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将军的清白家风 莫纯清 出生在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的潘振武将军,是鼎城区唯一的开国将军,1955年授少将军衔。将军于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过长征,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争,驰聘国内外60年。新中国后任驻前苏联武官、国防部外事局局长、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等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鞠躬尽瘁,做出突出贡献,是共和国众多将星中别具璀璨的一颗。参加革命后只回家乡两次。我正好在乡政府长茅岭工作,感受到了将军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好传统。 布衣将军和蔼可亲 1984年9月,潘将军轻车简从,由秘书陈强和八女儿潘丽娜陪同回乡探亲,常德地委、军分区和县委准备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在将军的再三要求下取消了。他只与乡领导见面、座谈。大部分时间访乡亲、拉家常,共商建设家乡的大计。 乡亲们听说当年配合毛泽东秋收起义而组织农民暴动的开国将军回来了,山村沸腾了,人民奔走相告,都想目睹将军的风采。然而见到潘将军身着一身褪色的黄布军装,脚穿一双手工做的布鞋,乡音未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潘将军回乡不给政府添麻烦,不住宾馆而住招待所,与秘书和司机住在一起,吃饭按标准付钱,每次都由秘书一笔笔付清。 潘将军尊重民俗,儿时的朋友请他喝擂茶他参加,县政府为他设宴却推掉。他深情地说:“我不能参加公家的宴会,最爱喝家乡的擂茶。不能把儿时的朋友忘了。”县领导只好陪他一起喝擂茶,喝完擂茶就一起去田间察看农业生产…… 情系家乡常忆家乡 潘将军关心家乡建设,家乡有困难,只要不超出原则。他都会帮助解决。 1970年,潘将军回常德,为县直机关1000多名干部讲革命传统,让后辈们了解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潘将军小时候的一个邻居,是个五保户,生活十分困难,将军对陈秘书说:“小陈,你先从我的工资里拿500元给他。”那时候,将军的月工资也就100多元。 1984年,潘将军离休后,听说常德县委主办的党史陈列室是全国第一个县级陈列室,他不顾高龄,不辞辛苦,协助党史办工作人员到中央组织部、中央档案馆查对资料,并亲自书写“中共常德县委党史陈列室”牌匾,还为常德地区反映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武陵风云录》题写书名。 同年,常德县发生干旱,柴油短缺。潘将军找到武汉军区基地指挥部,按军用价格批给常德县抗旱指挥部20吨柴油,缓解了家乡的旱情。后来又按军用价格为家乡购买了2台拖拉机和1辆解放牌汽车,支持家乡建设。 清白家风光照后人 潘将军家乡有兄弟姐妹和后辈亲人,但将军从不为他们谋取私利,亲戚们得到的是严格的要求和教诲,他们中没有一人打将军的招牌谋官发财。 潘将军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八姐九妹年幼时,有一次让木工房的师傅做了个小汽车玩具,将军动怒不光把玩具汽 车退了回去,还把姐妹俩关了一天“禁闭”。 《清贫》是革命烈士方志敏于1935年5月25日写于囚室的。《清贫》朴实无华,犹如一池清水,深深地打动着潘将军的心,他常读抒怀,还把《清贫》进行装裱,一直珍藏。 2012年4月,我和乡领导应邀赴武汉参加潘将军及家人的书法影展。潘将军的夫人冯光晋老人向我们介绍了潘将军生前的3件传家宝:一个针线包——衣服自己补,领章自己缀,一双军用袜上面竟有四个补丁;一个百宝篓——寸长铁钉,尺长线绳,罐头盒,玻璃瓶;一个工具箱——用它补过鞋,用它修过窗,家里的纸篓是将军亲手编,扫地的扫帚是将军亲手扎。 潘将军一生公私分明,崇尚俭朴,一双袜子缝补了多次不舍得丢掉。他分管后勤工作多年,数以千万的钱物手中过,从不据丝毫为已有,展现了将军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他虽然离世36年了,但将军的勤俭美德、清白家风将永远教育激励后人。 通讯地址:常德市鼎城区尧天坪镇老干办公室 联系电话:13618414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