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8|回复: 1

难忘知青岁月——看电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1 11: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5-11 11:45 编辑




难忘知青岁月——看电影






侯铁光




知青岁月中最不能让人忘怀的是看电影。70年代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看电影几乎是唯一的娱乐节目。在农村,绝大部分电影是露天电影。



image.png
​

    我不仅爱看电影,还爱记电影中的台词,记著名演员的名字,如郭振清、于蓝、田华、赵丹、白杨、陶金、于洋、张瑞芳、王晓棠、王心刚、仲星火、张良、李仁堂、李默然、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及善于饰演反派的葛存壮、方化、刘江、陈述、陈强等,对那些老戏骨、老演员及所演的角色如数家珍,对电影十分痴迷。

    那时候一般情况下只要听说十里八村有放电影的消息,立马喊上几个知青同学,抬脚就飞奔过去,连个自行车都没有,老百姓称我们为“旱腿摩托队”——就是靠两条腿象摩托一样飞奔。

     回来一路上就是这部电影的话题,一直议论到家。有点类似现在的影视明星的粉丝又叫追星族,但又有很大区别:现在的粉丝太疯狂,甚至出格和离谱,盲目崇拜,为追星而倾尽所有的,可悲至极。那时候就是真心喜欢,至多留存几张著名演员的画报,不过遇到《大众电影》、《电影画刊》用电影剧照组合成的小人书等刊物,肯定会抢着买的。



image.png
​​极具年代感的《大众电影》封面

      可以说70年代我国电影发展经历过巨大转折,形成两个阶段。我从1976年下乡到1979年底回城,下乡这段时间刚好经历了中国电影的转折。
      1976年时我国的电影市场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大部分老电影都被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要么就是什么“大毒草”,大部分导演及演员被打倒,相应的影片被封杀,政审非常严格,寥寥无几的几个片子都是“高、大、全”式的,如《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火红的年代》等。


image.png
​《金光大道》剧照


      那时候,那时候电影演员几乎成了时髦服装的代言人了,年轻人新潮打扮都是跟电影里学的,比如《火红的年代》里于洋扮演的赵四海穿的毛衣,随后就流行开来,编织的针法称之为“四海针”,实际就是正常织毛衣针法中的“胖针”,两反一正的织法。
     电影里出现喇叭裤后,满大街都是喇叭裤;如果电影里年轻人带拉锁秋衣领子从里往外翻两层,大街上就有翻三层、四层的,叫“三大翻”、“四大翻”,穿几件秋衣就翻几层领。



image.png ​《地道战》中的民兵队长高全宝

      特别是农村能看到的电影无非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打击侵略者》、《奇袭》、《英雄儿女》和后拍的《侦察兵》及八大样板戏拍成的电影,以上的电影每部都看过不下十遍。偶尔放映前苏联的《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十月》,片中每当女芭蕾舞演员跳舞时,放映员还要把镜头挡上,并声明是奉上级指示。


image.png ​李秀明主演的《春苗》剧照


image.png ​《地雷战》剧照



image.png ​《南征北战》剧照


     最有意思的是:不管在电影院还是露天放映,在电影正片之前都有一个甚至两个“加演”,即《新闻简报》,就是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纪录片,等老百姓看到时其实早已是过时的新闻了。
      偶尔也能看到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一些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口电影,那就稀奇的不得了了。有百姓编顺口溜来戏谑当年的电影市场状况:
朝鲜电影连哭带笑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 ,阿尔巴尼亚电影连打带闹,罗马尼亚电影连搂带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开始逐步复映了大批的老电影,如《十字街头》、《早春二月》、《大浪淘沙》、《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文革前拍摄的在文革期间禁映的《三进山城》、《苦菜花》、《兵临城下》、《李双双》、《野火春风斗古城》、《节振国》,还包括戏曲片《牛郎织女》、《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红楼梦》等等。
      1977年之后拍摄了大量的国产新片《小字辈》、《小花》、《黑三角》、《祖国啊母亲》、《大河奔流》、《归心似箭》、《傲蕾一兰》、《从奴隶到将军》、《海外赤子》、《啊!摇篮》、《沸腾的群山》。反映文革的片子《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小街》、《人到中年》、《苦恼人的笑》,反映工农兵大学生的《决裂》。


image.png ​孙主任(葛存壮扮演)

     葛存壮扮演的孙主任有一段著名台词:“前几天我给大家讲了马的呼吸系统、马的消化系统和马的骨骼特征,今天我给大家讲马尾巴的功能”,突然被一声牛叫打断…
     电影《决裂》主题歌叫《共大赞歌》——满山的松树青又青喽,满山的翠竹根连根喽,新型的大学办的好唻,他和工农心连心喽,喂……
      后来又进口了大量的外国电影如阿尔巴尼亚的《地下游击队》、《伏击战》、《广阔的地平线》、《创伤》、《第八个是铜像》,《脚印》,日本的《人证》、《绝唱》、《追捕》、《生死恋》、《望乡》、《寅次郎的故事》、《远山的呼唤》,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缩小包围圈》、《黑名单上的人》,英国的《百万英镑》、《39级台阶》,法国的《佐罗》、《虎口脱险》、《巴黎圣母院》,印度的《大篷车》、《流浪者》等,美国的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大马戏团》、《大独裁者》等系列电影。朝鲜的《南江村的妇女》、《原形毕露》、《看不见的战线》、《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以及《鲜花盛开的村庄》等。



image.png ​《鲜花盛开的村庄》海报

      看过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的人一定都还记得“六百工分”的典故。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六百工分”成了人们戏谑胖女孩的专用语。这部电影主题歌也被广为传唱: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田野里歌声嘹亮,辛勤的耕耘每一个地方,到处是欢乐吉祥……
     一位下乡到盘锦的沈阳知青,用《鲜花盛开的村庄》主题曲重新填词,改编成一首《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沈阳啊沈阳,啊我的故乡,马路上灯火辉煌.大街小巷是人来人往,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社会主义的高楼大厦,耸立在古老的沈阳。那是我常年居住的地方自力更生重建家乡……歌词朗朗上口、易记,字里行间都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母亲的心情。这首歌在知青中产生了强烈共鸣,在东三省知青中广为传唱,甚至后来人们把原歌词都给忘了,再后来大多数人都认为《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就是原创。
     我还曾以青年点长、团总支书记、民兵连长的身份,用两盒“大生产”香烟把公社两位专职放映员请到我们青年点,在阅览室里,为我们放映一场电影——张金玲主演的反映知青生活的《山村新人》。


image.png ​《山村新人》剧照




   由于我下乡所在地是郊区,看电影的条件还是相对好些,每个公社都有放映机。我们公社还两部呢,一步是16毫米的,一步是8.75毫米的,很方便。所在大队附近还有空军第三航校,当年叫018部队。当年讲的“军民鱼水情”,就是现在所说的军民共建。部队里的大礼堂演电影我们也时常能去光顾,有时夏天部队干脆把银幕竖立在飞机跑道上,两面都能看,周边4、5个大队的社员都能来看。
     我们青年点离市内只有10公里,有时趁出差的机会也会看一场电影;有时因为得到两角钱一张的电影票,就在收工后跑到城里,看完电影再跑回来,来回20公里,不带喊一声累的。
      我和很多知青一样有写日记的习惯,每次看电影回来都会写出观后感,并画有题图。1978年我共记了两本日记,年末翻数了一遍,仅电影观后感就120篇,其中有的电影重复看了好几遍,这一年竟然平均每三天就看一部电影,我都佩服我自己。


image.png
那时的电影票


image.png ​70年代锦州最高档的影院"工人文化宫" (皮座椅是顶配)

      当年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家能有一部放映机,在家里就能看电影。如今可以24小时看电影,却看的少了。不过有空时自己还是愿意在电视前坐下来,再看看50、60、70年代的老电影。电影里的场景、台词会勾起美好的从前……,在满满的回忆里,仿佛自己又重活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1 11:4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里的场景、台词会勾起美好的从前……,在满满的回忆里,仿佛自己又重活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2:52 , Processed in 0.0363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