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3|回复: 2

读书《荀子·解蔽》(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7 18: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7-27 18:16 编辑

读书《荀子·解蔽》(

百家争鸣图.jpg
百家争鸣图


5原文昔宾孟之蔽者(1),乱家是也(2)。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3),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4),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5),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6),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7),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8)。故由用谓之道(9),尽利矣;由俗谓之道(10),尽嗛矣(11);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12),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13),内以自乱(14),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15)。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16),此不蔽之福也。   
【注释】(1)宾:客。孟:通“萌”、“氓”,民。宾孟:外来之民,指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士。
(2)家:即“百家争鸣”之“家”,指学派。
(3)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曾担任宋国大夫,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文:文饰,指文辞的修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故其言多不辩。”所以此文说墨子只知实用而不懂文饰。
(4)欲:指少欲。得:贪得。
(5)见17.15 注(2)。
(6)申子:即申不害,战国中期郑国京邑(今河南荥阳县东南)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任韩昭侯的宰相。后一“知”字通“智”。
(7)惠子:即惠施,名家学派的创始人。辞:说辞,指不切实用的事理分析与逻辑推理。
(8)庄子:即庄周,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9)此句针对墨子而言。由:从。之:相当于“其”。
(10)俗:通“欲”。
(11)嗛(qie ):通“慊”(qie ),满足,指欲望少而知足。
(12)具:陈述。这里用作名词,指说法。
(13)饰:通“饬”,整治,指研究。
(14)内:指学派内部。以:因为。自乱:即上文所说的“乱家”。
(15)学乱术:意谓孔子无常师而无处不学(见《论语·子张》),是个集大成者(见《孟子·万章下》)。为:帮助,替代。
(16)三王:三代开国之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译文】从前那些游士说客的蔽,主要表现在“乱家”上。墨子蔽于太重实用而不知礼文制度的价值,宋子蔽于只见人有寡欲的一面而不知人还有贪欲的一面,慎子蔽于只讲法治而忽视任用贤人,申子蔽于只看到权势而不懂才智的意义,惠子蔽于只务名辩而不务实际,庄子蔽于过分欣赏自然性而太轻视人为性。所以,仅仅从实用来谈道,就全落脚功利了;仅仅因为一个主张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就称之为道的话,那么人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快感了;从法治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法律条文了;从权势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权势的便利了;从名辩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些不切实际的理论了;从自然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些因循依顺了。这几种说法,都是道的一个方面。道,本体经久不变而又能穷尽所有的变化,一个角度是不能够用来概括它的。一知半解的人,只看到道的一个方面而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它,所以把这一个方面当作为完整的道而研究它,于是内扰乱了自己学派的思想,外迷惑了别人,上被臣民所蒙蔽,下被君主所蒙蔽,这就是蒙蔽的祸害啊。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学习,集其大成而足以用来辅助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只有孔子这一派掌握了周备全面的道,推崇并运用它,而不被成见旧习所蒙蔽。所以他的德行与周公相等同,名声和三代开国之王相并列,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周公辅政1.jpg
周公辅政(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


 6【原文】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1)。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2)。   
注释(1)县:同“悬”,挂。衡:秤,指标准。县衡:挂秤,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
(2)异:差异,即21.2“万物异”之“异”,指偏于一端的对立面。伦:条理。   
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所以众多的差异与对立面就不能互相掩盖以致搞乱了条理。

 
7【原文】何谓衡?曰:道(1)。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2)、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3)。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夫何以知(4)?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注释1)道:事物的根本道理和普遍规律。此指治理社会的正确原则。
(2)得恣:业已得到了按自己心愿去行动的条件。“恣”,“放纵、纵情”义。
(3)“不道人”,“道人”:即不按道德要求行事的人和按道德要求行事的人。
(4)“夫何以知”与下文“何患不知”的“知”的两个“知”字,乃是“治”字之误,或借作“治”。
【译文】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回答说: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如果心里不了解道,就会否定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人在可以随心所欲时,谁还会固守自己本来不赞同的东西而仍然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领导人若是只按照自己的并不合乎道的要求的想法去评价人、使用人,那么,他必定只觉得“不道人”,对他的心思、胃口,不会对“道人”满意的,那结果将是“不可道”领导人,伙同对他心思的“不道”官员,一起去对付、政治“道人”,而这就是将他的国家导向“乱国”的根本原因。像这样,那还么如何治理呢?回答说:心里了解了道,然后就会赞成道。赞成道,然后就能遵奉道来制止违背道的东西。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会和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带着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和奉行道的人去议论违背道的人,这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关键。像这样,又何必担忧不能治理?所以,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了解道。


8【原文】人何以知道?曰:心(1)。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2),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3);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4)。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5);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6),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7);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8)。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9),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10)。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11),孰知其德?涫涫纷纷(12) ,孰知其形?明参日月(13),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注释】1)心:古人不了解脑的功能,而把心当作为思维器官。所以说靠心。
(2)满:当作“两”。
(3)(5)“知而有志”,“有志”,是说心有记忆,亦即能够储藏信息、知识;“知而有异”,“有异”,是说心能区别事物,“异”,分开也。
(4)“害”,“妨碍”义;所将受指“将要得到的认识”。
(6)“偷则自行”:“偷”,放松、懈怠。
(7)须:等待,引申为企求。之:到。之虚:达到虚心企求的境界。人:当为“入”字之误。
(8)失位:不到位,不恰当。
(9)经纬:使有条理秩序,治理。官:任用,引申为利用。
(10)制割:裁断。原指裁剪衣料,引申为控制。里:在内,在心中。宇宙里:宇宙在心中,即认识了宇宙。(11)睪睪(hao):通“浩浩”,广大的样子。
(12)涫涫(guan贯):同“滚滚”,水沸腾的样子,形容极其活跃、千变万化。纷纷:杂乱的样子。
(13)明:光明,言外之意指英明。
【译文】人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人生下来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有记忆;记忆嘛,也就是储藏信息;但是有所谓虚,不让已经储藏在心中的见识去妨害将要接受的知识就叫做虚心。心生来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能区别不同的事物;区别不同的事物,也就是同时了解了它们;同时了解它们,也就是彼此兼顾;但是有所谓专,不让那一种事物来妨害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就叫做专心。心,睡着了就会做梦,懈怠的时候就会擅自驰骋想象,使用它的时候就会思考谋划,所以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是有所谓静,不让梦幻和烦杂的胡思乱想扰乱了智慧就叫做静心。对于还没有掌握道但希望求得道的人,要晓之以上述“虚壹而静”的道理,让他们把这三个字作为求道德准则。想了解一下道的人,能够做到虚心也就够了;想要用指导实践的人,把握了他工作对象的一般规律也就是完全懂得了道;想要对道加以探索的人,则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对道德认识才能达到全面深刻;对道德认识全面而深刻,又完全遵道行事的人,那就是道的化身了,那就是彻底的“虚壹而静”的人,可以说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任何东西,只要有所表露,他就不会看不到;只要看到了,他就不会不加评论;只要评论了,他就不会有失准确性。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见整个天下,生在当代却能评判远古。对任何事物,他粗看一下就能知道它的本质;对一个社会,他考察一下它的治乱情况就能了解它的法度。它既能从宏观上经纬天地。又能在微观上控制所有个别事物;因为掌握了全局性的大道理,他对整个宇宙就都了如指掌了。宽阔啊,广大啊,谁能指出他能力的界限?浩瀚啊,广大啊,谁能说明他德行的深厚?他的思想千变万化、纷繁复杂,谁能知道他到底怎样表现?他的光辉与日月齐明,他的精神充塞了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这样的人才叫做伟大的人。这种人哪里还谈得上有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7 20: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6: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蒋新建 发表于 2024-7-27 20:20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谢谢光顾,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31 , Processed in 0.0355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