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3|回复: 1

中共津市党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3 10: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4-6-23 10:08 编辑



后        记


        自1949年8月4日以来,中共津市市(镇)委及其常委会,是津市市(镇)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编纂地方党史,并非仅是津市党的建设历史,而是事关津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
       津市市委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的编纂工作。根据中央、省、常德市委的文件精神,早在2001年初,津市市委就召开常委会议,研究《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的编纂工作,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编委会和审查委员会,由市委党史办承担《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的编写工作,业务经费逐年由市财政列入预算。尔后,市委党史办即着手制定全书篇目,后又三易其稿,并交常德市委党史办审查。《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分为三卷,1921年至1949年8月为第一卷,1949年8月至1978年12月为第二卷,1979年至2002年为第三卷。其时,由于我们正全力投入《津市市志》的编纂工作,加之全办仅有2名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的编写工作受到影响,延宕至2005年才开始第一卷的编写,2007年10月通过常德市党史办评审后,于2007年12月出版发行。
《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的编写始于2008年,历时一年完成评审稿的编写、打印、校对、装订等工作。第二卷的编写工作,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步,补充收集资料。这些年里,市委党史办陆续组织力量,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地方党史资料,进行了不甚详细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是围绕一些历史事件,收集资料、撰写专题,因而有许多重要的史料被人为地遗漏了。这次,我们则拾遗补缺,将中共津市市(镇)委、市(镇)政府的档案进行了纵不断线的查阅,将1949~1978年的资料补充完整。在资料的查阅过程中,津市市档案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第二步,修改调整篇目。我们在反复阅读史料的基础上,针对津市客观历史实事,对个别提法不当的篇目作了修改,根据津市地方特点,对个别篇目作了适当调整和补充,使第二卷的篇目更趋合理和完善,更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和津市的城市特色。第三步,撰写全书。《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初稿撰写历时半年,约12万字,于2008年10月完成。尔后,又对初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补充了个别节目,增删了部分史料,从而形成了第二稿。在第           二稿交付打印校对的过程中,又对全书文字进行了修改润色,最终形成了评审稿。《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设有5篇13章66节,另置有前言、附录4篇,共约14万字。2009年10月,市委党史办将打印的评审稿呈送中共津市市委全体常委审查,同时呈送部分党史联络组成员,征求各位领导的审查意见。2011年3月21日,中共津市市委召开《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评审会,来自常德市党史办和各区县党史办的领导、专家对《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会后,我们跟据大家所提意见和建议,制定修改方案,进行修改。全书共设4编15章 34 节 96  目,另置前言、附录、后记,约15万字,附历史图片若干张。2011年5月中共津市市委审查验收,同意出版。
       《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的编写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共津市市委的领导之下开展的。每年年初,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听取编写工作汇报,业务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市委副书记邹如龙,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方志炜等领导多次亲临党史办,指导、督促编写工作,还为党史办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为我们排扰解难。市财政拨专款为党史办添置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改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这都为第二卷编写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增添了我们信心和动力,让我们深受感动。常德市党史办的领导一直以来都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他们不辞心劳,为我们审查篇目,审阅书稿,提出指导性意见,在此,我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我们也要感谢曾经在党史办工作过的何定祖,朱世民,王荫槐,田静,宋三梅,蔡小玲等同志,他们在党史办工作期间,收集资料,撰写专题,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

一、   坚守的几条原则

        我们在编写《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引起了我们一些思考和探讨,通过思考和讨论,观点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明晰。以往,我们常说,隔代修史,当代修志,而我们当代修史,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可以说,也是一种探索和开拓。因此,我们在编写实践中,秉承勇于开拓精神,进行大胆地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坚守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

         勿庸置疑,作为地方党史的编写者,首先要解决好为谁修史的问题。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史姓党。党的历史是党以往历程的丰碑。这些论断,十分鲜明地确定了为谁修史,怎样修史的问题。我们在编写《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的工作中,始终坚守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做到二个坚持。一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使第二卷在政治上确保不出纰漏、不出问题、不犯错误。二是坚持以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判断是与非的共同标准,正确对待建国以来党的历次政治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建国以后,经历了一段红火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风云激荡的时期,群众性的运动频繁,重大事件频发。对待这些重大历史问题,我们一不能妄加议论,妄自评说,二不能鹦鹉学舌,照搬《决议》中的原话。而是认真学习《决议》精神,领会《决议》精髓,尤其是《决议》对重大历史问题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津市历史真实,以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心态,客观地记述,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努力做到不歪曲,不掩饰,不篡改,不抹黑,不添乱。

2、    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

         当代人修当代史,共产党人为共产党修史,似乎有瓜田李下之嫌。为了消除这样的误解和嫌意,我们应该自觉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心怀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秉承敬重历史而不扭曲历史的职业操守,编修出一部无愧于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信史。
      《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不仅是津市市委自身建设的历史,更是津市市委领导全市人民建设新津市,开创新生活的奋斗发展史,还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史。我们应该从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津市市委的一系列决策和坚强领导取得的丰功伟绩,津市市委为津市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探索和奋斗的历程,才能反映出这段历史时期的本质和主流,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津市市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遭受的挫折,以及出现的失误。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印象,一是运动多,二是涉及面广,三是负面影响大。对此,有人认为,应该尽量少写甚至是不写,担心如实写了会产生不良影响,是给党抹黑。我们则认为,对待历史,不能扭曲,也不能偏颇。不能因为这些运动负面影响大,就不去记述。正是在这段历史时期,津市仍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变化大,从商业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二是发展快,工业企业由数家发展到百余家,产值由百万元发展到突破亿元大关;三是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和农村经济均只占到百分之十以下;四是对国家贡献大,财政上解占财政收入的60%以上,1978年上解达3000万元以上。我们针对这些特点,科学地谋篇布局,既把运动或列章,或列节来加以记述,同时,也把津市市委领导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件列专节,予以详细记叙,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比如,十年文革,全面内乱,给津市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要记述下来。但也要看到,正是这十年,津市基础设施,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建起了澧水防洪大堤,使城市彻底根治了水患,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其中有湖拖、盐矿、电子管等。工业企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五大产业为支柱、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政治运动的结果,应当归功于市委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创造,是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抵制运动,积极工作的结果。勿庸置疑,如果不是文革的干扰,津市发展速度会更快,建设得会更好。在十年文革中,津市的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机构健全,设施齐全,队伍庞大,活动频繁,但仔细分析,透过这样现象看,一是文化服务政治,成为政治的工具,二是文化质量低,单一化、概念化、政治化,缺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娱乐性和艺术性,成为文化的特质。教育同样如此。当时,津市教育已普及高中,学校之多,创历史新高。但教师缺乏,合格教师更缺乏,教学受到“学工、学农、学军”的冲击,质量极差。卫生也是如此,从乡村到企业,医疗机构健全,医疗体制覆盖城乡,但各级医疗机构设备落后,医疗技术不高,这也是不争的实事。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在篇目设计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篇中,共设二章十一节,其中设了干部群众对文革的抵制和工农业的发展,领导修建澧水防洪大堤、各项事业缓慢发展等三节,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在文革十年里,津市社会、经济建设情况。既记运动过程,也记运动的影响,既记社会经济的变化,还记变化的速度和质量,给人以全面的、整体的历史真实。

3、   坚守突出特点的原则

        津市,是一座城市,是澧水流域当时的经济中心。其时,津市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5万,但城市辐射地域广。津市市委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力量投入在城市,工作开展在城市。因此,在编写《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时,我们十分重视突出城市特点。一是在篇目设计上突出城市特点。有关农村的篇目,仅设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四节,另有几节,记述了涉农的内容。而专门反映城市特点的篇目,我们设了城市接管、领导企业和行业民主改革、领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窑坡工业区建设、精减城市人口等八节。二是从内容上突出城市特点。全书涉农内容不多,篇幅不足5%.即使是写筹粮支前、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粮食统购统销等,也是只涉及到城市。津市筹粮支前主要是动员工商业者捐款购粮,基本没有征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主要写商业、手工业、工业。粮食统购统销,主要是写城市粮食统销工作。我们对市委领导工业、商业、城市基础建设、文教卫生等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作了浓墨重彩地记述。可以这样说,《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就是一部津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史。

二、  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感到,要写好地方党史,写成信史,写出特色,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全国与地方的关系。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共津市市委只是党的一级地方组织,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又要结合津市地方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在编写《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时,首先要充分研究地情资料,搞清楚地方特点在哪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有意识地注重处理好全国与地方的关系,既要写好共性,又要表现出个性,让个性融入共性这个整体,又反映出个性特点。既要写好津市市委是如何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又要写好津市市委根据地方实际,结合具体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推动津市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也就是说,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关系。我们在第二卷中,设置了反映地方(个性)特点的专节,如领导建设窑坡工业区、修建津市澧水防洪大堤、城市人口精减等,来表现地方特色,让个性有机地融到共性中。又比如,在写土地制度改革时,津市贯彻中央指示,开展了这项工作,但因津市农村幅员小,工作量很少,而市委同期的工作重心放在恢复经济,发展地方工业方面。又比如,在写粮食统购统销工作时,由于津市郊区以生产蔬菜为主,粮食统购工作就基本没开展,市委把主要力量放在粮食统销工作中,认真细致地抓好粮食统销工作。因为统销才是津市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这是市委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具体表现。
         2、正确处理政治运动与经济发展关系。《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记述的29年历史,总体来看,有两大特点:在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后,大规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发展速度各个时期不平衡,但总的是向前快速发展的。我们要对这些频繁的运动认真分析,分清其作用和效果,不难得出,有的运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有的运动,变革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直接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有些运动,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而,在落笔时,要加以区别对待,不能笼而统之,一概斥之或以偏概全。处理政治运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敏感,也很棘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一个“度”,这就要认真学习党史知识,运用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判断是非的共同标准和尺度,并结合津市的历史真实,实事求是地反映出真实的历史。
        3、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一卷)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党组织负责人,以及普通党员在历史关健时期的活动和作用,几乎处处有人、事事有人的活动在其中。在第二卷中,我们只写“中共津市市委”集体的决定和活动,很难看到书记、副书记、常委们的个人活动和作用。这确实令我们执笔者也十分遗憾。但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津市的中共津市市委的所有决定,都是以市委全会和常委会议集体研究后作出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和工作的推进,都是以“津市市委”的名义进行的。在档案资料中,很难找到负责人的活动记载。尤其不能把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算到某个领导人身上,搞个人清算。因此,在编写地方党史时,只能在津市历史的“大关节”处着墨,忽略津市历史的“小细节”。我们在正文之后,设附录记载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名录。
        4、正确处理失误与成就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记述的29年历史,正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失误甚至是错误。作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不粉饰,不回避,不曲解,实事求是地记述,也是给后人们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可以避免今后决策失误,从而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比如,在60年代津市工业布局上,为了少占耕地,把工厂尽量放在靠山靠河的狭小地方,每到汛期,工厂就因洪涝而停产,同时对工厂扩大规模,发展生产影响甚大。到70年代后期,津市重新对工业布局时,将这些靠山靠河和在居民区内的工厂搬迁到北大路沿线,进行扩建,才彻底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在这一时期,虽然有过失误,犯过错误,经受了挫折,但总的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是主流,成就是主流,切不可以偏概全,抹杀29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不能仅记建设发展成就,而对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讳莫高深,避而不记。作为党史工作者,历史的记述者,既要理直气壮地记述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也要有勇气、有担当地记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伟大的成就激励人,用成功的经验教育人,用历史的教训警示人”,才能写出一本“有智慧的地方党史”。
         我们不能复原真实的历史,只能竭尽所能地记录历史的真实,在尘封的档案中追寻历史的足迹,在字里行间倾听历史的足音。其实,真实的历史要比历史的真实更丰富,更生动,更富有温暖的细节和浓厚的人性。写完《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对这片充满光荣和梦想的热土,有一股深深的情感,叙说着,发展着,纠葛着。拂去历史的尘埃,有一些遗憾,一些伤感,更有一些感动,一些温暖,一些期待。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的智慧之光,不仅照亮过去,而且照亮未来。历史之树常青。
       《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由市委党史办承担编纂工作,具体分工是:曾祥云同志负责编务,向满华同志负责编目的制定和全书的撰写,谈凤翔同志负责全书文稿的打字录入。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纰漏,恳请大家赐教斧正。


  编  者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png2011年5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3 10: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35 , Processed in 0.0323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