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祠游记
刘志超
仓颉祠位于河南省鲁山县仓头乡,因为主人仓颉是个造字专家,人称“字圣”。这里的建筑集造字台、祠堂和墓室于一体,为国内唯一。
仓颉祠很静。岁月的荡涤,斑驳了华丽的容颜,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厚重的文化底蕴,依然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圣地,依然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仓颉祠很小。仰望院门,大门紧闭,不免令人失望,犹如朝圣的佛教徒被拉萨布达拉宫拒之门外。我们心有不甘,还是拾阶而上,走到近处,大门虽是关闭,但并没有落锁,跨进院门,一棵虬枝盘旋的千年古树将整个院落揽入胸怀中,古树前矗立了一座黑色的雕像,庄严肃穆,四目灵光、须发飘逸,想必就是主人——仓颉。
站在仓颉祠院内环视,正房、厢房三面建筑修葺一新,崭新的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正在遐想时,有个年轻人朝我们走来,友好的打招呼,询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边说:“从山的那一边来。”边指向东北面的那座山。随即又好奇地问:“你是哪里人?在这主事吗?”他回答道,他是湖南郴州的,来这儿4个月了,是一名志愿者,名叫常喜,之所以志愿守护的,是因为源自敬仰和崇拜。他们这些志愿者是5个月才轮换一次。听他介绍完,我们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听着常喜热情地讲解仓颉造字的传说,我们仿佛穿越到炎黄时代......结绳记事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情况下,仓颉苦思冥想,偶尔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足迹,躬身观察鸟兽的足迹,有鸟兽的足迹可以断定是什么鸟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创造了文字。传说他创造文字时,天下降下粟雨,鬼在夜间哭泣。因为上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都去从事商业而放弃农耕,造成饥荒。鬼怕人们学会文字后,会作疏文弹劾他们,因此在夜间哭泣。这些传说,彰显对文字敬畏。
当我们来到仓颉坐像前时,常喜又绘声绘色地介绍这尊仓颉像的来龙去脉。这尊铜像是在2004年一位叫做刘大成的湖北冀的慈善家,他来我们鲁山创业,来到仓颉祠拜谒,发现没有仓颉圣像,他就发心捐赠了30万,铸造了这尊铜像,用的是禹州铜,最好的铜铸造的铜像,去年(2023年)我师傅来到这里,发现铜像锈迹斑斑。我们就募捐资金,把它重镀了,重新给他做了一油漆,给他镀了金身,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传说那个皂角树,是仓颉造字时,他亲手植下,后来树木枯死。现在看到的是800多年古树,它是后人在原来的地方重新种植的。老树枯死,新树再发,代代相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古树已经历了800年的栉风沐雨。说到这里,常喜指着皂角树,说他师父发现这棵树是仓颉妻子的化身,仰望大树,大树上部似乎是一只雄鹰的轮廓。我抬头看了看,似乎很像。他又让我移步树的左侧看,更像了。他师父说仓颉的妻子叫姬英,英和鹰谐音,化作古皂角树,陪伴含辛茹苦造字的丈夫。这个我有体会,写材料用的是现成的字就很辛苦,不用造字就可以用,更别说仓颉造字了。
我查看了古皂角树的标识,显示树龄800多年,而仓颉造字源于炎黄时期,显然是不相符的,这只不过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但我愿意这美好真实的,我和志愿者交流了“量子理论”和“物质不灭规律”,诠释着这一切也是真的。
回眸仓颉祠,目之所视,心有所触。仓颉被后人记起并赋予美好传说,因为他架起了又蛮荒到文明的桥梁--汉字,时代为人所用。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文字诞生,有了苏子瞻、柳三变等豆蔻词工,书写了英雄豪杰,让大江东去、二十四桥明月夜等被世人传颂。
仓颉,他发明了时时代代记载华夏文明辉煌符号——文字,让炎黄子孙有了文化自信,有了体验和感悟历史脉搏的跳动。
我们为有文化传承和守护文化精神家园执着的志愿者而感动,为我们的思想文化在世界文化思想大花园里枝繁叶茂充满自信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