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蒋新建 于 2024-7-17 09:37 编辑
不该被遗忘的人
津市,有一所鲜为人知的学校——津市市特殊教育学校。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是听障和智障少年儿童,他们是一群不该被遗忘的人,在这所学校任教的教师,更是一群不该被遗忘的人。 严伟,女,1975年生,现任津市特校中小学高级教师,常德市骨干教师。1994年毕业于湘江师范特师部(现已并入长沙大学),同年任教于津市市特殊教育学校。30年来,她深耕特殊教育事业,其优秀事迹先后被《常德日报》《科教新报》《湖南日报》《法制周刊》、省高院抖音号、央视“等着你”等多家媒体报道。她所撰写的论文、执教的课例几乎每年都斩获省市各级各类奖项;2010年津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严伟老师津市市“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013年获津市市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2015年,教学比武课《常见的交通工具》获省一等奖。2016年荣获津市市教育局教学比武奖;2017年《科教新报》上公开发表论文《运用手势语提高有语言障碍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案例《整理箱》。近年来,专业论文和教育教学案例共有17篇获省一等奖,参与了多项省级课题研究,均出成果。她受聘为“青蓝工程”导师,指导的年青教师夏珊,获评省特教先进个人;胡雪雯获津市教导主任能力大赛第一名,制作的教具获省一等奖;其教育教学事迹被《人民日报》推介。2021年,澧县特校新建,先后二次特别邀请严伟老师指导澧县特校的培智专业研讨课和培智专业发展方向。2022年度先进个人受津市市委、市人民政府表彰记功一次。2023年津市市总工会“优秀女职工风采”展对其先进事迹推介宣传。 一、特教龙凤 严伟老师从教伊始,有16年担任聋哑学生班主任,经她手一共送走了四届聋哑学生毕业。聋哑学生大多是外地寄宿学生,这些学生吃、住在学校,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对于这些学生,严伟老师总是细心的呵护,全面照顾他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孩子叫‘爸爸’了,感谢您让我听到渴望了12年的声音!真是‘哑巴说话,铁树开花!’……”这是小李的爸爸给严伟老师发的一条微信。小李是一名听障孩子,为了教她准确发音,严伟老师用夸张的口型示范,让她触摸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捏着鼻子、吹着纸条、看着镜子,感受气息的流动……几遍、几十遍、上千遍地训练。小李终于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了。周一到周五,虽然严伟老师开车回家只要十几分钟,但她却让小李和自己睡在学校,以便随时教她“说话”。 在严伟老师精心教育与细心的呵护下,这些学生从我校毕业后,学习、生活颇有成就,黄跃攀、艾杰在2015年省残联举办的聋生书画竞赛中分别获得省二等奖。黄跃攀在北京市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跑步、篮球赛两个第一名。姚雯、戴灿考上了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其他学生考入省特教中专。邓宏杰走入社会后严伟老师鼓励其创办米娜气球派对公司,任中国气球艺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特殊事业部部长,并多次在全国性的气球艺术大赛中荣获第一名。 2011年,学校招收智障少年儿童入学就读。严伟老师转岗挑起了智障学生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智障学生自理能力差,她教其洗脸刷牙、穿衣戴帽;腿脚不灵便的,搀扶着上厕所,擤鼻涕、揩大便。小倩小脑发育不足,智力并肢体障碍,说话含混不清,嘴流口水,走路摇摇晃晃。严伟老师先教她穿没有扣子的衣服,再穿有拉链的衣服;运动康复时,先安排她坐在靠门、方便出入的座位,等腿部力量增强后,再调到教室中间坐;课余,带她去操场训练站、走、跑等运动能力。 学无止境,教书亦是。为了这些孩子,严伟老师除了平时的常规教学和校内外业务学习、专业培训外,还广泛阅读相关专业理论书籍,不断潜心研习相关理论专著,并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进行归纳总结,积累成文字资料,练就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二、送教观音 2021年,为打通智障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津市教育局决定将全市20余名需要“送教上门”的重度智障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教学任务交给津市特校。家住津市新洲镇车胤村的雨涵,成为严伟老师“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之一。 第一次去雨涵家,和同龄同程度的智障儿童相比,雨涵明显表现出发育迟缓,言语和沟通能力差、智障引发的运动障碍严重,其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喜欢靠在家长的怀里大声尖叫,并时不时有自残倾向。 雨涵的父母均在外打工,外公外婆担起了看护雨涵的任务。外公外婆依靠着几亩田地过活,而雨涵24小时离不得人,脱不得手,纵使睡觉了,一旦醒来不见外公外婆就大哭大叫,以头撞墙……既要从事农活,又要兼顾雨涵,家庭经济收入因此极不稳定,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雨涵父母寄钱回家和当地政府的救助。 第一次家访,家长表现很冷淡,认为孩子都这样了,他们似乎也认命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听之任之,在他们看来,送教,不过就是走走过场。 严伟老师却没有放弃,针对雨涵的状况,她建立《生情档案》,查阅了大量的教育与医疗康复资料,为雨涵一人设置专门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她自制课件、视频音频、图片卡片,自带电脑……给雨涵送去生活、学习用品、零食、衣物、药品…… 同时,严伟老师深知,雨涵的状况仅仅依靠每月两次的送教上门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家长的配合与落实。为此,严伟老师每次送教,都软磨硬泡的要求家长在旁,不仅教学生,更主要的是教家长。学生授课结束了,还要留下教学用具,反复的告知家长如何按时按要求使用,让家长明白该课程教育孩子的手段与目的。家长一次不配合就两次、三次,多次反复的进行宣传、讲解…… 几年下来,雨涵的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现在,雨涵已经可以简单的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配合其肢体行为表达简单的述求,在家长和孩子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使得孩子外公外婆照顾雨涵相比以前轻松多了,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农事生产中,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有了改善。 现在,每到送教的日子,雨涵从最初的害怕与恐惧,变成了早早的跑到在村口盼望,到家拿出自己珍藏的零食给严伟老师吃……家长也重拾起了信心,无论多重要的事情,送教的日子都雷打不动的跟在旁边学习,生怕漏掉了什么重要内容,过后不明白的地方问了又问。如今雨涵不但认识了一些日常字词、数字,还能跟随音乐简单律动,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并愿意主动与人交往……送教成果显著,严伟老师得到了家长、村干部和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三、哑语翘楚 在澧水流域公检法系统,严伟老师还有一个轻切的别称——“手语警察”。 1998年,澧东发生强奸聋哑女孩案。由于干警不懂手语,嫌疑人百般抵赖。公安于是请到了严伟老师当手语翻译。可女孩没读过书,打的土手语,和严伟老师的标准手语,互相看不懂。无奈之下,严伟老师去到了津市聋哑人最聚中的地方——津市福利工厂,学到大量“土”手语,才弄清了案情的来龙去脉。 此后,她决心做一名优秀的手语翻译;反复钻研《中国手语》,8214个词目,背一遍要花一个月,她背了60多遍,即48万个次。2009年,在北京,她拿到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国手语翻译证,成为常德地区首位获此证书者。从此,严伟老师成为澧水流域公检法系统的“手语警察”。需要手语翻译的案件,都会想到她。严伟老师还多次承担常德各级残联、政法、医疗、交通、电力系统的职业培训、换届选举、案件侦办的手语翻译工作,并多次为残联、交通、电力等部门手语培训,解决了他们工作中的难题。 天空有缺,炼石补足;人间有残,用爱圆满。严伟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特殊教育教学生涯,把爱播撒给了最需要关怀的残疾儿童,把最浪漫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特教事业。我们不该遗忘,在我们的社会,有那么一群不该被我们遗忘的残疾儿童,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家庭,我们更不该遗忘,在这条路上,用爱点亮着残疾的儿童人生希望的教师,以及无数和他们一样负重行进在历史中的人...... 通讯员:廖传杰 张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