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纷呈五里岭
翟红果
人间最美四月天。鲁山县五里岭又到了梨花缤纷的美好时节。
头五里岭,和我家乡的北坡是一条岭。小时候,去外婆家经常从这道岭走。那时的五里岭土地贫瘠、碎石遍地、荒草丛生,长着一些树干弯曲、树皮黝黑、疤痕满身、树冠各异的老梨树。春天,这些上了年纪的梨树艰难的开着雪白的花,五里岭才有些生机和气息。
如今,这一条南北长5公里10万亩梨园山岭成了闻名遐迩的“网红”。这里梨花优美、梨果香甜,梨树古老、梨园温厚。这是梨的世界,也是梨的故乡。
春天,漫山遍野的一簇簇、一层层像云锦洁白无瑕的梨花几乎覆盖整条岭,游人如织,流连忘返。身临其境,如同畅游花的海洋,赏心悦目,乐不思蜀。秋天,酥梨飘香,一派忙碌,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五里岭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一道人气爆棚、人欢岭美的文旅盛宴让“诗和远方”近在咫尺。
天翻地覆慨而慷。进入二十一世纪,短短二十多年,五里岭变成了“花果山”,变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变得生机勃勃、前程似锦。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则通、通则兴、兴则富。二十多年,五里岭变的是面貌、是景象,不变的是乡村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家国情怀。
五里岭是平原到山区过度的丘陵地区,麻砂质褐土富含硒、钾、铁等元素是梨树赖以生存的天然营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期以来,五里岭东西两侧的蔡庄村、铁家庄村、焦庄村等靠着这座金山却穷的叮当响。
五里岭襟怀绿波荡漾的照平湖,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墨子文化、鲁阳文化和御龙文化在这里交汇。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骨子里有着坚韧不拔、勤劳勇敢、追求美好的优秀品质。那沉淀了上千年的文明,最终化成他们内心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勇往前行。
穷则思变。最早改变五里岭面貌的是几位外出打工的硬汉子。1997年,在安徽做生意的蔡庄张胜利等人发现当地的地势、土质和家乡的很相似。“这里能种梨,为啥咱哪里就不能种?”“我就不信那邪,只要方法对就能种。”“咱又不傻,别人能,咱也能。”一场诸葛亮会,他们的心亮堂起来,希望涌动起来。于是,他们从安徽省砀山县买回梨树苗,咣咣铛铛在五里岭种起一片梨树来,开启自己的致富梦。
种什么树、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是自然界一条定律。离开这条定律,大自然的事物不会成立。人也是如此,有多少付出,流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回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二年春天,梨花开了。一树花开、一树花白,白绿相间拼凑出一幅美景图,五里岭鲜亮起来了。第三年秋天,一簇簇黄橙橙的酥梨晶莹剔透,招人喜欢。一棵棵梨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一下子,沉睡的五里岭苏醒了。田间地头、岭上岭下,到处是手握铁锹、刨地种树的人们。那一幕幕动人的景象、一场场劳动的场面、一张张喜悦的笑脸,让五里岭沸腾起来了。一时间,五里岭上下大大小小的梨树一眼望不到头,无“梨”岭摇身一变成为有梨岭。
“一夜春风吹满地,满院春色粉淡烟,梨花满枝花似雪,千树万树梨花开。”阳春三月,梨花在高低起伏的山岭上次第盛开,荡漾出云海般壮阔的春日美景。一片片梨花似雪如云簇满枝,如云锦一般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漫卷轻飘,形成一片壮观花海,勾勒出一幅秀美的如诗画卷。赏梨花、看美景、抒情怀,其乐融融。徜徉花海,似花非花,似人非人,人花同驻,一起美好。不负春光不负君,来年也做种梨人。
现在,五里岭已经成为豫西南最为集中的丘陵山地特色林果基地,梨酥特色经济林长廊覆盖董周、库区等乡镇的铁家庄、郝沟、焦庄、杨树沟等38个行政村,有红香酥、丰水、园黄、黄冠等20多个品种,年产果品 5000万公斤,产值达1.3亿元。目前,有各类合作社、种植大户45家,从事林果种植的农户有2831户,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000余个,平均每年支付各类工资300余万元,惠及脱贫困户600余户1500余人。绿色生态农业激发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让五里岭青春激昂、果香四溢。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数字,实实在在的变化呀!名副其实的梨乡见证了乡村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这里面一定隐藏有许多精彩的故事,需要我去聆听、挖掘、讲述。于是,我就走进了蔡庄村。
我漫步在村子,感受到古朴与祥和。古老的树木、崭新的楼房、优美的环境、满树梨花都彰显着无限生机,洋溢着幸福的画面。在村头,我遇见了47岁雷现超。雷现超是种梨能手,脑瓜子灵活,喜欢琢磨事,流转50多亩地种梨,年收入30万元左右,盖了房、买了车,日子过的舒舒服服。他在鲁山举办的农民丰收节上以重达2.5斤的单果秋月梨获得“梨王”称号,并获得产业发展带头人荣誉。说起这些,他笑着说:“啥王不王呀,把梨种好,把日子过好,把家乡建美就知足了。”这话亲切,触摸到我内心的乡愁,生出许多感悟。
一代代村民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没有怨言,没有悲伤,勤奋劳作支撑他们前行。他们靠种梨富了口袋,享受瓜果飘香的生活,梦想在脱贫攻坚中得以实现,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得以发展,过上安乐祥和的幸福生活。他们富裕了,明大义、做实事,出钱出资修筑道路,安装自来水,改造旱厕,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他们遇上了好时代,我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变有上下之变,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如春与秋一样,它们有着默契的承诺和约定。这就是因果转换。春天希望秋天有果实,秋天希望春天有孕育;春天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秋果报答春天的恩赐而成熟。
党的富民政策是顶层设计。这是上变。农民靠政策致富是掷地有声。这是下变。时移世易,下变了上也要随之而变,因势利导给农民致富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上通而下达,内智而外生。就这样,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乡政府惠农政策的召唤下,道路通达了,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农技专家也进林了;自动化分拣中心、电商物流基地、品控中心、冷库也建起来了;梨膏、果脯、梨糖、梨干、梨汁等一系列天然绿色、健康纯正的“乡土味道”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五里岭酥梨”公众号上线了,硒梨产业文化交流中心运作起来了,鲁山县首届酥梨文化节系列活动有声有色;豫西南最为集中的丘陵山地特色林果基地,种养、采摘、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南省2021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支持项目,一顶顶桂冠金光闪闪;“红香酥梨”“梨享蔡庄”“鲁山九颗梨”,名字一个比一个好听、一个比一个响亮。五里岭酥梨的名气越来越大,五里岭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文旅农康融合发展新篇章悄然兴起,产业发展、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在五里岭,春赏花、秋摘果已成为美丽乡村的标准符号。五里岭的梨树、梨花、酥梨给我许多愉悦,也给我许多思考。
小时候,五里岭上那些黝黑弯曲的古老梨树,给我留下沧桑的历史印记。如今,远嫁而来的酥梨与它们一起处长,互相张望、相互依偎、亲密无间。春去秋来、花开花谢,它各自适应环境、适应自然,又互相适应。它们互相包容,无拘束自由开放、装点春天、点缀乡村,与春天亲吻,与秋天拥抱,尽情欢乐,展现无限魅力。
这是万物之变,是变中之变,更是新时代飞速发展之变。
梨树、梨花、梨果三者密不可分,人、树、花、果缺一不可。梨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历经严寒、酷暑,雷电、暴雨的洗礼;梨农采摘、出售、赚钱、分红,经历栽树、浇灌、剪枝、培育的辛勤的劳作。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树的无私,更是人的荣光。
行走在五里岭的土地上,总感觉有一种无穷的力量引着我,强大的精神激励着我。这种力量是五里人勤劳吃苦、踏实能干的不变品质;这种精神是各级领导一心一意为百姓,建设美丽乡村的不变情怀。不变的品质、不变的情怀,聚变成强大的力量,用一片绿色拼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用一抹金黄演绎硕果累累的丰硕景象。
梨园装扮绿色海洋,梨果渲染乡村美色。在生机盎然的春天里,我与五里岭有了一次握手和对话。待到酥梨成熟、果香四溢的中秋时节,我相约与五里岭再重逢,采摘黄梨,喜看丰收,赏不一样的风景,品不一样的风情。
变,是永恒的不变。不变的是情怀,变的是发展。五里岭的蝶变是由一个个变而成就的。也许这就是五里岭“变”与“不变”的密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