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浮山松 于 2024-4-28 21:17 编辑
【我们的脚步】植保无人机,为他插上种粮致富腾飞的翅膀 图文/浮山松
太浮山美人更美。在秀美的临澧县太浮山下,住着一位名叫杨业化的新型农民。近5年来,杨业化运用植保无人机为自己插上腾飞的翅膀,逐步走上了一条科学种植水稻致富的道路。
4月26日上午,阳光明媚,春光灿烂。我与《常德日报》临澧记者站前任站长李显鸿先生,慕名走进太浮镇胜利村四方组见到了杨业化本人。
当时,杨业化正在田边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在早稻田间打药施肥。只见一架高大的无人机负载着50公斤的化肥或药水,在距离稻田10多米的空中往来飞行,喷洒着农药和化肥。空中机声嗡嗡鸣响,悠扬悦耳;田间机风劲吹,稻苗起舞,碧水卷浪,好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杨业化,今年43岁,身材不高,强壮结实,颜面栗色,精神抖擞,穿一件方便遥控无人机的浅灰色带帽衫,衣帽根据施工的需要时戴时揭,搬肥运水装机,身轻如燕,遥控操作行云流水,尽显一代新型农民之风范!
据杨业化现场介绍,5年前,他们夫妻俩在外打工多年,收入尚可。但看到父母年事已高,在家种田力不从心,多有困难;同时,他们看到邻近几个小组村民多数在外打工,农田种植不善,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于是,夫妻俩反复商量,决定回乡种田,经考察研判,制定了实施机械化科学化种田的方案。
2019年,夫妻俩回乡承租了本组及邻近组村民220多亩水田,加上自家的水田,开始了种植水稻230余亩的探索之旅,成为胜利村一名种粮大户。当年新购了笫一台植保无人机,妻子郑利恒因此成为全县无人机第一代女操作手。
这一年,夫妻俩因过去种田少,经验不足,辛辛苦苦忙了一年,根本没有赚到钱。但是夫妻俩并没有心灰意冷,畏难退却,而是坚持一如既往,踔厉前行。
2020年,探索科学种田,针对上年稗子荒田的情况,改原来除草除虫药物混合一次性喷洒,实行分类分多次喷洒;并改原来在稗子5一6片叶时才施除草药水,实行稗子在2一3片叶时就施除草药。如此一年,水稻种植形势大为好转,初获盈利。
2021年,一方面扩大双季稻种植,精耕细作勤管理;另一方面添加更新耕种机械设备,在父亲原有一台耕整机、收割机的基础上各增加了一台,并更新了功能强大的植保无人机,同时,扩大对外农机耕种植保服务。一年下来,种田收益大幅提升,年纯收入过10万元。
后来,水稻种植步步登高,2023年勇攀高峰。当年种植早稻230亩,平均亩产1450多斤,在县乡早稻种植政策扶持下,销售价格看好,每亩纯收入500多元;晚稻收入因外去开展植保服务,影响培管,纯收入只有400来元,但一年然而取得种植水稻纯收入达20万元。特别是2022年、2023年,杨业化尽管在家种植200多亩双季稻,也初步走上了致富之路。但他壮志满怀,坚持大干快上,加速致富,与妻子商量分兵两路,妻子在家培管稻田,自己外去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开展无人机值保服务。结果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效,一天打药施肥面积最多达到3千一4千亩,纯收入在8千一1万元左右,最终全年获得家庭纯收入近40万元。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如今,杨业化依靠植保无人机走上了一条种粮致富的道路,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当记者问起他今后的发展目标时,杨业化满面笑容地说:“乡村振兴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通过运用机械化和科学化巩固发展好水稻种植,并打算注册建立家庭农场,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务农,共同建设一个美丽幸福的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