东、海南、广西和长沙创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候文汉“一息尚存、战斗不止”,他用行动在默默地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和健康长寿老人生命的价值,用拳拳爱心和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美丽的生命赞歌,关心下一代,情倾诗坛.屈原研究会等工作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仍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