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5-17 11:29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三十四)
第八章 报业兴衰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报刊
津市创办报刊始于1912年。现知1912年已有《九澧共和报》,1922年已有《西声报》,1931年,《澧光报》创刊。此后,津市报刊此停彼兴,未曾中断。截至1949年秋,津市先后共计创办报纸7种、旬刊两种、通讯社一家。其时报刊均为民办。其中《铎报》在抗战时期以积极宣传抗日,影响较大;《津市日报》以规模大、时间长为人所熟知;此外,当时津澧青年创办的《晓报》社址虽在澧县城内,但报社活动及发行多在津市,影响也较大。其他报刊,因经济或其他原因,大都规模小,为时短暂,不为人瞩目。 1.九澧共和报 1912年创办于津市,创办人为顾昌荣,当年12月易名为《九澧民报》,石印,16开本,每周日出版,报纸栏目有社论、浅说、学术编、记事、中国之部、世界之部、世评、谐铎、文苑、杂记、小说、商情。其停办时间不详。有资料记载《九澧共和报》的“文苑”曾刊登过早期国民革命领袖林修梅(临澧人)的《和友人红叶诗二首》,戎马征衣,铁血精神。 其一 二月花光谁染成?趁霜漫作看花行。夕阳满树樵归晚,寒舍孤灯客梦惊。枫冷吴江秋欲老,蓬飘楚塞月空明。征衣已薄君知否?惊听西风落叶声。 其二 东亚黯雾几时开?血雨腥风匝地来。徒使将军悲大树,忍逢故友问寒梅。边城木落霜威紧,刁斗声残画角催。一梦辽东成底事,而今烽火有余灰。 2.西声报 1921年创刊,经理为大庸县人熊世锟(省议员,九澧平民工厂创办人)。其社址、报纸内容、开版、停办时间等情况不详。 3.澧光报 1931年创刊,禹彦平创办。社址初设谷家巷口,后迁观音桥正街(今澹津南路)。报纸四开铅印,双日刊(也说三日刊),由澧县澧兰印刷厂印刷。内容以地方新闻为主。兼载国际国内新闻,也刊文艺小品。但发行量小。经济上主要依赖津市特业公会(鸦片业行业公会)支持。禹彦平病故后。1933年由刘萍、刘剑武接办,因经费困难,当年停刊。 4.澧声报 1933年5月19日创刊,为张一胤等就停刊的《澧光报》改组而成,社址初设《澧光报》旧址,后迁财神殿(今电信局内)。双日刊,四开铅印。内容以地方新闻为主,辟有文艺副刊。每月定价二角五分(银元),但销路不广。1936年,因所刊消息触怒省府权贵,令澧县县政府出面,以未登记领取许可证为由勒令停刊。 5.津市通讯社 1933年,国民党澧县县党部委员文震烈创办于津市。社址设旧大同医院楼上(今老干局后边)。文震烈任社长,樊凡介任编辑兼记者,主要采访津澧地方新闻,供长沙、澧县各报采用。经费除稿费外,靠募捐以补不足,后因经费困难,于次年停办。 6.民进旬刊 又称《励进旬刊》,1934年创刊。龚道广任社长,樊凡介任编辑,周文定、樊生龙任撰述。系综合性刊物,内容偏重于对地方事务评述,16开铅印本,经费靠筹措。 后因所刊文章涉及九澧联立女子师范学校办学缺点,学校以“诽谤”向法院提出控诉。诉讼经年,亏损颇巨,以经费不继停刊。 7.晨暾旬刊 1934年7月创刊。为豫章学校教师傅鼎武、敖卓明、唐润华、王亦黎、刘剑石等发起创办,社长周浮沧。16开铅印本,每册八页,发行量千余份,经费为发行收入和私人筹措。次年,因遭水灾停刊,后未再复刊。 8.铎报 1936年,津市《澧声报》停刊后,原负责人不甘寂寞,经一段时期筹备,改办《铎报》。于1937年1月1日“摇铎迎年”声中,在《澧声报》原地址正式创刊发行。 《铎报》为地方性小报,没有官方津贴,力求以报养报。报社便游说津市商界大亨,筹设董事会,由津市商会主席孟体仁任董事长,商会常务理事、祥和油行经理胡毓桢为副。董事会虽为报社最高决策机构,但除选举正副社长外,一般不参与社务,实际上是解决报社经费问题的工具。创刊以来,社内日常工作均由社长詹钺、副社长张一胤负责处理。 《铎报》起初规模很小,仅编辑、经理两部,日出铅印四开一张,员工20余人,版面内容分社评(含广告、启事)、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含地方新闻、市场行情)、副刊(初名“余音”,后改“战号”),各占一版。创刊之初,没有新闻通讯设备,大多剪录外地报纸以充实篇幅。报纸消息迟缓,新闻已成旧闻。且印刷器材简陋,铅字模糊,残缺不全。如一版某字用得较多,则往往以“O”或“X”代之,不忍卒读。订户不多,销量有限,报社入不敷出,处境维艰。有时虽通过董事会向社会筹措经费,亦仅解燃眉之急。幸得员工同甘共苦,各方援手,在艰困环境中,勉力支持报社继续出版,未尝停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津市油业同业公会首次购得收音机一台,供同行收听战况。报社获此机会,经该会同意,每天派两个编辑按时前往收录中央广播电台的纪录新闻,归来编辑后,在次日报纸登载。从此开始改变了“新闻不新,乞灵剪刀”的落后局面。因长期在外收录不方便,报社便于年底购置收音机一台,收录中央社新闻,报纸有所改进,销量逐月增加。 1939年,武汉撤守、长沙“文夕”大火后,《铎报》为报道战局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好转的情况下又添置了一台收报机,聘请报务员,培训译电员,在编辑部下设立了电务室,日夜抄收中央社新闻电讯,既充实了稿源,也克服了收听广播记录错误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报纸的质量。与此同时,报社为扩大营业,新购各号铅字和其他印刷设备,成立了营业部,对外承接各种铅、石印刷业务,经理部人员也重新作了调整分工,全社员工增加到近50人。其后,报社和部分同仁集资,开设了“现代文化商店”,经营书刊,以补津市书店之不足。这年夏天,桂林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记者高泳采访路过津市,造访《铎报》,允诺按期寄送该社印行的《国际新闻通讯》。此后,报社又开辟了第二条“国新社新闻”渠道,丰富了内容。当时“国新社”为胡俞之、范长江等主办,撰发的通讯内容正确、广泛,立论公允、精辟,报社摘要刊出,很受读者欢迎。 这时,敌骑深入,国土日蹙,沙(市)宜(昌)沦陷,敌我隔江对峙,各地难民大量涌入津市,人口骤增,市场形成畸形繁荣。当时,澧水流域各县均无报纸,仅澧县有《澧县民报》《晓报》与《铎报》鼎足而三,《铎报》以消息迅捷见长,一枝独秀。因而市内读者激增,九澧各县和澧县乡镇纷纷订阅,报纸发行量直线上升,突破千份大关,创造津市地方报销售额的最高纪录,成为九澧一带较有影响的报纸。 怒吼歌咏队是一个临时性的群众组织。1940年夏天,津市在外地求学的青年先后回到了家乡,当时,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李西园,宋叔铭、彭次林等在驻军第 53 军政治部干事韦来宽的鼓励下,出于抗日救国的义愤,商量组织了一个歌咏队,以表达反击侵略的昂扬激情。他们向澧县县政府和驻军政治部写了报告,并得到了批准,取名“怒吼歌咏队”。应李西园的邀清,韦来宽前来指挥教唱。开始发起者仅有李西园、钟大梅、陈克强、宋淑铭、陆人桂、彭次林6人,临时在宋淑铭家编排练唱。后来,影响扩大,有部分小学教师、在校学生加入,如贺肯堂、谭维槐、徐小曼、吴家谟、贺家乐、朱莹、黄敬等,人数逐渐增加到40余人。人多了,宋家容纳不下,就借长郡学校、豫章学校、汤石学校教室轮流练唱。每天,人们远远就听到《祖国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怒吼吧!黄河》《淡淡江南月》等雄壮嘹亮的歌声,激动心弦,引人奋起。 韦来宽是江苏省镇江市人,当时只有19岁,据本人透露在“抗大”毕业。他为人豪爽热情,善于指挥乐队,又擅长写作、表演、体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爱国青年。1938年8月,镇江沦陷,他毅然与9个同学走上了抗日救亡的万里征途。他们由镇江步行到上海,坐船绕道香港、广州到长沙。正逢国民党52军195师政治部招考政治队员,他们被录取了。1939年夏天转到衡阳,参加七七剧团学习,教唱士兵歌曲。不久,韦来宽等从衡阳到南县,又调来驻津市的国民党53军政治部工作。1940年夏,他担任津市爱国青年组织的“怒吼歌咏队”指导员,指挥和教唱抗日歌曲。与此同时,他借《铎报》副刊为阵地,主编“怒吼”周刊,带头并发动“怒吼歌咏队”成员写稿,运用各种体裁,配合当时形势,宣传抗日。 怒吼歌咏队正式成立后,积极开展活动,歌唱在津澧城乡。1940年“七七事件”纪念日,他们在万寿宫后坪搭台,举行了纪念抗战3周年的大合唱,听众达数百人。他们还组织了抗日宣传和慰问出征军人家属的下乡演出,前往澧县所属陈古垱、大堰垱、张家厂、梦溪寺、新洲等地。每到一地,都举行两三次售票演出,并将所得票款按各乡出征军人名册慰问到户。为了扩大影响,他们还以抗日歌词为内容,在街头墙壁上绘制大幅宣传画(共32幅)。“怒吼歌咏队”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都是队员们自掏腰包。他们出钱又出力,高歌猛进在抗日救亡的大道上。 怒吼歌咏队的宣传活动,不断地鼓舞了津市人民的抗战激情,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53军的注意。1940年8月,国民党借口“怒吼歌咏队是共产党组织,《铎报》是共产党掩护机关”的所谓罪名,一举逮捕了韦来宽、津市可大卷烟店工人王正德、《铎报》编辑部主任胥远鹏、记者彭仲和“怒吼歌咏队”队员肖荣镇、高本复等人。驻军政工人员拿着“怒吼歌咏队”队员合影的照片,四处搜捕,在家的宋淑铭(当时年仅15岁)、贺肯堂两人锒铛入狱,其他队员逃亡他乡。贺肯堂因在押期间身心备受摧残,惊恐过度,保释后精神失常,一度失去工作能力。 国民党53军军长周福成亲提审韦来宽、彭仲等人,他们不为酷刑所逼,据理抗辩,大义凛然。被关押18天后,韦来宽、王正德、彭仲三人惨遭杀害。同时查封了《铎报》和“现代文化商店”,社长詹钺远逃浙西。在那个“抗日有罪”的日子里,这个为抗日而歌唱、呐喊的“怒吼歌咏队”,随着队长韦来宽的被捕牺牲、队员的被通缉追捕,存在不到两个月便被迫解散。 《铎报》之殇,最终以其玉碎成就了“警钟的绝响”,这种精神,延续的是齐太史秉笔直书、南史氏抱简而继之精神,也是新闻从业者“不对权贵夸风流,只为苍生说人话”之懿范。 9.晓报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过了卢沟桥,中国全面抗战的大幕拉开,无数热血青年都投身到反抗侵略反抗奴役的洪流之中,当时,在北平读书的澧县籍青年郑翼承刚刚大学毕业,眼见北平已不是爱国人士寄身之地,遂婉拒各方邀约,决意回到澧县,服务家乡,支持抗战。1939年,澧县政府委任其为民众教育馆长,遂往来津澧,积极开展社会教育与宣传工作。为适应抗战救国的形势,郑便以民众教育馆为据点,联合津澧回乡文化青年百余名,组织“澧县青年战时服务团”,公推郑翼承为团长,张群范为副团长。团内设宣传、服务、戏剧、歌咏、总务五组,分别由鲁华彬、侯祚照、陈本章、颜家勉、龚光衡任组长,各自开展工作。 战时服务团成立后,首先便成立了“晓报社”,由郑翼承任社长,侯祚照任编辑。 《晓报》以宣传民族团结、勠力抗战为宗旨,参照正规报刊管理办法,由股东合伙,定期出刊,自办发行。报章辟有新闻、时评、文艺等栏目,因撰稿者多来自于服务团内的热血青年,故所刊文章即时传达民众呼声,观点新锐,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津澧两地,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晓报》开办不久,因接连刊登征兵舞弊和县政府贿卖镇长职位的新闻,惹恼了县团管区司令和县长,县长张之觉等人遂责令停办。服务团以报纸属私人合股开办为由,力争保留,斡旋之下,澧县政府以免去郑翼承民众教育馆馆长作结,《晓报》得以暂时保留。受恶势力的影响,之后一段时间,编出的报纸被印务馆拒绝排印,报人们不畏强暴,坚持油印出报,但终因困难重重而被迫停刊。 除创办《晓报》外,战时服务团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宣传鼓动、民众教育、劳军慰问活动,如经常到古大同野战医院慰问伤兵、与过境部队举行联谊晚会、救治敌机轰炸受伤民众、设立成人补习班、举办街头演讲活动等。战时服务团还设计制作了团旗团歌,团歌经服务团传唱,极大地振奋了津澧民众斗志。1940年,澧县成立国民党三青团,青年活动纳入其管理,战时服务团被取缔,其活动随之结束。 附:《澧县战时服务团团歌》(龚光衡提供) 听!大众的吼声,已经鼓起了抗战的巨浪。看!救国的烽火,已经燃遍了祖国的四方。 我们是战时的青年,大家一起武装,走向救亡的战场。 我们要用热血,去洗好已受的创伤;我们要用热汗,去争取未来的荣光。 我们要流血流汗,才能消灭敌人的凶焰;我们要埋头苦干,才能做民族的好汉。 我们是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统一意志,争取胜利的明天! 10.津市日报 1940年12月12日创刊,为津市地方人士利用发还的《铎报》器材,就原铎报董事会改组而成。报纸为日刊,四开铅印。内容以国内外新闻为主,兼刊本地新闻、商业行情。并辟有文艺副刊。国内外新闻采用中央新闻社广播稿,地方新闻为自行采访。言论持平,也经常为群众说话。1943年,日军侵扰常德、桃源、澧县一带,一度停刊。日军撤退后,第二年秋复刊,此后直至1949年津市解放,为人民政府接管。报社有铸字、印刷、通讯等设备,设三部九室,有工作人员60余人,为当时津市报刊规模之最大者,但发行量有限,经济往往不能自给,常向津市商界筹款。为增加收入,1947年设营业部,开展印刷业务。先后担任社长、副社长者有胡毓桢、樊生龙、孟体仁、张一胤等,任总编辑(主编)者有胥远鹏、禹洪等人。 11.正风报 1948 年 11月创刊,为津市正风学社创办,设祁家巷内,经费为学社成员私人筹集,工作人员无报酬,全为义务性质。报纸为日刊,八开石印,内容以地方新闻为主,兼载国内外大事,亦刊登文艺作品。前期以大胆泼辣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现象见称,为此报社曾被捣毁,并有两名工作人员被打伤。后期揭露性文章减少,多刊社会上之奇闻异事,发行量初200余份,后增至500余份,末期复减至200余份。先后担任总编辑(主编)者有刘恩铭、童礼泉。名誉社长为余子述(当时澧县县长)。报纸于1949年6月停刊。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