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潘将军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 ——写在潘振武将军诞生116周年之际 莫纯清
2024年清明节,尧天坪镇关工委组织少先队员祭奠开国将军潘振武诞生116周年。首先来到潘振武将军的塑像前,献上一束鲜花,深情地三鞠躬,大家暗暗祝福“山川长在将军长在,山河永存将军永存”,祝愿将军黄泉安息。礼毕后我们来到潘将军的故居—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参观潘将军生平展览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并在潘将军的遗像前举行做“四有”新人的宣誓活动。将军音容宛在,风韵犹存。下午我们还在潘将军当年举旗闹革命(史称常德文甲农民起义)的万寿山进行野营拉练活动,寻访将军的革命足迹,决心沿着将军开僻的道路,将革命进行到底。 通过参观学习,野营拉练,大家进一步了解将军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27年9月10日领导家乡群众进行武装起义,打响常德农民起义第一枪,在中共常德地方党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后来投奔红军参加过举世闻名的长征、震惊世界的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使敌人闻风丧胆。新中国成立后,任过驻苏联武官、武汉军区副政委、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在十年动乱时期,面对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将军刚直不阿,义无反顾,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力所能及的保护了一批老干部和知识份子,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身处逆境,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将军英风,松柏气节,更是布衣凡人,一生保持艰苦朴素的美德。把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清贫》一书视为知己常读,抒发革命情怀。清贫是将军一生追求的美德。是他一生的写照。将军秉正廉洁,克己奉公,实事求是,刚直不阿,是党的忠诚战士,他乐观豁达,宽厚慈祥,睿智幽默,勤勉朴实,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是人民的忠实公仆。 将军热爱家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父老乡亲,关心家乡的建设。1984年9月,将军回家乡,身着一套退了色的黄军装,脚穿一双手工做的老式青布鞋,回到老家,不给家乡政府增添麻烦,不住宾馆,住招待所,吃饭按标准付款,说话乡音未改,爱吃家乡的米粉,爱喝家乡的擂茶。身居高官要位,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中华美德。将军不仅外出保持勤俭节约的良好形象,在家更是言传身教,感化子女,教育子女。将军有个针线包,衣服自己补,领章自己缀,一双军用袜子,上面竟有四个补丁;家有百宝篓——寸长铁钉,尺长线绳,罐头盆、玻璃瓶,常说废东废西,总有用得上的一天;还有工具箱——用它钉过鞋、用它修过窗,亲手做纸篓,编制扫帚。正因如此,将军清白家风,赢得身前身后名。将军一家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但对家乡的建设时刻惦记在心。上世纪70年按军用价为家乡购买2台东方红拖拉机,2台解放牌汽车;80年代捐赠2吨柴油支援家乡抗旱。1984年回老家时,给一个小时候的邻居,儿时朋友的五保户500元,以示关怀。一天,儿时的朋友接将军喝擂茶,将军谢绝县政府的宴请,邀请县里的领导一道去那个贫困户家里喝擂茶。吃农家的坛坛菜,与乡亲们叙旧情拉家常。将军对革命战友更是情深义重,1984年回常德老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战友刘泽远烈士的遗像,心情沉重,饱含泪水,默默惦念,并与烈士的遗孀龙三妹老人亲切交谈。还亲切会见大革命时期幸存的农民协会会员,一一问好。 将军是沙场骁将,也是常人,更是孝子。1984年回老家长茅岭,走到万寿山半腰父母的坟前深深地三鞠躬,喃喃地说:“父母二老,儿子不孝,没有赡养二老,没能送二老上山,自古以来,忠孝不能双全哟!过去欺压您的恶势力被消灭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该安息了。”将军对父母的眷念无时不在,1955年3月22日的一篇日记,记叙将军在梦中会见父母的情景……这是父母之爱,母子之情。 敬爱的将军您是一棵不老的常青树。离休后,依旧心怀大局,心情坦荡,心胸豁达。在78岁高龄时书写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装裱成幅,悬挂在卧室内自勉,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献余热、尽所能。将军不顾高龄应邀参加社会活动,关爱青少年,作报告,讲长征故事。将军吟诗作画,著书立说,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美好的新生活。在职时出版《战歌春秋》等多部作品,表现儒将风范,武将一生,吟诗舞墨千秋留芳。离休后,将自己写的500多首诗词收集整理成册,名为《潘振武学写诗篇》。 敬爱的潘将军,您虽然走了30多年,但您的丰功伟绩、雄才大略、将军英气、松柏气节、勤俭美德、高尚晚节,千古留名,永垂不朽。您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我们一定继承您的遗志,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开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勇毅前行,建设繁荣昌盛、文明和谐的故乡,使革命老区启发赶超。
2024年5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