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二节
二、建立公共食堂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的劳动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办公共食堂、托儿所、敬老院等公共福利事业,以便解放妇女,节省劳动力,并培养社员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9月,津市郊区人民公社所辖3个大队均以生产队为单位办起了公共食堂,人人在食堂吃饭。1959年4月,津市人民公社成立,实行全市生活集体化,仅在市区新办居民公共食堂75个,开餐居民达22380人(不含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创办托儿所幼儿园11所,入托入园幼儿1140人,新办服务站10个、服务组54个,建敬老院1所。中共津市市委贯彻地委指示精神,要求郊区人民公社各公共食堂一要计划节约用粮,做到“以人定量,指标到户,集中管理,开餐凭票,按户编席,节余归己”;二要划足每人5厘至7厘菜地作为食堂蔬菜基地,保证食堂蔬菜供应;三要各生产队划出一定的柴山拨给食堂“自砍、自蓄”;四要抓好食堂副业,适当组织养猪、养鸡、养鱼,改善食堂伙食,增加现金收入;五要允许保留社员的小锅小灶,对病人、产妇、孕妇或残疾人给予适当照顾。在大办公共食堂和提倡放开肚子吃饭,把夏粮基本吃完的情况下,秋收时的高征收加剧了郊区农民的恐慌和不满。由于大炼钢铁、大办水泥抽调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造成农产品收不上来,丰产不丰收。但商品粮、油的需求量却随着全市职工队伍的扩大而大幅增加,1959年开始地委给津市的统销粮油指标不增反降,出现了粮油和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紧张状况。1960年又因灾减产,公共食堂人均口粮大幅下降,只能大搞“瓜菜代”,仍然不能解决吃不饱的问题,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后果开始显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