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陵通晓 于 2024-5-13 10:52 编辑
我国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不仅仅适用于美术,也广泛适用于建筑艺术的设计创造中,常德河街的复原建设与艺术创造,也运用了齐白石先生这个理念。 旧时在沅水与古城墙之间有条繁华的河街。它曾是商贾鳞次栉比,人头攒动的红绿码头。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沈从文多次停留在常德,河街是他的最多出处。在《常德》一文中,他感慨道:“这是一条长约三五里的河街,有客栈,有花纱行,有油行,有卖船上铁锚铁链的大铺子,有税局,有各种会馆与行庄。这河街既那么长又那么复杂,常年且因为有城中人担水把地面弄得透湿的……”因此,他说:“一条河街占去了我大部分生活”。 遗憾的是,常德城在抗日战争中多次遭到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特别是经过1943年常德会战的摧残后,当局曾计划迁往德山另建新城。再加上河街因濒临沅水,每年洪水来临时都会被水淹,使得河街越来越破烂不堪,面目全非。市政府为了全市人民的安全,1988年启动了城区防洪大堤的整治工程,拆迁安置了河街的居民。是时市政协委员伍顺生提出利用整治护城防洪大堤的机会,建设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中国常德诗墙”的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采纳。从此以后,老态龙钟,无法修复的河街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014年“三改四化”时,市政协委员徐芳明等提出《关于复原清末民初常德沿河古街场景,打造文化旅游亮点的提案》。希望复原后的河街能承载常德人的记忆,留住、延续常德人的乡愁。他的提案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采纳。于是,常德市政协组成专家团队开展查阅三条古街的文史资料、走访湘西北城市的档案馆、资料馆,还走访了河街里的百余位老人,将他们的口述作为复原河街的依据,甚至联系美国传教士在国外的后代收集资料。这个时候,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团队,并走访了当年在大河街上开桐油行的87岁张老太太、开铁麻铺的82岁张老、在信义药材行帮工的80岁陈老、86岁码头工人黄老、居住在“坐家船”上的72岁何老太太,85岁的竹篾工人刘老;世居小河街“鸳鸯走马楼”旁边的90岁武老太太、先父经营粮食和桐油生意,住在下南门城门口“铁公元帅庙”旁边的65岁周老。麻阳街上的96岁周群英老人,以及住在麻阳会馆隔壁的81岁舒老、72岁的陈老等。通过他们的口述历史。再经过多次复原河街的研讨会进行反复论证,提出了复原河街的意见和建议,交由常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由杨正喜工程师领衔的常德河街设计团队,制定出《常德市河街规划设计方案》,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 复原的河街是以本市沅江边上的原麻阳街,小河街和大河街为原型而规划的一条新街,地处姻缘河北岸,西邻紫缘路,东靠常德大道,总长度1.43公里。它由三段组成。第一段,麻阳街,建筑采用全木结构,一边靠城墙搭建,一边临河边形成吊脚楼,主要经营干货和全国各地风味小吃。第二段,注重小河街特点,建筑略比麻阳街大一些,采用砖木结构,以小吃和特色餐饮相结合的经营形式。第三段,以大户人家为主,尽量还原1943年前原大河街洋行、富商、店铺和住宅,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建筑单体以四合院和窨子屋为主。经营以特色餐饮、茶楼和古玩字画为主,以地方手工业和小作坊为辅。这三段街组成了多种、灵活、具有地方特色的经营方式,再用历史故事、雕塑和建筑的记忆将整条街串连起来,形成一条有商业氛围,有故事,能休闲观景的场所。将层次丰富的建筑和开敞的河岸线给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景观,打造集旅游、商业、文化、历史于一身的常德古街。 这条河街还原了昔日河街的主要码头、历史建筑和商业环境。复原了昔日河街的鸳鸯走马楼、麻阳会馆、平安客栈、美浮洋行、万寿宫、恒裕油号、力亨油号、信义药材、铁公元帅庙,以及商业窨子屋、民居窨子屋、木板壁屋、吊脚楼等经典建筑和商号。留给世人一个能游、能观、能住、能听、和能品味历史文化内涵的立体古代街区。 通过建旧如旧,大体上复原了1943年以前原河街的建筑风格,采用原滋原味的木料、砖瓦、岩石等建筑材料,在建筑内部大胆使用水泥和钢材提高房屋的质量。同时也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古建筑的改造方法,在古建筑内安装了必要的供水、供电、卫生间、空调、通信、游船码头、泊车、交通通畅,物业管理、游人小憩点和消防安全设置,有效地保证了河街的安全和改善了人们行居的生活环境。 河街以水文化为主线,将历史文脉和商业辅线相串连,组成一条具有历史深度沉淀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商业旅游街。它的木墙面外观,采用了常德旧时以雕花门窗装饰造型。通过丰富的檐口和凹凸有致的青砖墙面形成一幅有雕刻感的古建筑画面。其建筑的侧立面,则利用了山墙的变化来丰富。马头墙,木构架,歇山顶等山墙组合,在整个街区中互相穿插,形成鲜明的对比和高低错落有致,使整个街区富有韵律感和时代感。而在色彩上,其木制构件颜色主要采用胡桃木色,模仿桐油做旧,墙面砖采用常德传统的“阳沟砖”青砖来砌筑,石材则采用麻石条、青石板铺砌,栏杆、坐凳用传统的红色砂岩,并经过精心雕琢和细部仿旧处理,从而塑造了一条清新、古朴、整洁、舒适的复原河街。 常德河街的复原,不是做标本的样图,也不是不加思索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提炼,给人既有修旧如旧的基因,又有旧中有新的时代元素的双重感觉。因此,复原后的常德河街,以齐白石先生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衡量,堪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大建筑艺术杰作,必会成为常德民众留住乡愁、延续乡愁的历史文化积淀之地。
注:本文《常德日报》刊于2017年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