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4-6-26 09:04 编辑
伊谁奠太平 ——赏析林老《咸榆道中即景》 林伯渠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有精湛的艺术修养,高深的艺术造诣,在戎马倥偬,国事繁忙之际写下了数百首诗词。他的诗大气磅礴,掷地有声;朴实无华,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尤其是抗战诗,独具一格,常以诗讽之,以诗颂之,旗帜鲜明。其中《咸榆道中即景》最能突出这一特点,是抗战军旅诗的典范。 一九四o年十月,抗日战争正处在最紧张最艰难的关键时刻。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耍起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两面派手婉。正值此时,由于革命需要,林老从国统区西安调回延安,在咸阳到榆林的公路上,道路坎坷不平,汽车在烟尘中慢慢地颠簸着。沿途三里一障,五里一卡。小车每过一关,都要停下来盘查。通行十分困难。一路上,处处都是国民党反动派修筑的碉堡,挖掘的战壕。就在十月十九日,国民党何应钦、白崇喜以正副总参谋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总副司令。追令江南新四军及华北八路军各部限期集中到黄河以北,准备发动新一轮反共高潮,重走十年内战老路。因此不到一个月国民党驻陕甘岭边区周围的军队陡然增加到二十多万人。他们到处抓丁拉夫,因此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林老见到途中萧条景象,目不忍睹,忿忿然写下了“北上咸榆道,坎坷殊未平。盘关微吏峻,渡水一身轻。筑垒山无色,抽丁路断行。人言又‘剿赤’,这个昔犹今。”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北上的道路坎坷艰难,辛辣的讽刺了国民党一路设障高卡的可耻行径。“筑垒山无色,抽丁路断行。”描写了国民党修碉堡、挖战壕,为增加兵源抽壮丁,正准备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趋势。“山无色”、“路断行”客观地描述了国统区“国破山河在”“戌鼓路断行”的凄凉景象。尾联一举揭穿了蒋介石重新发起反共高潮的丑恶嘴脸。“这个”是蒋介石的口语之习,诗人用巧妙的借代辛辣的嘲讽了蒋介石善耍两面派的惯用技俩。 小车一到交道镇,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新气象。十月的田野,这边是金黄的一片小米,谷穗株株粒多,粒粒饱满。那边是一片绿色的大麻,今年解放区又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农民们正在田野里抢收抢割。 小镇里,赶集的人成群结队,集市上人如潮涌,热闹非凡。鲜艳的红旗伴随着解放区的歌声迎风招展。林老看到解放区这喜人的景象,心潮澎湃,欣然吟出:“车过交道镇,气象便清新。小米繁珠粒,大麻裹茨针。人争闤市闹,歌展国旗升。海内风尘阔,伊谁奠太平。” 林老用诗句热情的赞颂了解放区的一片新气象。诗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不用一个抽象的字眼,却生动的曲尽了解放区的神采风韵。诗词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小米”“大麻”“人争”“歌展”“市闹”“旗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描绘了解放区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着力刻画了一个“新”字。 诗中“人争闤市闹,歌展国旗升。”与前首诗“筑垒山无色,抽丁人断行”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的描绘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东边日出西边雨”,红区白区两重天。诗人旗帜鲜明,对白区是辛辣的嘲讽,而对解放区是热情洋溢的赞颂。通过对比,诗人以一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份,高屋建瓴地向人们提出了“海内风尘阔,伊谁奠太平。”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通过前后两首的对比,“伊谁奠太平”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真正能奠定太平中华的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