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54|回复: 1

读书《荀子·礼论》(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4 18: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7-15 08:29 编辑

读书《荀子·礼论》(四)


礼者,人道之极也.jpeg
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


 12【原文】 丧礼之凡(1):变而饰(2),动而远(3),久而平。故死之为道也(4),不饰则恶,恶则不哀;尔则玩(5),玩则厌,厌则忘(6),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7),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8)。
注释】1)凡:平常,指通常的原则。
(2)变:指死。参见《穀梁传·昭公十五年》“大夫以变”注。饰:装饰,指饭唅(把珠、玉、米等塞在死人口中)、小敛(给死人穿寿衣)、大敛(入棺)等等。
(3)动:指举行丧礼中的各种仪式。动而远:举行仪式时使死者逐步远离房间,如饭含在窗下,小敛在门内,大敛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停柩在西面的台阶上,送葬前祭路神在堂前台阶下,埋葬在远处的坟墓中。
(4)故:犹“夫”。为:犹“有”。
(5)尔:通“迩”,近。玩:轻忽,习惯而不经心。
(6)忘:当为“怠”字之娱(久保爱说)。赵又春不同意此说,认为“亡字作解更好”。
(7)嫌:近。
(8)优:调节,协调。  
【译文】办丧事的一般规矩、过程是:人死后,首先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美容之类的装饰,然后搬动遗体,让死者逐渐远离他的亲人,安葬以后又过了些时间,生者就恢复到常态,又过平静的生活了。在死亡问题上若是也有一种规律的话,那就是死者的遗体不加装饰,就会显得难看,而如果难看,生者就不会哀痛了;要是离得太近,生者就会因时刻见到他而对之轻慢起来,一旦轻慢,就会对之产生嫌弃情绪;都厌弃了,自然会希望忘记他,这时候就谈不上对死者的恭敬了。有朝一日死了自己尊敬的父母亲,但用来为他们送葬的却是不哀痛、不恭敬,那就近于禽兽了。君子以此为耻辱。人死后进行装饰,是用来消除丑恶难看的;举行丧礼仪式时使死者远去,是用来成全恭敬的;时间长了就恢复到平常状态,是用来协调生者的。
13【原文】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1),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2),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衰、哭泣、忧戚(3),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冶(4);其立粗衰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5);是礼之中流也(6)。  
【注释】(1)“达”,“表达”义;“文”,美德;“滋成”是合词,培养的意思;“美”,“善”义。
(2)“是反也”:“是”,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
(3)衰:当为“恶”字之误。下同。
(4)窕(yao 摇):通“姚”,妖艳。
(5)隘(e):穷。慑(she):悲戚。
(6)是礼之中流也:“中”有“恰当”“符合”义,“流”有“变化”义。所以,“中流”有“切合变化了的情况”的意思。另外,把“中流”,看做是“中庸”的一种表述也可以。  
【译文】礼是要通过截长补短,亦即减损有余者和增加不足者的途径,使礼仪全程都充分地表现着爱心和恭敬之情,从而培养人们遵行道义的美德。因此,所以仪文修饰和粗略简陋,音乐和哭泣,安适愉快和忧愁悲伤,虽然这些都是相反的;但是礼对它们一并加以应用,按时拿出来交替使用。仪文修饰、音乐、安适愉快,是用来奉持平安和吉祥的;粗略简陋、哭泣、忧愁悲伤,是用来奉持凶恶和不幸的。所以礼在确立仪文修饰的规范时,不会弄到妖艳的地步;它在确立粗略简陋的规范时,不会弄到毁伤形体的地步;它在确立音乐、安适愉快的规范时,不会弄到放荡懈怠的地步;它在确立哭泣、哀痛的规范时,不会弄到过度悲戚、伤害身体的地步。礼是最合适的典礼形式,其原因就在这里。

14【原文】故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明贵贱亲疏之节,期止矣(1);外是,奸也(2);虽难,君子贱之。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2)。相高以毁瘠(3),是奸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4)。故说豫娩泽(4),忧戚萃恶(6),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颜色者也;歌谣謸笑(7),哭泣谛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刍豢、稻粱、酒醴、鬻(8),鱼肉、菽藿、酒浆(9),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卑絻、黼黻、文织(10),资粗、衰绖、菲繐、菅屦(11),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疏房、檖䫉 、越席、床笫、几筵,属茨、倚庐、席薪、枕块(12),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居处者也。两情者,人生固有端焉(13)。若夫断之继之,博之浅之(14),益之损之,类之尽之(15),盛之美之,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16),足以为万世则,则是礼也。非顺孰修为之君子(17),莫之能知也。
注释】(1)期:当作“斯”,就。
(2)奸:求取义。“奸也”句的意思是:那就是别有所图也。要(yāo):同“腰”。
(3)相高以毁瘠:“相”,指形貌,“高”是“高尚、尊贵”义,“以”相当于“因此”,带有“以至于”的意味;“毁”即“哀毁”,指居丧时悲哀过度而损害了健康,“瘠”通“瘦”。所以全句是说:(在丧礼上)形貌、神情显得极端高尚尊贵,让人觉得他真像是伤心得至于生病,人都消瘦了。
(4)有为:有所图的意思。
(5)故:犹“夫”。说:通“悦”。豫:通“娱”,欢乐。娩(wǎn:温和,美好,形容脸色的喜悦。泽:光泽,形容高兴时容光焕发。
(6)萃:通“顇”,面色黄瘦。恶:丑恶难看,形容愁眉苦脸的样子。
(7)歌谣: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叫“歌”,无音乐伴奏的歌唱叫“谣”。謸(áo)笑:戏谑,开玩笑。“”,通“傲”。
(8)餰鬻(jiān zhōu ):粥。
(9)菽:豆的总称。藿:豆叶,嫩时可食。酒:当作“水”(王念孙说)。
(10)卑絻( miǎn):通“裨冕”(bì miǎn),着裨衣,戴冕。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在古代文献中通常与服饰相关,象征着地位低下或身份卑微。黼黻(fǔ fú):指衣服上精致的纹路。
(11)资:(zi),丧服的一种,即齐衰(zi cui) ,用粗麻布做成,因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粗:粗布,此指守丧时穿的祖布衣。衰绖(cuī dié):古代丧期结在头上或腰间的麻带。菲繐(suì):薄而稀的麻布,此指繐衰,是一种用于丧期为五个月的丧服。菅屦(jiān jù):用菅草编织为鞋;草鞋。古代服丧时着之。
(12)属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倚庐:古人为父母守丧时所住的简陋房屋。它是在中门之外的东墙下把木头斜倚在墙上搭成的,所以叫倚庐。薪:柴草。席薪、枕块:以柴草为席,以土块为枕,是为父母守丧时的礼仪。
(13)“生”:通“性”。“端”,指事物的端点,矛盾的对立面。
(14)博、浅:多闻叫“博”,少闻叫“浅”。这里用作使动词。
(15)类之尽之:类,“法式”义;“尽”,“全部用出”义,“类”的反义词。
(16)顺比:顺从,和顺。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即 “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17)孰:同“熟”。
 【译文】
  所以神情容貌的变化,能够用来区别吉利与不幸、表明贵贱亲疏之间的礼节等级,就作罢了;超出了这个程度,就是奸邪的行为;即使是难以做到的,君子也鄙视它。所以要根据食量吃东西,根据腰身扎带子。(在丧礼上)形貌、神情显得极端高尚尊贵,让人觉得他真像是伤心得至于生病,人都消瘦了。这是奸邪之人的行径,不是礼义的规定,也不是孝子的真情,而是要用它来有所作为的。高兴欢乐时和颜悦色容光焕发,忧愁悲伤时面色憔悴愁眉苦脸,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脸色上的表现。歌唱嬉笑,哭泣啼号,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声音上的表现。牛羊猪狗等肉食、稻米谷子等细粮、甜酒、鱼肉,稀饭、豆叶、汤水,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饮食上的表现。礼服礼帽、礼服上的花纹、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丧服粗布衣、麻条麻带、薄麻衣、用茅草编成的鞋,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衣服上的表现。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短桌与竹席,编结茅草而成的屋顶、靠在墙边上的简陋房屋、把柴草当作垫席、把土块当作枕头,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居住上的表现。欢喜和忧愁、快乐和痛苦,以及愉悦和悲伤、兴奋和哀戚等等,乃是人生来就固有的两种相反的情感,至于是该让它们消退,还是该让他们延续,是要表现得明显,还是应该减退,以及是让每一种规范化为一种标准形式,还是让它完全充分表现出来,是让它自自然然地流露,还是经过加工美化以后再向外人显示,(则在人为了,)求得它们的根本内容和细微末节,以及初始状态和最终表现都达到十分的协调,那就足以作为永久的标准了,而这就是礼。但这一点,不是真正信奉礼、一贯实践礼的君子,是不会懂得的。



周王.jpg
《诗·周颂·时迈》诗,是周武王克商后,
巡行诸侯各邦,祭祀苍天和山川诸神的乐歌。


15 【原文】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1),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2),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3);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4)。《诗》曰(5):“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此之谓也。  
【注释】  (1)朴:未加工过的木材。
(2)《集解》无“成”,据宋浙本补。
(3)“辨”,通“办”,治理。
(4)分:区分,即“使各得其所,全体有序”的意思。
(5)引诗见《诗·周颂·时迈》。此诗是周武王克商后,巡行诸侯各邦,祭祀苍天和山川诸神的乐歌。  
【译文】据此看来,人的本性像是未予加工的、具有原始朴性的材料,人的实际表现,则可说是人对其自然本性加工后形成的、显得丰厚隆盛的器皿。没有“性”,就无从实行人为加工,没有人为加工,人的性也不会自行完美;“性”和“伪”相结合,圣人才能成就名声,完成统一天下的功业了。所以说:天地相合,万物就产生了;阴阳二气相接触,变化就出现了;性和伪相配,天下就治理好了。可见上天只能产生万物,但不能治理好他们;大地能负载众生,但不能调养好他们;宇宙间的一切,要依靠圣人才能安排好的。《诗》云:“山川百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5 11:4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14:12 , Processed in 0.0428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