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4-8-26 09:52 编辑
1996年大洪水
. 刘亚波 . .
在那个被岁月铭记的1996年夏天,湖南汉寿的百禄桥镇,本应是宁静而祥和的小镇,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被刻上了不屈与重生的印记。烟包山的大堤,平日里固若金汤,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不期而至。 沅江之畔,杨梅山与袁家坝,两道防线在肆虐的洪水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仿佛一夜之间,它们便失去了往日的坚固。外湖的水如猛兽般汹涌而来,无情地吞噬着沿岸的一切,倒灌进垸内,将平静的生活撕得支离破碎。 百禄桥镇,这个曾经繁华的小镇,瞬间被水淹没。街道上的水位迅速上涨,直至没过了膝盖,甚至接近50厘米。平日里繁忙的街道如今却成了行船的河道,小船穿梭其间,传递着外界与灾区之间微弱的联系。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我受镇政府民政工作人员委托,被赋予了记录这场灾难的重任。我拿起相机,穿梭在洪水肆虐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下那些令人心痛的瞬间:肖家湾广袤的农田,在洪水的侵袭下变成了一片汪洋;黄甲桥塅中段,通讯电杆孤零零地矗立在水面之上,仅剩下一尺来高的顶端露出水面,仿佛在诉说着通讯中断的无奈;八斗坵言子村,沿湖的稻田全部淹没,丰收的希望化为泡影;石桥村的代销店,水已淹至门框,货物浸泡在水中,店主的眼神中满是无助与绝望。 我用镜头捕捉了二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画面,每一张都是对这场灾难无声的控诉。我将这些照片贴在了中学生的数学作业本上,一页页精心编排,附上详尽的文字说明,一式两份,分别送往县民政局和常德市人大熊奇生(百禄桥人)处。这两份沉甸甸的报告,如同一封加急的信件,迅速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
次日,灾情勘察的官员们便匆匆赶来,百禄桥被正式确认为重灾区。随着消息的传开,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如潮水般涌来。几大车的衣物、被子,五十吨的救灾大米,陆续送达,为灾区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然而,物资的分配并非一帆风顺,大多数村庄在分发过程中出现了延误,救灾粮甚至一度成了冬修水利时民工的口粮,这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洪水肆虐期间,百禄桥镇的居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安全的避难所。百禄桥中学成了临时的家园,学生们放假回家,教室则变成了灾民们的栖身之地。记得那年,大灿刚刚分配到华中电力报工作,中灿还在南京师范大学深造,他们回家的路因洪水变得异常艰难,只能租用小船,从渔塘划回。夏日的炎热,加上断电的困扰,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幸好,百禄桥中学挺身而出,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抽水,并供应给急需的灾民,直到八月下旬,洪水终于缓缓退去,人们才得以重返被水浸泡已久的家园,结束了那段逃难般的生活。 然而,灾难并未就此结束。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的严重内涝再次袭击了这片土地。这一次,人们开始反思,原来,除了天灾,还有不容忽视的人祸。烟包山养鱼的承包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汛期前将内湖的水蓄得过多,导致暴雨来临时,内湖无法及时排水,反而加剧了内涝的灾情,让更多的农田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这段历史,成为了百禄桥镇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在灾难面前,百禄人们团结互助,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岁月流转,洪水虽已远去,但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却如同百禄古镇上空永远闪耀的星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2022年7月11日,于百禄桥照相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