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5-11 20:05 编辑
读书《荀子·王霸》(五)
21【原文】用国者(1),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 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2),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3),爵服赏庆以申重之(4),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5),潢然兼覆之(6),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7),使民则綦理(8)。辩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9),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10),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 【注释】(1)即怎样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去对待民众、百姓。 (2)“厚德音”,增强道德声誉的意思;“先之”,为民众做出榜样。 (3)“次之”:是说使他们得到应有的职位。“次”,“安排、排列”义。 (4)“爵服赏庆”,可理解为“或提升爵位,或赐予服饰,或颁发赏赐,或通报表扬”的压缩。“申重之”,是鼓励激发他们的意思。 (5)“调齐”,即“调剂”。 (6)“潢然兼覆之”:“潢然”,“潢”通“惶”,水深广的样子,故“潢然兼覆之”,是说对民众不加区别地一律加以庇护。 (7)“生民”:养育民众,使民众获得更好些。“致”通“至”。 (8)“綦”,同“基”。 (9)“辩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与本文第5、6句同,多一个“辩”,衍文。意思是:所有政策制度都是用来对付下层民众的。 (10)“出死断亡”:大概是“出力、效死、致残、死亡”的压缩。“不愉”,“愉”通“渝”,“不渝”,就是不改变,表示“为之出死断亡”的决心。 【译文】对用国者说,得到百姓劳力的富足,得到百姓效死的强大,得到百姓赞誉的荣耀,这三者度得到就会天下人归之,这三者都得不到就会被天下人抛弃;天下归之叫做王天下,被天下人抛弃叫做灭亡。商王汤、周武王都遵循了这条原则,奉行了这个道理,兴办天下人都认为有利的事,除掉天下人共同的祸害,天下人都归顺了他们。所以,君主增强道德声誉,为民众做出榜样;彰明礼义法度教导天下人,竭尽忠信爱护天下人;赏识贤人,重用能人,使他们得到应有的职位,或提升爵位,或赐予服饰,或颁发赏赐,或通报表扬,鼓励激发他们;依靠天时,减轻负担来调剂他们,对民众不加区别地一律加以庇护。抚养百姓,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养育民众,使民众获得更好些,制所有政策制度都是用来对付下层民众的,所有不合理的东西,即便是孤独鳏寡的人,也务必不要施加在他们身上。所以,尊重百姓如同尊敬上天,欢喜他们如同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出力、效死、致残、死亡绝不改变,没有其他原因,是由于君主的道德异常显明,恩惠确实深厚啊。
22【原文】乱世则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1),使愚诏知,使不肖临贤,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极劳苦。是故,百姓贱之如㑌(2),恶之如鬼,日欲司间而相与投借之(3),去逐之。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说无以取之焉。孔子曰:“审吾所以适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 此之谓也。 【注释】(1)“先之”“示之”“悖之”的“之”,都是代指民众;“请谒”,是下对上的禀告、进见,此处是接受“请谒”;“悖”,违背义。 (2)“㑌”:通“尪(wāng)”,指残疾人。 (3)“司间”,“司”通“伺”,“间”有“间隙”义;“投藉”,是说将他投畀豺虎或用脚踩死。 【译文】乱世就不是这样,(君主)给民众作出的榜样竟然是污秽卑鄙、强取豪夺,给民众作出的示范竟然是玩弄权术阴谋、大搞倾轧陷害,还不顾民众的厌恶和反对,恣意玩弄俳优、侏儒、妇女;他是让笨蛋去教诲智者,无才缺德之辈去领导德才兼备的人;他教育民众其实是使民众陷于贫穷困厄,役使民众更是使得他们极其疲劳辛苦。因此百姓鄙视君主如同鄙视女巫,憎恶君主如同憎恶魔鬼,整天都在寻求机会抛弃君主、践踏君主,背离君主、驱逐君主。要是突然发生外敌入侵之事,他想要百姓为他效命,那是决不可能的,这种用国方式,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一无可取之处。孔子说:“考虑一下自己怎样待人,就知别人何以这样待我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3【原文】伤国者(1),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大国之主也,而好见小利,是伤国;其于声色、台榭、园囿也,愈厌而好新,是伤国。不好循正其所以有(2),啖啖常欲人之有(3),是伤国。三邪者在匈中,而又好以权谋倾覆之人断事其外,若是,则权轻名辱,社稷必危,是伤国者也。大国之主也,不隆本行,不敬旧法,而好诈故,若是,则夫朝廷群臣亦从而成俗于不隆礼义而好倾覆也。朝廷群臣之俗若是,则夫众庶百姓亦从而成俗于不隆礼义而好贪利矣。 君臣上下之俗莫不若是,则地虽广,权必轻;人虽众,兵必弱;刑罚虽繁,令不下通。夫是之谓危国,是伤国者也。 【注释】(1)“伤国”:损害国家。 (2)“循正”:“循”,是“修”字之误。“所以有”的“以”,通“已”。 (3)“啖啖”:贪吃的样子。 【译文】危害国家的是什么呢?让小人居于百姓之上作威作福,用非法手段从百姓那里巧取豪夺,这是危害国家的大灾难。如果大国的君主喜好注视小利,便会危害国家;他爱好音乐美色、楼台亭阁、园林兽苑,乐此不疲而追求新奇,便会危害国家;不喜欢整顿治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却总是贪婪地想要占有别人的拥有,便会危害国家。这三种邪恶的念头充斥胸中,又喜欢让玩弄权术阴险狡猾的人在决断政事,如果这样,君主就会权势轻微,声名狼藉,国家就会危险,这便是危害国家的人。大国的君主,不尊崇礼义,不谨守原有的法令制度,而喜欢欺诈。如果这样,朝廷上的群臣也就不崇尚礼义,而好互相倾轧。朝廷中形成了这种风气,那么,广大民众也就不尊祟礼义了,而喜好贪图私利了。如果举国上下都形成这样的风气,那么即使土地广阔,权威也必定趋于轻微;即使人口众多,兵力也必定趋于衰弱;即使刑罚繁多,政令却不能下达。这就是危险的国家,这就是危害国家的人。
24【原文】儒者为之不然(1),必将曲辨(2):朝廷必将隆礼义而审贵贱(3),若是、则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者矣(4);百官则将齐其制度(5),重其官秩,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关市几而不征,质律禁止而不偏,如是,则商贾莫不敦悫而无诈矣;百工将时斩伐, 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如是,则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县鄙则将轻田野之税, 省刀布之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士大夫务节死制,然而兵劲;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 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风俗美。以守则固, 以征则强,居则有名,动则有功。此儒之所谓曲辨也。 【注释】(1)“儒者”:实指真心奉行儒家学硕的君主。 (2)“曲辨”:“曲”,“周到”义;“辨”,通“办”。 (3)“审贵贱”:辨明和确定名分。 (4)“敬节死制”:是说重名节,愿为服膺的制度效忠殉节。 (5)“齐其制度”:是说要求自己处事的方式和制度的规定一致。 【译文】儒者在用国施治待民方面的做法,同上面介绍的坏君主大不一样,一定要周到地办理好一切。朝廷一定推崇礼义,审慎地辨明、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因此,士大夫都十分珍视节操,愿为礼制殉身,群臣百官统统忠于职守,坚决按制度办事,非常看重自己的职位级别,这样,就所有官吏都无不敬畏法制,严守规范了。关卡和市场只查问而不收税,所规定的市场价格、所禁止的事情都公正不偏。这样,那么商人就没有不忠厚诚实的了。要求各种工匠按时节砍伐木材,放宽他们的限期,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技巧,这样,那么各种工匠就无不忠诚守信而不粗制滥造了。减少城郊的农村税收的征缴,减少对钱币的聚敛,减少劳役,不侵夺农时,这样,那么农民就会勤勤恳恳从事农耕而不从事其他的事情了。士大夫坚守节操,舍身殉职,这样兵力就会强大。所有官吏惧都无不敬畏法治、严守规范了,国家就能经久不乱;商人忠厚老实而不欺诈,商贩就安全,钱财就流通,国家的各种需求就能得到供应;各种工匠忠诚老实而不粗制滥造,各种器械用具就会制作得轻巧便利,而不会缺乏原材料了;农民都只朴实地努力于耕作,不想转入其他行业,农事就会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任和行业都不会不荒废了。国家的这种局面就叫做政令通行,风俗美好;(从对外关系来说)凭借这种局面,自然是防守则牢不可破,出征则势不可挡,安居守国一定获得美名,对外扩张必然大有功绩。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周到地治理好一切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