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1|回复: 3

孟姜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 20:2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翠秀 于 2024-6-2 20:30 编辑

mmexport1717330368818.jpg

        二十一世纪初登临嘉山,就好似数只彩笔在不时变画着五彩绚丽的颜色。经过二十余年的人工造林,成片树林在阳光和雾霭的映照中,青松显得碧绿,古柏透出翠兰,芦草挺拔出银灰,枫叶燃得火红,各种颜色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显得俊逸、雄奇、清幽、厚朴,但都不及那满山满崖的翠竹,一蓬蓬、一丛丛,葱绿茂密,挤挤攘攘。这种竹子不高,细细的杆子,竹叶却异常繁茂、苍翠。阳光使它绿气逼人,晚霞使它金光透亮,细雨给它添层彩釉,和风伴它凄婉放歌,斑斓中还发出袅袅余音,唱着一个悲悯而壮美的爱情故事。这种竹子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孟姜竹,又名绣竹,或刺竹。

        孟姜竹的美丽故事,是嘉山孟姜女传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嘉山孟姜女故事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历代典志、史籍中,都有比较生动、丰富的故事和详细的记载。

        清乾隆年《直隶澧州志?艺文志》载:“……台旁有小竹,其叶破碎如线,相传姜女望夫时以针刺划为条,至今遂成种类。”《直隶澧州志?烈女志》载:“……姜女舍后望之,徒奇坐竹之旁,刺竹成丝,后化为种,今呼为绣竹云。”《直隶澧州志?与地志》载:“山上竹叶如丝,相传携针望夫,随手划叶,遂成种类,后人名之曰刺竹。”等等。

明嘉靖年广元令刘崇文吟《姜女祠有感》:

莫教疑镜竹,且自酹庭莎。

清乾隆年澧州牧何瞵吟《题嘉山姜女庙》:

竹叶丝丝遗恨在,

湘娥应共泪痕斑。

清乾隆年芷江教谕孙士远吟《望夫台》:

明石成镜竹如刺,

遗踪不由人安排。

清道光年武陵道台著名诗词?书画家孙承恩吟诗《望夫台》:

有石莹如镜,有竹刺如丝。

竹为啼烟落,石为照芳姿。

        以上这些历代典志,史籍所载和文人官员诗文中有关孟姜竹的内容,都是根据嘉山的百姓创作,流传的孟姜女故事而来的,嘉山民间流传的孟姜竹故事更加凄美动人:
自从“落叶媒”把范喜郎和孟姜女结为夫妻,二人千般恩爱,万般幸福,真是如胶似漆,如鱼得水,夫唱妇随,男耕女织,嘉山的百姓都为他们小俩口的爱情感到欣喜,羡慕。可是好景不长,秦始皇为修长城,强抓范喜郎赴北国服徭役。孟姜女死死抱着心爱的丈夫,泪如泉涌,可残忍的兵丁用绳子捆住范喜郎,连推带搡,将范喜郎拖走了。孟姜女跌跌撞撞追呀!追呀!可一个弱女子怎追得上如虎似狼的兵丁酷吏,眼看丈夫消失在茫茫原野上。孟姜女一眼望见前面高耸的嘉山,心中一急,慌忙往陡峭的山崖上爬,爬呀,爬呀,脸上被崖上的荆棘蓬刺划破了,衣衫被嶙峋的岩石绷烂了,可她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目送心爱的丈夫。终于,孟姜女一脸汗血,浑身泥土,衣衫条条,气喘吁吁爬上嘉山山顶,奔上一块巨大的崖石,朝北方山下眺望,望呀,望呀,她一下看见了广阔的原野,长长的徭役队伍,弯弯曲曲,朝着北方似蚂蚁似的爬行,不时有兵丁挥着鞭子抽打徭役。我的丈夫范喜郎在哪儿呀?孟姜女睁大眼,使劲眺望,瞪得眼睛都发疼了,她惊呼一声,果真看见山下那长溜徭役中丈夫范喜郎的身影,范喜郎正一脸悲伤,侧过头来久久望着孟姜垸故乡,久久望着田塍上目送自己心爱的妻子。孟姜女不禁心中狂跳,对着山下远远的人群,大声呼喊:“夫君……夫君……早点回来……姜女在家等着夫君……”可是孟姜女嗓子喊哑了,脖子喊僵了,夫君范喜郎怎么也听不见呀!

        从此,孟姜女每天拄着一根枯竹竿,爬上高高的嘉山,站在那块巨大的崖石上,朝北方久久眺望,希望看见在北方筑长城的夫君范喜郎。可云雾茫茫,风烟万里,哪望得见丈夫身影呀。她把那枯竹竿使劲往下拄,支撑她那虚弱的身子,思念,凄苦的泪水似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串落到山崖上。待孟姜女望疼了双目,望累了脖子,日落时准备下山时,那拄着的枯竹竿却深深插进崖缝里,拔也拔不出来。孟姜女索兴不拔了。第二天,孟姜女又拄着一根枯竹竿爬上嘉山北边那块巨崖上,用枯竹竿支撑着虚弱的身子,朝北方望夫。谁知日落下山时,那枯竹竿又深深插进崖缝里。孟姜女也不拔出,接着又下了山。这样,一天天,孟姜女拄着的枯竹竿插满了山崖,加上每天孟姜女望夫时伤心的泪水浇在枯竹竿上,那一片枯竹竿竟然被孟姜女哭夫的泪水浇活了,长出一枝枝翠绿的竹叶,成了一片片茂密的竹林,那肥大的竹叶,密密麻麻,在山风中发出阵阵回响,仔细一听,竹叶在说话呢:

       “孟姜女……孟姜女……你快下山去吧!山上风大,小心着凉!你天天爬上嘉山望夫,真是感天动地!可你别累坏了身子呀!别伤坏了眼睛呀!别忧坏了心肝呀!”

        孟姜女仿佛听到了那一片片、一丛丛茂密的竹叶在劝她下山,劝她别累坏了身子!故意用密密的竹叶挡住她的视线,这是在关心她呀!孟姜女心中无比感激,酸苦的泪水又如泉水似的涌了出来。她不禁朝满崖的竹叶深深拜了拜说:“竹叶呀!小女子孟姜女感谢你们的关怀,可我望夫的决心,却不能改变。为了望见万里之遥的北方筑长城的夫君范喜郎,小女子只能用绣花针将宽竹叶划成条条,从那条叶的缝隙中朝北方望夫,小女子多有得罪了!”说着,孟姜女掏出绣花的绣花针,小心翼翼地将面前茂密的宽大竹叶划成一条一条,果然,竹林露出缝隙,孟姜女心中一喜,又从那条叶缝隙中朝北方望夫了。

        竹叶异常感动,顺从地让孟姜女用绣花针把宽竹叶划成条条。可竹叶有千万匹,孟姜女用一根小小的绣花针一匹一匹地划着,白嫩的指头磨出一个个血泡,可孟姜女一声不吭,还是咬牙一匹一匹地轻轻划破。竹叶泣声说:“孟姜女,你就是划破竹叶,也望不见万里之外的丈夫范喜郎呀!”

        孟姜女含泪抽泣:“小女子只要朝北方眺望,心中就舒坦一些!”

        竹叶说:“孟姜女,你如此思丈夫,何不到北方去寻找探望丈夫范喜郎呀!”

        孟姜女一听,心中一动,对呀!老是这样天天登嘉山望北方,也望不见丈夫的身影。眼下已近寒冬,北方天寒地冻,不知丈夫是否经得起冰雪侵袭?丈夫带的寒衣不知是否穿破?要给夫君送寒衣去了呀!于是,孟姜女连声叫道:“好!好!小女子是要到北方长城寻探丈夫去,多谢竹叶大仙的指点!”可孟姜女刚一转身,朝东北方向那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一望,心中又犯了愁,不禁双眉紧锁,泪水又涌了出来。

       竹叶一见,心中明白,忙道:“孟姜女,你别犯愁,那八百里洞庭湖拦不住你北上寻夫,我们愿帮你渡过八百里洞庭湖。”

        孟姜女忙问:“竹叶大仙怎样帮助小女子渡过洞庭湖?”

       竹叶齐道:“你找来几个乡邻,把我们的主干砍倒,扎成一块大竹排,再在竹排上搭个窝棚,放些干粮,作食宿用,定能渡过八百里洞庭,北上寻夫!”

        孟姜女一听,高兴得连连道谢,飞也似地奔下山叫唤乡亲们去了。

        竹排终于扎好了,排上窝棚也扎得牢固,孟姜垸的乡亲们纷纷来给孟姜女送行,有的赠送铜钱,有的赠送糯米糍粑,有的赠送棉衣棉裤。孟姜女挥泪与乡亲们告别,独自撑着竹排,穿过浩浩洞庭湖后,北上寻夫去了。

        孟姜女北上长城后,嘉山北面山头那块巨崖上的小竹林,迅速在整个嘉山上冒出尖尖竹笋,漫山都长出一片片,一丛丛翠绿的竹林。那宽大的竹叶却如细丝一条条下垂,露出无数缝隙,似乎让孟姜女从缝隙中朝北方眺望。孟姜垸的乡亲们上嘉山采竹笋时,望见这大片竹叶如线的翠竹,异常感动,就叫这种竹子为孟姜竹,或绣竹、刺竹。

         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是笔者综合了津市嘉山、澧县大坪、安乡安金、安凝等地的孟姜竹故事合编一起的。还有与津市毗连的常德县、临澧县、石门县,包括沅水流域的汉寿县、桃源县、湘西沅陵县、辰溪县及湖北省的公安县,石首县等,都流传有孟姜竹的故事。孟姜竹的故事为何流传地域如此广阔?影响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孟姜竹的传说正是南派澧州(今津市)嘉山孟姜女主要特色之一,烙上了楚文化深深的印痕,具有几千年古楚神话的历史渊源及楚地域特点。

        我们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在黄河上游一带,以黄帝为首的部落与蚩尤为首的部落发生大战,蚩尤战败,带领残部逃往南方洞庭湖一带,与丹朱、欢兜部落,祝融九黎部落连成三苗国。司马迁根据《尚书》写成的“夏、夷、蛮、狄、戎”为九州分布的氏族部落,其中“蛮”,就指三苗国区域,又称“南蛮”,后为楚地。由于楚地生产力不发达,而楚巫又特别具有想象力,便诞生许多神话故事和人物。如《山海经?中山经》云:“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礼记?祭法》云:“有天下者祭百神。”《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天帝,地示,山川,先女妣,先祖”等等。《山海经?中山经》,《史记?秦始皇本纪》,《博物志》等典籍都记载有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的传说。《博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烈女传》载:“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九歌》中,也将民间流传的“湘君”、“湘夫人”写进诗中,抒发自己对楚人,对湘水深厚的感情,对楚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数次赴洞庭君山采风,拜谒葬着古楚神话人物的《二妃墓》及象征着二妃以涕挥竹的“斑竹”。笔者从岳阳楼出发,乘轻舟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游弋,浩博的湖面层层波澜在阳光下泛起无数彩涟,一望无涯。那接着天际的波霭中,时隐时现一叶孤岛,神秘、幽邃,空灵,诡谲,似仙境中的一位老人在诉说远古的神话故事。踏上君山,仿佛到了竹子世界,不到1.5公里的小岛上,遍布翠绿的竹林,那一座座用竹子编搭的竹亭、竹桥、竹榭、竹舍,造型古朴、巧雅,各种名贵的罗汉竹、实心竹、方竹,令人目不暇接,最令我激动不已的就是斑竹了。一座小山丘,《二妃墓》庄重,肃穆地立在丘前,沿着小石梯而上,宽大的墓地有两个圆拱型墓基,一块长方形墓碑立在墓前,刻着娥皇女英的名字,而朝南方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最顶端名舜源峰,当时舜帝南巡时,病逝葬在此峰。二妃娥皇、女英潸泪下,将泪水滴在小竹上,泪滴深深印在竹杆上,留下斑斑泪痕。《二妃墓》的两旁便是一片片斑竹林,那斑竹不高,竹杆也不粗,不象其它竹子透出翠绿色,竹杆略带微黄色,那一点点淡墨似的斑痕,真象泪珠滴在竹杆上,给人凄美,幽伤的感觉。我呆盯着斑竹,心中忽然想起故乡嘉山的绣竹(孟姜竹),也与斑竹差不多高,竹杆也一样粗,不同的是斑竹颜色微黄,竹杆有淡墨痕,而绣竹颜色翠绿,竹叶却细碎如线。两种相同有异的竹子,诉说着两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个在洞庭湖的东边君山,一个在洞庭湖的西边嘉山,它们之间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著名的孟姜女研究权威顾颉刚先生论证嘉山绣竹(孟姜竹)的传说是从湖西君山“二妃”传说中的班竹演化而来。这种论证是比较科学的。“二妃”的传说早在先秦就有许多史籍记载,而嘉山的孟姜女传说见于典志却在明代嘉靖年(明代以前嘉山已有孟姜女民间传说),斑竹的故事比绣竹的故事早,清代乾隆年宛平举人何瞵游历嘉山《贞烈祠》后,吟诗:

竹叶丝丝遗恨在,湘娥应共泪痕斑。

        何瞵作为一位文人学士,又在湖南澧州、宝庆做过州官,深知洞庭君山的“二妃”斑竹故事。他观赏了嘉山绣竹后,自然想到君山的斑竹,所以“二妃”哭夫的泪痕,与孟姜女哭夫的泪水应该是相共的,爱情相共,情感相共。

        需要提出的是,嘉山的绣竹(孟姜竹)这一珍贵的,赋予太多历史文化的竹种,如今却看不见了。嘉山上漫山的竹丛,虽然茂密青翠,其竹叶与其它竹叶一样,不是如典志所载及民间传说那样“破碎如线”。而君山的斑竹却保留了竹杆上的斑斑“泪痕”,其妙无穷。看见斑竹,就仿佛看见“二妃”的泪水落在竹杆上的“泪痕”,无比生动、可信。而嘉山“绣竹”却变了种类,与孟姜女用绣花针刺划竹叶从缝隙中朝北望夫的凄美故事内容不相符,大大降低了“孟姜竹”故事的魅力。如果说“文革”极左时期毁坏了珍贵的“孟姜竹”种类,那么当今政府和民间组织应该积极想办法,在嘉山再培育出这种极有特色的“破碎如线”的“孟姜竹”,使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凄美故事世世代代传下去。

原创:  王   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20:32: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提出的是,嘉山的绣竹(孟姜竹)这一珍贵的,赋予太多历史文化的竹种,如今却看不见了。嘉山上漫山的竹丛,虽然茂密青翠,其竹叶与其它竹叶一样,不是如典志所载及民间传说那样“破碎如线”。而君山的斑竹却保留了竹杆上的斑斑“泪痕”,其妙无穷。

mmexport17173303688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3 10: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3 17:2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0:46 , Processed in 0.0354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