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5-11 12:45 编辑
难忘知青岁月——棉花春播
张铁增
谷雨种大田,谷雨约在每年的4月20日。 我下乡的地方通常都是从谷雨这一天开始种棉花。4月20日我们称之为棉花春播日。
我下乡在锦州黑山县一个国营农场,那里总共约有一百垧土地。土地是用号来划分的,分为1号地,2号地……直到13号地。这些地以前都是种高粱,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自从我们知青来了后,农场约有一半的土地开始改种棉花,农场也改名为黑山县棉花原种场。
​
4位女知青和生产组副组长张瑞堂称棉花
第一年的棉花春播开始于1号地。从黑山去我们青年点时首先经过的就是场里的1号地,刚来时这里地不平,有很多大坑。开春时,我们平整了1号地和2号地——一个叫做“小旅部”的地方。
第二年棉花春播开始于11号地。 11号地在农场的最东南,它离龙山山坡最近。从大虎山方向去我们青年点时首先经过的是11号地。它的垅最长,有些偏沙土,据说民国时曾是一个兵营的靶场。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播是一年中最重要也是比较忙的时期。
“全场职工和青年们,今年的春播今天开始!” 场生产组长一声令下,我们十余个小伙子手握的三齿已深深地扎到土里。种棉花沟沟儿是第一道工序,一段儿一段儿的向前推进;紧接着是后面一个人推个木质的小车儿压印儿,定株距;然后通常由女青年点种子,一个印内通常为一颗,最多不超过两颗。
棉花种子需要经过硫酸处理,黑黑的,像羊粪蛋儿一样。种子很珍贵,是这里的农业技术员,生产组长刘凤林培育出来的。开始叫“68—3”,后来叫“黑山棉1号”。
​前排右二是黑山棉1号培育者生产组长刘凤林
接下来的工序是施肥,施肥者肩背一个布袋儿,下连一个很细的出口,用木棍一敲一敲的,敲打时,晶体状的硫酸氨就溜了下去;然后是踩格子和敷土,敷土时通常用脚踢,也有人用手推,就好像是在地上爬;最后是压磙子,保墒;完全是一套原始的做法。
好在垅比较长,当年在面积比较大的10号地和9号地种的是其它作物,已经使用拖拉机耕作播种了。其它的小片儿地,种高粱、玉米、黄豆、谷子等也全是人工播种。一副犁杖十余个人,全是一套原始的做法。
春天是美好的。田埂上长满了绿草。燕子在飞,布谷鸟儿在叫……
夕阳西下,我们收工啦,忙累了一天的牲畜也恢复自由。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知青王春义骑着农场最高最大的叫做“蛤蜊眼”的枣红色大洋马,由11号地向着马号方向奔驰而去……
​
秋天女知青们在摘收棉花
在封土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了大地的神奇和种子的力量。
在大地母亲的温暖怀抱下,种子在萌生。然后在阳光雨露下,生根发芽,一天天长大,开出美丽的鲜花,结下丰硕的果实!
“萌”,多么好的一个字啊!
1984年,我的女儿出生了。起什么名字呢?我有了灵感。当我把想法儿告诉了我的夫人——一位和我同届的锦州知青时,她有同感,欣然同意。于是,我们女儿的名字就起好啦。名字的缘由从来没有跟我女儿说过。
女儿慢慢长大。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爸爸,您给我起的名字真好。大家都说‘萌’字有太阳,有月亮,还有全部的绿色。这些我都占!”
真没想到,这个字的解释还被我们知青的后代给升华啦!
​
本文作者张铁增在下乡时劳动过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