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54|回复: 1

心如法,书亦如法/作者:麻建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3 08: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之梅 于 2024-9-4 07:19 编辑

心如法,书亦如法
一一常德阳山摩崖刻字观后

麻建明/武陵山房主人

       在常德,观阳山摩崖造像,除开造像外,还可从盘古广场北坡下山绵延盘旋的崖壁上观看到长卷式的摩崖石壁刻字。阳山摩崖造像从南坡徐徐展开到盘古广场,又从盘古广场再到天然太阳神像遗址广场图腾柱,几幅摩崖大字赫然壁立于盘山公路的崖壁之上,风光霁月,虎啸龙吟。
       (一)摩崖刻字的缘起初衷和规划。一是从盘古广场北坡下山公路囗到天然太阳神像遗址广场图腾柱,在全长1、5公里的山道崖壁兴建艺术长廊。规划分两段。第一段: 刻字、刻印,兴建一组930米长的书法印章作品摩崖壁雕。第二段:在书法印章壁雕之后,另外制作一组510米长的装置艺术。第一段930米的岩面,质地优良、色泽光滑、视野开阔,是可资利用的最佳创作空间和材质。计划高质量地全部雕刻上以阳山太阳文化为内容的书法、篆刻作品,以集中展示常德藉国家级书法、篆刻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二是以第一段摩崖刻字后的公路沿线绿色植被为背景,利用使用过的工业废材与构件,制作510米长的“太神传”装置艺术。具体分六个点位,每一点位一个主题,分别为:  ①互通世界;②天外生灵;③从天而降;④回归自然;⑤生命价值;⑥明天太神。装置艺术是一门综合的展示艺术,使用用过的各类废旧材料进行技术性的组合、重置、造型。通过空间装置、界面装置、视觉装置,在大自然中充分展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智慧,让观赏者置身四度空间,实现文化意识与石雕壁画和装置艺术的完美融合。与此同时,顺着公路围栏外沿的林荫道下建设一条2.5米宽的自然观光游道,在保证交通畅通的情况下,让游客在观赏崖壁刻字和“太神传”装置艺术的时候有一个舒适的视距和安全的环境。三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条件成熟、好动手的地方先行动“笔”,在短时间内刻成几幅作品,先试先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开好头,起好步。而先试先雕的作品“山是神神是山”、“九歌”、“阳山庙观赛神”等,便是这一总体思考的“开山之作”。
     (二)字与山合体,天与人合一。从目前刻成的字和作品来看,字有三幅,人物雕像有“两大两小”。第一幅“山是神神是山”,第二幅“九歌”,第三幅“阳山庙观赛神”。在“九歌”、“阳山庙观赛神”两幅刻字的后面利用原生形态的岩石雕有屈原和刘禹锡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头像,为了增强识别性,在两位先贤的巨大雕像中间还分别线雕了他们的小像并在大像旁用仿宋字体雕刻了他们的姓名。移步异景,举首眺望,在“九歌”和“阳山庙观赛神”两幅刻字后,两位先贤有如从神山崖壁之中走了出来,令人惊叹。游观至此处,可以看到,崖壁上的“九歌”和“阳山庙观赛神”刻字均为重刀深刻,而两位古人的图像却有所区别,大像为深刻,小像为线刻,大像小像一对比,一轻一重一深一浅,颇具匠心。
       先看目前先试先雕的第一幅崖壁刻字“山是神神是山”,形制为从左至右横书,但从字面内容去读既可以从左至右读,又可以从右至左读,首字既是尾字尾字既是首字,倒顺皆通,妙趣横生。刻成后纵长50米,上下高18米,笔法逎劲隽秀,视觉效果强烈。艺术家为什么要在这里刻上这一幅字呢?一是这块崖壁面积最大、石质最好、视野最开阔。这幅崖壁象一页展开的书页,便于施工,雕成后也便于观展;二是“山是神神是山”这六个字最经典最形象也最能概括阳山的神性本质。为了凿刻好这幅字,第一步就是围绕“山是神神是山”六个字在崖壁上寻找符合每一字每一笔的岩面、石缝、裂纹的痕迹走向。因为是在坷坎不平的崖壁上凿字,受崖面的上下坡度、起伏凹凸、裂纹沟槽、岩质硬度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在凿刻这六个字时,第一个“山”字的字形就打破了常规,在起笔三竖时,第一刀就因字因石找地形,开凿时,三竖的地形岩面凸出,施工时就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不对岩面多动刀斧,而是“借力用力”,充分利用岩面石纹走向,对第一个“山”字完全采用阳刻的手法,刻出的字美观大方。同时,为了丰富视觉效果,平衡“山”字的单调,在第一个“山”字的左下角,浅雕了一个象征母系飞天的人物精灵,使字体上下呼应,与观者静静相望,经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之后,第一个“山”字的效果就被很好的烘托了出来,有人说这第一个“山”字象个张开的如来佛掌。而第二个“山”字则根据崖壁的波浪岩面形状,把这个“山”字雕成了一个流动的字形,同时,对波浪形岩面的多余痕迹运用动物精灵的图案进行掩饰淡化,使第二个“山”字和动物精灵图案相互呼应、混圆天成。我们同时应刻注意到,在第一个“山”字刻成后,艺术家在它的左下角,特意铭上了一枚鲜红的“常德太阳山开发建设团队”的篆刻印章,这不是一枚闲章,这是一种团队意识的宣示和表达,是对阳山文化开发建设团队每位参与者的历史记录。应该说, 在这两个“山”字的处理上,艺术家大胆地打破了常规,展开想象,以巧补拙,丰富了刻字的技巧和效果,达到了设想的目标。而在雕刻“神”字时,亦根据崖壁地质条件,第一个“神”字、“礻”偏旁部位因为岩面凹陷,所以采用阴刻,而“申”偏旁部位的岩面既有凹陷又有凸出,则采用了阴阳结合、字符结合的办法刻凿成形,第一个“神”的“申”偏旁上下出头的竖笔为阴刻,而"曰"部则因岩质条件阳刻成了一个圆形的寓意太阳神的飞轮图案,动感十足,贴切自然,恰到好处。因此,第一个“神”字被附予太阳神的形象。而第二个“神”字,也因为崖壁石纹凸出的影响,整个字迹只能采用阳刻的手法,但在刻凿“申”字旁时,中间的“曰”字为一凸出的岩石,凸出的岩石中间又有一带窝状的凹形岩面,为了不破坏石形的原生态美感,依照这一特殊的“曰”字形岩石稍微下刀,雕成了一个月亮图案,寓意为月亮神。所以,前后两个“神”字一阳一阴,一个寓意太阳神,一个寓意月亮神。根据文字的需要和岩石的质地条件,不拘形制不讲字体,阴刻阳刻混搭采用,突破了前人的做法。在雕刻两个“是”字的时候,也是灵活运用,根据地形地貌而为,不逆“石”而动,不钻死胡同,第一个“是”字,上部的“曰”部,因石造形,进行阳刻,下部的“𤴓”部,采用阴刻,刻法上也是采取灵活的方法不拘泥风格上的一致性,如第一个刻成的“是”字,上部阳刻、下部为阴刻,一阳一阴混搭,前所未见。第二个“是”字,“日”偏旁上部根据岩面条件进行阴刻,“𤴓”偏旁下部岩面是一个凸出的形状,就采用草书元素的阳刻。这两个“是”字的刻法也是打破了过去各种形式的摩崖刻字的刀法,由于无即有名称可冠,无成法范列可寻,只好称这种摩崖刻字为“天书”。艺术家立足于人、书、石的天然合一,在这种“天书”上作文章下功夫,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只好打破常规,创新求成。为了阅读方便,在这幅刻字结束的右下角位置,特意铭刻了王鳌先生的正楷“山是神神是山”,为阅者作想,细致入微。专家认为,这幅摩崖大字在摩崖书法史上从未有过。过去人们要么在平坦的崖壁上进行雕刻,要么因为崖壁不平而要人工堑平后进行雕刻。而这幅刻字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是象形文字元素和正规书法元素的混搭;二是阴刻和阳刻的混搭;三是文字符号和精灵图案的混搭。法眼之光,神来之笔,可谓“天书”。再看第二幅摩崖大字“九歌”。这幅“九歌”摩崖刻字,为刘明先生的书法,竖式形格,最高处16米。这幅字选取了三闾大夫屈原《楚辞》中的“九歌”为题材,书法干净利索,大气内敛,功力深厚。人们认为“九歌”就是古代人在“巫风傩舞”时刻献给天然太阳神的颂辞,“九歌”的内容和形式就产生于古代阳山地域。刘明先生的这幅大字,气韵充沛,笔力饱满,不可多得。再看第三幅字“阳山庙观赛神”。这幅字是由曹儒国先生法书后刻上阳山崖壁的,竖幅,最高处18米,内容为唐司马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诗的题名,蒼劲老辣,力透崖背。这幅刻字选取了最早记录阳山庙会盛况的诗词标题为内容,融历史文化、书法艺术、摩崖刻字为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在“山是神神是山”之后,为什么要选取这两幅字凿刻在崖壁之上呢?因为这是中国最早用诗歌的形式记载太阳神的文字。这两幅摩崖刻字的特点:一是字与气合。借摩崖刻字之大气,展阳山历史之雄魂;借书法艺术之灵气,展阳山人文之佳致;借伟大时代之风气,展阳山文化之精神。二是字与人合。艺术家根据崖壁的高低、面积的大小来确定摩崖刻字的大小,不墨守成规,不抱门户之见,为了刻字的视觉效果,在保持字面高度的前题下,在“九歌”和“阳山庙观赛神”这两幅字开雕时,都把字外的崖面通通降低,让周围的崖面保持光滑整洁,使人在视觉上能一眼就聚焦锁定字面,拉近了人与刻字之间的心理距离,共情共洽,气息相通,情感融合。“九歌”和“阳山庙观赛神”这两幅摩崖刻字,強调了笔法笔调,格局气韵上力求搞“满”,大开大合,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把书桌上的“小气侯”变为了天、地、人之间的“大气象”。三是字与山合。为了完美表现阳山摩崖刻字的风采,艺术家在雕刻“九歌”和“阳山庙观赛神”这两幅摩崖大字时,充分利用原生崖壁的质地,依山就石,凹进去凸出来,坎坷起伏,“刀”走龙蛇,使人真切的感受到这些摩崖大字并不是人工帖上去写上去的可有可无的字痕,而是从大山的灵魂中绽放出来的、从大山深处迸发出来的……
       其实,凿刻这样的摩崖大字在创作施工中是很艰难的,在超大空间的崖壁上刻字,不同于在室内创作一幅书法作品。首先,书法家在室内书写完成墨稿后,雕刻老师要把墨稿几十倍的放大于岩石之上,要在视角、空间、大小、观感上找到最佳效果,这是第一步。在没有先进投影设备的条件下只能采取人工放样,这其中因为地形的差异、岩面的凹凸、岩石的软硬度种种,挑战和困难处处存在,结果不可预测,随时都有功亏一篑前功尽弃的风险。放样成功后,雕刻老师要爬上十几米的岩石上以铲、锉、刀、风炮钻机等工具为笔,一寸一寸、一笔一笔的反复雕凿,其艰难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局部的雕凿与整体的把握需要密切配合,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众人在崖上刻凿一人在崖脚下观察指挥的土办法,爬上爬下,左瞄右看,反复调整修改,有时为一个笔式要试验多种刀法刻法,有时又为一个凹凸岩面的找平而绞尽脑汁,刚刚开工,山雨不期而至,好不容易完成一笔,黑夜又将降临,寒来暑往,风霜雨雪,特别是疫情突然来袭,可谓艰苦备尝,这样日复一日超负荷工作,对人的体力和意志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在设计方面,设计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指挥工人把蓝图变成现实,把笔法化作“刀痕斧印”,纸上一分钟崖壁一天功,大刀阔斧之下的精雕细琢挑战是巨大的。雕刻老师要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克服重重困难,在凹凸不平的岩面上刻凿出充满艺术美感的书法作品来,其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不可车载斗量。在文字推敲、选材布局上,团队成员的智慧化为夜空下的星光洒在了艺术过程的每一个角落。莫道宏先生作为这一前无古人艺术工程的总策划总指挥,几年间,多次组织一众专家、学者到现场和工人师傅们讨论、研究、攻关,从制定方案到现场指挥、协调、服务,运筹帷幄,事无巨细,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功不可没。凡此种种,体现了兴建阳山摩崖刻字和“太神传”装置艺术的繁复艰难和盎然艺趣。
       (三)元神归位,如沐莲香。在郁郁葱葱、古木苍藤、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太阳山上,巨石崖壁上敞开着“山是神神是山”六个巨形艺术图腾,亦书亦画,造化灵性,每一笔都是音符,每一划都是诗篇。巨幅刻字“九歌”、“阳山庙观赛神”好象屈原、刘禹锡这些先贤巨匠带着风披着雨在与天地对歌…待一幅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墨宝、印章雕刻完成悬挂展示在峭壁之上后,这些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便会在阳山的朝晖夕阴中如诗如画如风如歌,一年四季在那里默默无闻的守望着我们……
        经曰:应当言顺如法修行。书法之道大巧若拙,书法之美大象无形,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中国文化讲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观阳山摩崖刻字,元神归位,如沐莲香,故有此一悟: 心如法,书亦如法。善哉!

                                                                 2024年8月18日于岳麓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8: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干部加精鼓励秋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0:07 , Processed in 0.0324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