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4-5-1 08:47 编辑
“匠者”品质誉潇湘 文/刘小明
牯牛山下,杨溪河畔,依山傍水坐落着一处茶叶加工企业—匠者茶业有限公司。从昔日默默无闻一处乡间茶叶小作坊,成长为目前在桃源县以至全省茶叶界有影响的企业,这其中流过的泪水汗水,经过的挫折艰辛只有创业者邓志超夫妇自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下旬,张红华(邓志超妻子)的父亲张年永担任杨溪桥茶场场长,尽管他带领全场员工竭尽全力想把茶场搞活,获取一定效益,无奈当时大势所趋,茶场经营日渐式微,1997年终于解体。1998年,杨溪桥茶场改制,大半辈子与茶叶打交道的张年永,在杨溪桥茶场的基础上,创办了永兴茶场。随着经营策略的不断改善,茶场效益逐渐回升。2016年,其女儿女婿见父亲年岁已大,主动扛起“接力棒”,决定注册成立新公司,秉承匠心做茶的初衷,公司取名为“匠者”。 所谓“匠者”,是邓志超夫妇学习2016年中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决定在父辈茶叶创业的基础上,发扬工匠精神,专心致志提高茶叶品质,创新出新的品牌,从此便开始了一系列艰辛探索的历程。 为了研究茶形,他和妻子一道,亲自采摘茶叶,亲自选茶,确定品形,不分昼夜纯手工加工,只为选出上好的标本,作为本公司发展定性的标准。 为了掌握发酵技术,夫妇俩用手机闹钟确定时间,无论是深更半夜还是酷暑寒冬,他们都会定时起床察看和现场记载。经过无数次不同时间查看,在发酵程度和发酵形状上反复比较,最后确定了一个精准的发酵时间、程度和标准形状。 为了做大做强,该公司决定主攻两款品牌,即“红金芽”和“红碎茶”,其余陆续跟进,全面提升“匠者”茶质量。为了宣传产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次赴外地优质茶叶企业观摩学习,观察分析关键技术,从色、香、味、形及包装上认真揣摩和分析。同时多次举办本公司名优产品推介会,吸引一大批省内外客户,齐聚“匠者”公司,公开评品各类茶叶。通过系列产品推介、现场茶叶浸泡及茶水品评,得到了省内外众多茶叶品评专家和知名企业地赞誉,“匠者”茶也因此走出桃源,誉满潇湘。 为了筑实“匠者”茶基础,使其来源于高品质基地,邓志超夫妇在本地周围农家土地中,采取承包转让的形式,栽种标准茶园500亩,采用本地或外购优质茶苗栽种,聘请有经验技术的人员培管;为进一步扩大源源不断的茶叶进货渠道,公司发起成立了“山秋水茶叶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园基地3000多亩,由公司负责茶苗移植技术及培管指导,鲜叶敞开收购,为“匠者”茶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扎实地铺垫和锲而不舍地探索,“匠者”茶香飘沅澧,誉满潇湘,得到了广大饮茶爱好者地青睐,大量订单纷至沓来。该厂现有固定资产1700多万元,标准厂房3000多平米,3条茶叶生产线,年干茶生产能力1500多吨,年销售收入2270多万元。与此同时也得到了省、市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和奖励,2018年荣获第三届“潇湘杯”湖南名优茶一等奖,到如今,共获得了省内外大奖11项,到此参观访问和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一份份耕耘,一分分收获;一串串数字,一项项硕果。这是“匠者”人的辛勤付出,是邓志超夫妇不懈努力地回报。他(她)们在取得如此成绩后,把目光转向了周围乡亲有志茶叶发展者的技能培训,投向了边远山区扶贫帮困的“济世良方”。 2019年春,“匠者”茶叶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需求更多高品质茶叶栽培、管理专业人员,重金聘请外地优质茶叶企业专家来“匠者”公司专题讲座。前后两个月时间举办了三期,培训学员208人。到如今,累计培训学员683人次,为本地茶叶产业高品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技术人才基础。 2020年夏,新冠疫情肆虐桃源,邓志超夫妇闻此消息后,认为这是当前一个急需防疫的一件大事,作为当地一个茶叶经营企业,应该在这场抗疫斗争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于是在一个阴雨霏霏的早晨,夫妇俩怀揣2万元钱,赶到镇政府找到镇长,说明了来意,并把2万元钱郑重地交到镇长手中。随后该公司又翻印防疫抗疫知识宣传资料1000份,免费发放给过往行人。疫情期间,多次为乡、村值班人员送茶送水,为当地抗疫斗争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2021年冬,该镇沙堤村林场组夏某家发生火灾,房屋损毁严重。该公司得此消息后,驱车前往事发地点,对受灾户表示亲切慰问,并赠送500元进行救助。次年春,该镇和平村肖家组接连发生2次火灾,公司骨干方岸清闻讯迅速赶到事发地点,不顾生命安危拿起水桶冲进火海救火,为灭火救灾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悉,“匠者”公司正在制定一个长远规划,就是在茶叶经营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每年免费为本县茶叶经营企业或家庭开展两次专业技术培训,为本地因天灾疾病遭遇困难的家庭开展一定规模的爱心救助。 鸟儿因为有了梦想,才能在蔚蓝色的天空翱翔;鱼儿因为有了梦想,才能在碧蓝深邃的大海中冲浪;“匠者”公司因为有了打造高品质茶叶梦想,一定能实现誉满潇湘、香飘华夏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