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3|回复: 1

读书《荀子·王霸》篇(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3 22: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5-4 11:33 编辑

读书《荀子·王霸》篇(一)

我读.jpg
赵又春著《我读荀子》


    按 本来准备接手点校杨彜珍輯校的《武陵县志》,因为还有些资料准备的问题尚需等待,有机会继续参照赵又春先生的《我读》阅读荀子,选读《荀子·王霸》。本篇题为“王霸”,是讲国家(实乃君主)该走哪条路才能达到王天下或成为霸主的问题。本篇的读书笔记分四次编发,尽量充分一些。

1【原文】国者,天下之利用也(1);人主者(2),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3), 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4)。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5)。故用国者(6),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7)。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8)。
【注释】(1)利用:最便利的工具。
2)“人主者”:因与“国”相提并论,所以翻译为“君位”。
 (3)綦:极。
4齐愍:齐国的国君,后为淖齿所杀。宋献:宋国国君,为齐闵王所灭。
5)“安之者必将道也”:“”,“遵奉”的意思。
6)“用国者”:不是指人,而是指“用国”这件事。
(7)“义立”、“信立”、“权谋立”的三个“立”,是“势不两立”的“立”,存在的意思。
 (8)白:明白。

【译文】国家,是天下最为有用的工具;君位,是天下最为有利的地位,但只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去掌控国家和保持君位,才会既非常安全,又非常荣耀,使之成为积聚功德和美誉之源;要是采取了不正确的方式,那就会非常危险,又非常劳累,还不如没有,发展到最糟糕的情况时,想做一个平民百姓都办不到了,齐愍王、宋康王就如此。所以说,君主虽然处在天下最有利的地位,但他并不能自安,要想安全,还得靠正确的治国保位之道。因此治理国家的要点是,与道义同在则王天下,与信用同在则称霸诸侯,与权术谋略同在必定灭亡;这三种前途,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选择的,是讲求仁德的人务求弄明白的。


2【原文】絜国以呼礼义(1),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擽然扶持心国(2),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3),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4),则举义志也。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5);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仲尼无置锥之地, 诚义乎志意,加义乎身行,箸之言语,济之日(6),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zhù)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7), 使袭然终始犹一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 故曰:以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汤以亳(8),武王以鄗(9),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义济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
【注释】(1)絜(jié),提起,带领义;”,用作副词,相当“唯”、“只”;“呼”,大声呼唤,可译为“提倡”。
2luò然:形容势头非常坚固。
3)“布陈”:设置,颁布。
  (4)”,通“亟”,急切;“首乡”,面向,向往,追求。通“向”。
  (5)綦(qí):根基,基础。
  (6)济:成功。
  (7)案:这里是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8)亳(bó):商朝的都城,在今河南境内。
  (9)鄗(hào):同“镐”,西周的都城,在今陕西境内。

【译文】治理国家只追求礼义,绝不做任何有害于礼义的事情,哪怕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就能够取得天下,作为仁者他也绝不肯干,只是一心一意地用礼义来护养和掌控自己的头脑和国家,而且坚决到如此程度。和他一起干的人,都是奉行道义的人;颁布国家法律条文,都做严格遵循礼义法度的人;率领群臣急切追求目标,都是与礼义相一致的。要是哪位君主真地像上面说的这样做了,那么,他的国家广大百姓(“下”)仰视他这位君主(“仰上”),就是因为他坚持道义了,这就意味着他成就事业有了根基。基础得到巩固,国家也就会获得安定,国家得以安定,天下也就得以平定。虽然孔子没有立锥之地,但他确实把道义贯彻到自己的思想中,指导约束自己的言行,一旦获得成功,他的名声就会流传于世,不被天下的人埋没。现今已经具有显赫地位的诸侯,如果也像孔子那样,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条件多做为道义开路之事,也确实把道义贯彻到自己的思想中,用道义衡量各种法令制度,并在政事中实行它,始终如一按照道义进行赏罚。这样,他的声望就会布散于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日月雷霆一般光明响亮吗!所以,用国家行使道义,名声很快就会显赫于天下,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起初,商汤定都亳地,周武王定都镐京,领土不过百里见方,而后来却一统天下,各地诸侯皆来臣服,人迹所到之处没有不归服的,这有什么其他原因呢?是因为他们遵从礼义。这就是说人们遵循礼义可以称王天下。

3【原文】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1),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2) ;政令已陈,虽睹利败(3),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4),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5)。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 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6),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 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7),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注释】(1)奏:大致实现了。通“凑”,聚集。
2可要:可以信任。
(3)利败:得失成败。
4国一綦明:上下一心,道义彰明。“国”,指“地方”“地域”;“綦”,通“基”。
(5)五伯:即指春秋五霸。
(6)齺然:形容牙齿上下相对,这里是配合得很好的意思。
 (7)殆:危及。
【译文】(一个君主)尽管德性修养尚未达到最高水平,也没有把道义原则贯彻到底,但天下的大道理在他这里还是大致实现了,他力行刑罚、奖赏、禁止的、许诺的名声,已经在天下取得了信用,他的臣民都清楚地知道可以相信君主。政令已经颁布,虽然可能成功,可能失败,仍然不失信于百姓;盟约已经签定,虽然有利有害,但不失信于盟国。如果这样,那么他的国家就会军队强劲,城池坚固,以致敌国畏惧;上下一心,道义彰明,因之盟国信任;即使处在偏僻落后之地,也会威震天下了:春秋五霸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的君主,虽然并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没有在崇高的政治境界上下功夫,没有把礼仪制度作为行事的基本准则,没有把别人对自己是否心悦诚服放在心上,但处事讲求方法策略,注意使民众有劳有逸,认真积蓄物资财富,不懈地进行战争准备,而且做到了君臣上下互相信任就像上下齿牙啮合一,那么,天下也就没有谁敢抵挡他了。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人的国家都处在偏僻落后之地,但他们的威势却震动天下,他们的强盛威及中原各国并非别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们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啊。这就是上面说的“信立而霸”。


4【原文】挚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1),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2)。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3),齐闵、薛公是也(4)。故用强齐(5),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6),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7),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8),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9)。是无它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注释】(1)修正:整治。所以有”,“以”通“己”。
(2) 析:离散。
(3) 綦:通“极”。
(4)齐闵、薛公:齐闵王,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84年在位。薛公,孟尝君,性田,名文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称薛公号孟尝君,是齐闵王的国相。
(5)“故用强齐”:“故”,本义:“过去、曾经”的意思;“用”,“主宰、治理”义。“强齐”,是针对齐闵、薛公两人曾经一起执掌强大的齐国的国政而言。
(6)“故强”:从后面四句话是陈述当年的当年的齐国有多么强大看,是“齐国过去强大的时候”的压缩。
  (7)诎:通“屈”,屈服。
  (8)槁:枯叶。
  (9)稽:验证。
【译文】(君主)治理国家只是追求功利,不努力张扬道义和贯彻信用,简直是惟利是图,对内肆无忌惮欺诈民众以谋取小利,对外毫无顾忌地欺骗盟国以谋取大利,不好好管理自己已有的东西,却总是觊觎别人的财富;因此,他的臣下、百姓自然也都用欺诈去对待他,以致他的国家是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上下离心离德。他这样胡来(如是),无疑会导致敌国轻视他,盟国怀疑他,尽管权术谋略越搞越多,国家仍然日益危险削弱,发展到最后,国家就灭亡了。齐闵王、孟尝君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治理强大的齐国,不修治礼义,不实行政治教化,不用来统一天下,而是接连不断地勾结和拉拢别的国家、驰骋在外国领土上作为自己的要务,齐国过去强大的时候,向南足以攻陷楚国,向西足以屈服秦国,向北足以打败燕国,在中原足以攻取宋国。但当燕赵联军攻打攻打齐国的时候,就如同振摇枯树一般容易,而他们也身死国亡,成为天下的奇耻大辱,后代人讲到恶果,就把齐国作为例证!这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他们不遵循礼义,一味玩弄权术阴谋的结果啊。

5【原文】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而仁人之所以务白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译文】以上三种情形,英明的君主应当慎重选择,而仁人一定要弄明白。善于选择策略的人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策略的人就会受制于人。
【赏析】赵又春:这是同头节“故国用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相呼应,对三者的问题做个小结,预告下面将转到别的问题了。

6【原文】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不可不善为择道然后道之,涂薉则塞(1);危塞,则亡。彼国错者,非封焉之谓也(2),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3)。故道王者之法(4),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道亡国之法,与亡国之人为之,则亦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而仁人之所以务白也。
【注释】(1)涂薉(huì):“涂”,通“途”;“薉”,通“秽”。
(2)“封”:“疆界”义。
(3)“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是“何法道之,与之谁子也”的改装。
(4)“故”字之后的三个“道”,可以翻译为“实行”,亦即“走……道路”的意思;三个“为”,“治理”义;“与”,授予的意思,可翻译为“交付”。
【译文】国家,是天下最强有力的工具,因此也就是最为沉重负担,所以不可不好好地为它选择个地方妥善地安置下来,若是放在了险恶的地方,它就危险了;也不可不好好地为它选择发展的道路引导他前进,如果道路上杂草丛生,它前进就会受阻,而危险、受阻都可能导致它的灭亡。因此,国家的安置问题,不是指给它立好疆界,而是指用什么原则来治理它,以及把它交给什么人来治理。所以实行王者之法,任用王者之人去治理国家,就能够称王天下;实行霸者之法,任用霸者之人去治理国家,就能够称霸于诸侯;实行亡国之法,任用亡国之人去治理国家,国家就会灭亡。这三种情况,英明的君主应当慎重选择,仁人也是一定要弄明白的。


7【原文】故国者、重任也,不以积持之则不立(1)。故国者,世所以新者也,是惮惮(2),非变也,改玉改行也(3)。故一朝之日也(4),一日之人也,然而厌焉有千岁之国(5),何也?曰: 援夫千岁之信法以持之也,安与夫千岁之信士为之也。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何也?曰:以夫千岁之法自持者,是乃千岁之信士矣。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仁人之所以务白也。善择之者,制人;不善择之者,人制之。
【注释】(1)“积”,积累;“立”,存在。
(2)“惮”:通“禅”;继承。
(3)“改玉改行”:改佩玉为步行。
(4)“一朝之日”:太阳只红上一天就下落,形容时间短,这里是易变的意思。
(5)“厌”:“安稳”义。
【翻译】治理国家是个艰巨的任务,不凭借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去治理,它就会灭亡。国家,确实是每隔一代就更新一次,但那是继承,即子继父业,并非变化,只不过改变了贵族阶层的等级因而也改变了他们的佩玉和步行要求罢了。太阳只红上一天就下落,人也一天不如一天地衰老,但却有安然存在上千年的国家,这是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就因为君主采用了使用上千年的可靠的礼法去治理它,并且因此选用了上千岁的可靠之人同他一起实施管理。人没有百年的寿命,却有上千年的真诚之士,为什么呢?回答是:能采用使用了上千年的礼法来约束自己的人,他也就是上千岁的真诚之士了。所以,与只肯按礼义行事的人在一起,就能统治天下;与正直忠诚守信无私的人在一起,就能称霸诸侯;同玩弄权术阴谋反复无常的人在一起,国家就会灭亡。这三者,英明的君主应该慎重地选择,而仁人一定要弄明白。善于选择的人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就会受制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1 08: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永志老师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0:01 , Processed in 0.0370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