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临澧陈长永 于 2024-6-11 10:09 编辑
奶奶的咸鸭蛋 ——端午情思 作者:陈长永
早上醒来,打开手机,朋友圈里端午节的祝福以各种式样向我扑来!嫩绿而鲜美的锥形粽子图片犹发清香,秀色可餐。这大概就是现在“端午”的体验了!放下手机,根本没有香味的“香味”勾起了我对故去的奶奶腌制的咸鸭蛋的味道,仅仅只是回味,都还是让我垂涎欲滴……。
我出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小时候还是盼望着“端午”。那时没有手机,没有日历,农村的娃凭着稻禾的生长才能知道大概的季节。端午节是早稻禾苗“封行了”还没来得及抽谷穗的季节。当然,过“端午”的前几天,奶奶自然会张罗开来:“聋子(奶奶对爷爷的亲呢称呼),明天抽空撮点糯谷打点糯米来?”“好的!”爷爷总是答应得很爽快,儿时的我,就知道快过端午节了。
有限的糯米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的,我们老家不兴吃粽子,吃的是汤圆。爷爷把糯谷弄成糯米后,奶奶用木盆将粘米与糯米混合后用水泡上两天,恰是五月初四,就开始张罗。我放学了回家就“推磨”。知道明天就是过“端午”,可兴奋了,放学后也不贪玩了,乖乖的回到家跟奶奶当“下手”“推磨”,磨汤圆浆了。好不容易磨完,奶奶把糯米浆放入大木盆,在盆上盖好洗得很白的帐子布,再把早准备好的草木灰铺垫在帐子布上。等到第二天早上,我起得床来,奶奶就煮好了几碗大汤圆,香喷喷的,不管热烫不热烫,猴急猴急的我逮上几个就上学去了!
人是坐在课堂,可心老是惦记着晚上的“美味”。放学的钟声一响,同学们都像鸭子扑食一样往各自的家跳跃而归!
当时虽然吃的东西很匮乏,奶奶总是想办法弄上几个菜,比平常丰盛多了。其中有几个菜印象很深刻:用稻草灰烧烤的茄子拌辣椒、用砂锅煨的发蚕豆、用刀切瓣的咸鸭蛋、回锅肉炒辣椒……,有时还有鸡、鱼什么的。饭桌上大人们弄来一瓶白酒,爷爷每到这个时候拿出他珍藏的朱砂,(后面才知道这个名),弄一点点放入酒杯,酌上酒,用筷子搅匀,醮上一点点在我们小孩的额头上,把额头上弄得红红的,说这样热天就不生疮了。一家大人也喝上一点点红红的朱砂酒。大人们喝着酒,我们小朋友吃饱就跑开了,邀上生产队的小伙伴,嗨皮的玩上一阵,大人必喊回我们喝艾叶汤、洗艾叶澡……。
而现在还很让我嘴馋的是奶奶那腌制的咸鸭蛋。每到清明节后,她总是用鸡蛋换来一些鸭蛋,用黄黄的泥巴和上盐及其它什么东西,放进陶瓷坛子里封着。每到端午节就开封拿出来几个洗了煮后,用刀切成瓣,放到盘子里,蛋清白白的,蛋黄红红的,仔细看去,卧在蛋清上的黄,有无数透着油红小珠珠镶嵌着,可好看了,又清香,又可口!
当然,能吃上奶奶的咸鸭蛋可不止端午节,记得我上初中时,每个周末回家再返校时,她在我的书包里总是放着两个煮好的咸鸭蛋……!
奶奶过世已三十二年了,我们走入新时代,吃过大江南北、吃过山珍海味、吃过名厨乡风,可最惦记的还是奶奶的咸鸭蛋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