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先荣 于 2024-8-23 10:48 编辑
烽火岁月中的信仰之光
2024 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在这喜庆而庄严的时刻,我们回首历史的长河,那些烽火岁月中的信仰之光愈发璀璨夺目。我的幺爷,杨绪伏,字秦川,便是在那段动荡岁月里,以坚定信仰书写传奇的英雄人物。 祖父兄妹三人,祖父居长,幺爷杨绪伏次之,姑奶奶为末。祖母田氏出身本地大江村地主之家,其弟昌嗲是当地著名绅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红黑通吃”。家族中更有田踢武、竹嗲等在临澧县呼风唤雨之人。昌嗲本人与共产党地下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姑奶奶则嫁于陈二三板桥文家湾大地主之家,姑嗲嗲黄埔高材生,与张海凡同窗,毕业后留校任教,曾获蒋介石所赠腰带和短剑,只可惜在文革初期,这些珍贵之物被姑嗲嗲之子用火炉化去,徒留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记忆。 祖父一家在那个时代颇为富裕,拥有不少田地,以至于后来我遇见一些老前辈时,他们皆言:“这一冲两塝都是你们家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境,才为家中子弟提供了读书的可能。在那个物质匮乏、民不聊生的年代,大多数穷苦人家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更别提送孩子去读书识字了。而祖父一家的富裕,使得幺爷得以一心向学,志存高远。 1925 年,幺爷考入常德白云学校,与潘振武同期。在那所孕育着革命火种的学校里,幺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毅然投身于学生运动,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民国十六年,烽火连天,农民运动如熊熊烈火般在大地燃烧起来。幺爷奉命返回临澧参加临澧的农民运动。加入了以文燮臣为农会主席的农会,成为这场风暴的核心力量之一。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有两件事格外令人震撼且真实发生。其一,农会镇压了姑奶奶的公公。作为农会的一员,幺爷杨绪伏参与其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家族的命运也在这历史的洪流中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尽管具体的细节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模糊,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却深深印刻在家族的记忆中,每每想起,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慨与敬佩。其二,幺爷带队来到大江祖母的娘家,开展革命行动,开仓放粮。虽然关于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已难以清晰还原,但那勇敢的举动和为穷苦百姓谋福祉的决心却是不容置疑的。那是何等的无畏与奉献!后人心中满是感动与敬仰。 然而,农民运动最终失败,临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捕牺牲。文燮臣也惨遭杀害,他为了理想和信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当想到这里,心中便充满了悲痛与惋惜,为那些勇敢的先驱者们默哀。 “敬日事变”犹如一道惊雷,打破了常德的宁静。共产党人邹敬如、邹惠如兄弟俩在敌人的审讯拷打下,未能坚守信仰,背叛了革命,交出了地下党名单,更多的共产党人因此陷入绝境。幺爷作为他们最熟悉的人之一,首当其冲成为敌人追捕的对象。保长丁先是幺爷的好友,又在警察局当差,得知要逮捕幺爷的消息后,他想方设法传递信息,使得警察几次行动都扑了空。然而,警察局很快发现了端倪,秘密部署。大江地主田家之子在警局任职,他本就对幺爷在大江“打土豪、分田地”中开了他们的粮仓而恨之入骨,于是提议封锁消息,亲自带队捉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幺爷不幸被捕。 在监狱中,幺爷受尽各种酷刑,却始终未吐露地下党半个字,以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对信仰的忠诚。想到幺爷所受的苦难,心中便如被重石压着一般疼痛,为他的坚韧与不屈而深深感动。 由于临澧地下党组织被严重破坏,根本无法营救幺爷。祖母心急如焚,奔走于大江田家。祖母的内心此刻无比纠结,一方面,对于小叔子在娘家开仓分粮的举动,她的心中隐隐作痛。那毕竟是生养她的地方,有着诸多难以割舍的亲情与回忆,然而,另一方面,她的理智又告诉她,小叔子的行为是为了那些贫苦百姓,是在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世界而奋斗,这无疑是正确的。在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中,祖母坚定了营救幺爷的决心。最终,祖母之弟昌嗲出面担保,加上幺爷在狱中没有半点口供,最终以“常德青年学生”为由释放出狱,并被驱出临澧。幺爷流落至安乡某垸,在那里的私塾游教,艰难地维持生计。 一日,幺爷家访某家,门口坐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近一看,原来是临澧本家的嫂嫂周氏,即周幺姑。这个某垸,也是杨家地主的一庄课田。幺爷关切地问:“幺姐,你怎么在这里?”周幺姑面无表情地回答:“兄弟,你焕哥,让我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可三年了还不来接我。”幺爷眉头一皱,瞬间明白了周氏是被浪荡公子“焕哥”卖到了这里。他黯然无语,默默退回,心中满是对社会黑暗与残酷的无奈。这种无奈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哀。 残酷的现实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幺爷的心头。在安乡的日子里,他目睹了百姓依旧在苦难中挣扎,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对家的思念如藤蔓般在心中疯长,他时常想起家中的亲人,想起曾经温暖的时光。同时,对党组织的渴望从未停止,他深知只有回到组织的怀抱,才能继续为了理想而战斗。这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促使幺爷毅然决定悄悄潜回临澧。 回家后,幺爷四处奔走,寻找本家地主杨绪江。他苦口婆心地劝说杨绪江出资赎回幺姐,承诺日后一定报答,在幺爷的真诚和坚持下,杨绪江最终被打动,同意出资赎回幺姐。更重要的是要秘密地寻找曾经战斗过的人;打听着每一个可能的线索。然而,敌人的封锁和破坏使得寻找变得异常艰难。每一次的失望都没有让他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临澧伪政府和警察局嗅到风声,便再次秘密逮捕了幺爷。 幺爷再次入狱,警察局认定杨秦川不再是“青年学生”,而是地地道道的共产党,认为共产党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对其威胁极大。审讯变得极为残酷,敌人妄图撬开杨秦川的嘴,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他所受的各种酷刑令人发指。最残酷的是,狱警抬来一段圆木,让幺爷躺下。那一刻,幺爷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他紧咬牙关,迎接酷刑。圆木放在他身上,一端站一个狱警,狱警自己拿一根木棒支撑自己的身子,圆木在幺爷身上滚过来滚过去,幺爷身上的骨头基本上被碾碎,可即便如此,幺爷始终没说出党的秘密,以顽强的意志坚守着心中的信仰。这种坚定的信念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让人仰望,让人动容。 1935年,贺龙率红二军团,进入临澧,冲开监狱救出幺爷。由于幺爷受伤特别严重,行动不便,部队指挥员将幺爷托付给修枚乡七重堰某处,并告诉幺爷,伤好后,第一站到哪里,第二站到哪里。幺爷在七重堰作短暂休息后,按照给定的要求寻找部队,奈何部队已撤离,连续几站都没有找到部队和组织。无奈之下,幺爷潜回家里,不久便与世长辞。解放后白云学校的同学来找过他,皆因“物非人也非”而作罢。 幺爷短暂的一生里,常德白云学校没有留下他的姓名,家中也没有留下妻室儿女,只有“临澧县志”中淡淡的一笔“民国十六年常德青年学生回乡参加农民运动”。然而,他的信仰如熊熊烈火,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他为共和国的旗帜洒下的鲜血,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幺爷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像幺爷这样的英雄先辈,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继承他们的信仰之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