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位于西洞庭管理区望州办事处唐林村。当地人说,以前唐林村有唐林寺、牌坊和文昌阁,三者在一条线上。文昌阁座落在唐林寺西侧南100米和牌坊东侧500米处。这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由于时过境迁,现已荡然无存。此次管理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记载文昌阁重修的石碑重见天日。这足以说明西洞庭文昌阁的存在,并非子虚乌有,确有其事。 发现的石碑上刻有碑文,碑文的题目是《文昌阁重修告竣序》。碑文记载:“乾隆二十年,郑、范、陈诸先生劝善,捐资创修。”据老人们说,文昌阁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阁高12米,共三层,第一层为大青砖砌成,第二、三层为木质结构。阁有八角,角向上向内勾,勾端有风铃,琉璃瓦覆顶,顶端冠一铅灰色大圆宝顶。整个建筑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是当地一大景观。阁内除祀奉文昌君、魁星和孔子圣像外,还供祀的有唐家大少爷唐礼的圣像。碑文指出,思昔孔圣,惟道德高厚,“吾儒摩研、编削,漱六经之精液”。显然,建文昌阁就是要尊崇孔孟,倡导道德教育,更是要彰显唐林村历代以来的文武官员、士绅优良品德。 由于文昌阁建筑在洞庭平原的淤积土壤上,地基不坚实,嘉庆年间,阁体开始倾斜,以致倒塌,正如《文昌阁重修告竣序》中所说,后因“风雨飘零,榱栋倾圮”,整个楼阁倒塌,淤积于烂泥之中。又据《序》记载,道光二年,“康生叔、熊生敬德、陈生伊其等士绅带头,沿村募捐,集资重修”。经过五、六年的努力,新的文昌阁在原地基上建立起来了。新文昌阁的规模和造型,与旧文昌阁相仿,只是阁顶,有八只风铃,日夜叮叮当当,悦耳之音,不绝于耳,传播四面八方,气势比以前更加恢宏。 依照群众的说法,清末明初,洞庭湖土匪猖獗,唐林一带成为土匪窝藏之地,剿匪的拉锯战,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寺庙、文昌阁以及牌坊等建筑群逐渐毁于战火中;与此同时,年年发大水,洪水不断吞蝕,整个唐林慢慢被淤泥覆盖。因此,昔日香火旺盛、高僧云游、商贾往来的繁华景象,今天再也看不见了。 群众说的是有依据的。除《文昌阁重修告竣序》的记载外,常德县文化局文物考古队于1987年在唐林村考查时发现地下有大青砖、青瓦等东西,給当地村民李昌任颁发了文物保管员的聘请书,并叮嘱他说,地下有文物,不让人滥挖。这也是文昌阁存在的一个佐证。 以上就是有关西洞庭文昌阁的传说。 西洞庭管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聂兰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