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名人——清风两袖的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祖籍考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 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 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刺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 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刺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 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 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 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 湖三杰”。 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其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 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写下《入京》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或曰"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于谦遭诬陷被杀,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 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足见其清廉的一生。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鼐彝原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个真正的廉吏,必是一个高尚的人。这首诗里,更进一步坦露了他的内心世界,这首诗的主题在最后两句。于谦为了求得“苍生俱饱暖”,宁愿把自己化为一块煤炭,照亮沉沉黑夜,冲 出豺狼当道的黑暗社会,给人民带来光和热。在一个封建专制社会里,一个官员能有如此关怀国 计民生的博大胸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 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 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 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 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古人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不妨以于谦为镜,来照一 照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