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4-9-4 08:56 编辑
爷爷何益民的戎马岁月
何正良 。 .
。 夏日炎炎,居家避暑,书卷伴凉,深思家国命运。 中元之夜,月华皎洁,思绪飘渺,穿越时空,怀念祖辈,感激满怀。 值此爷爷冥诞百年之际,家族归乡祭祖,共缅往昔。 爷爷一生,历经坎坷,平凡中铸就伟大。 从少年从军,保家卫国,到战场英勇,阻击日军,再到黄埔深造,戎马倥偬。 虽因病离军,转耕商道,其坚韧不拔、爱国之情永存心间。 今日回顾,不仅是纪念,更是传承。 愿爷爷精神永驻,激励后人前行,不负家国,不负韶华。 ——引言
第一章 古镇少年,投笔从戎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湖南汉寿百禄桥古镇有一段关于梦想与传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敬爱的爷爷,一个年仅十四岁,心怀家国,眼神中闪烁着不屈光芒的少年。 爷爷的家,虽不富裕,却充满了爱与希望。爷爷父母以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只为给儿子铺设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终于,在那个秋风送爽的季节,爷爷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益阳市会龙中学的征途。半船稻谷,沉甸甸的,不仅是学费,更是家人沉甸甸的期望。 益阳市会龙中学,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学府,对爷爷而言,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在这里,他不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那个时代最炽热的灵魂——抗日救国的火种。而这一切的点燃者,竟是那位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以及她背后那位传奇人物——洞庭游击队郭队长,也是这位女老师的丈夫。 女老师,以她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在三尺讲台上讲述着古今中外的智慧,更在课后,用她那双充满热情的眼睛,向学生们传递着来自延安的最前沿思想。她的话语中,既有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也有对抗日胜利的坚定信念。每当夜幕降临,学生们围坐一圈,她便化身为引路人,讲述着那些关于救国真理的故事,其中,最令爷爷心潮澎湃的,莫过于洞庭游击队的事迹。 在爷爷的眼中,老师丈夫不仅仅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游击队队长,更是一个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大哥哥。他偶尔利用闲暇时光,来到学校,与学生们分享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每当讲到游击队如何在敌后灵活作战,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仰时,爷爷总能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在胸中激荡。 “洞庭游击队,是正规军,是共产党李先念领导的队伍,他们是真正的抗日英雄!”郭队长的话语,如同火种点燃了爷爷心中的抗日热情。他开始意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同胞。于是,一个念头在爷爷心中悄然生根——他要投笔从戎,用自己的力量,为保家卫国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从此,爷爷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他不仅在学业上刻苦钻研,更积极参与各种抗日宣传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向周围的人传播着抗日救国的思想。爷爷想总有一天,我也要成为像游击队郭队长那样的人,为国家的自由与尊严而战。” 爷爷,从那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了一名有担当、有理想的青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年在益阳市会龙中学许下的誓言。手握钢枪,驰骋沙场。
第二章 黄埔求学,抗日卫国 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爷爷由一名中学生,成长为一名心怀壮志的青年。为抗日救国,国家号召“十成青年十万兵”,1942年的春天,还未满十八岁的他,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对国家的满腔热血,与舅哥、姐姐一同踏上了前往沅江的征途,去寻找抗日救国的道路。 他们历经艰辛,最终在沅江边搭上了前往湖北的船只。客船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在湖北三斗坪靠岸,随后,他们踏上了前往河南长葛县石鼓镇的征途,那里,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从军报国。 初入军营,爷爷被分配至后勤部门,负责抄写文书、管理药房等工作。尽管这份差事在外人看来或许稳定而安逸,但对怀揣着报国理想的他而言,却如同困兽之斗,难以施展拳脚。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借着微弱的烛光,给远方的家人写信,字里行间满是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渴望。幸运的是,家族中的一位长辈,王飞先的弟弟王志成,在安徽阜阳军营担任中队长,为他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报考军校。 1943年的夏天,爷爷与几位舅哥一同踏上了前往安徽阜阳的旅程,目标直指中央军校驻鲁干部训练班(后转至黄埔军校分校)的招生考试。经过激烈的竞争,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被录取。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在等待录取通知的途中,爷爷遭遇了包裹钱物丢失的困境,钱财尽失,乱世之中,生存变得尤为艰难。但这一切并未击垮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求学的决心。 入伍后的日子并不轻松,爷爷不仅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还要克服语言障碍,学习英文,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来自安乡的老乡李成四。一次夜间的“紧急集合”闹剧,让他们不慎受伤,但这也加深了彼此间的情谊。在军医的精心治疗下,爷爷逐渐康复,并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与训练中。 1944年初,战争的阴云笼罩在阜阳上空,日军逼近,爷爷所在的部队不得不撤离。他们辗转至湖北老河口,途中历经艰险,甚至险些与日军交火。在那片群山环绕之地,爷爷他们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一度陷入迷茫与恐慌之中。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团队的协作,他们最终找到了归途,并与湖北钧县的第八分校合并,迎来了新的考验——再次考试以继续学业。 这一次,爷爷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湖北分校步科,正式踏上了成为一名合格军官的道路。在老河口守卫青山港三官殿的日子里,他作为通讯员,无数次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传递着生死攸关的口令。一次,爷爷险些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子弹划破衣物的瞬间,他感受到了死亡的逼近,但这份恐惧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保家卫国的信念。 随着战局的变化,爷爷所在的第八分校与西安第七分校合并为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督训处,他也随之前往西安继续深造。在那里,他经历了更为系统而严格的训练,最终于1947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至广州整编的69师274团,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
第三章 苦难岁月,艰辛求生 1948年的盛夏,爷爷因病痛归乡,毅然投身于乡村的建设之中,担任起村秘书一职,肩负起查田定产的重任,并深入参与土地改革的复查工作,随后更在生产队担任会计,以学识与热忱助力乡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然而,解放初期的日子尤为艰难,家境贫寒,衣食无着,债务缠身,连公粮的缴纳都成了奢望。 面对生活的重压,爷爷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与创造力。春节前夕,他亲手制作了弹花机与松花机,以此为生,穿梭于乡间,以弹棉花、制棉被的技艺换取微薄的加工费,一点一滴地偿还债务,也为家中带来了久违的过年钱。这段时光里,祖父曾在沅江三眼塘的邬舅舅家附近赁屋而居,依靠着亲戚的庇护与乡邻的温情,虽劳碌至大年三十的黄昏,却也在归途中收获了意外的温暖——一碗由故人煮就的甜酒粑粑,不仅驱散了疲惫与饥饿,更深深烙印在了爷爷的记忆里,成为那段艰难岁月中一抹温馨的色彩。 1954年,洞庭湖的洪水无情地吞噬了老宅,却也促使家族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岁月里,从大跃进的狂热到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兴起,国民经济遭遇波折,人民生活陷入困境,自然灾害接踵而至,饥饿与贫困如影随形。在此期间,祖父不仅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参与围湖造田等浩大工程,还要在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中艰难求生,隐藏过往,躲避无端的批斗。他凭借着读书时积累的知识,努力在夹缝中寻得生存之道,同时不忘伸出援手,帮助邻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积德行善”的高尚品德。 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爷爷的善行如同灯塔,照亮了周围人的心田,也为他自己在后来的政治风暴中赢得了宝贵的支持与庇护。从土改的深刻变革到公私合营的财产重组,从三反五反的思想洗礼到文化大革命的疾风骤雨,爷爷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韧与善良,白天辛勤劳动,夜晚则默默承受着各种形式的批斗与审查。正是这份坚持与善良,让他最终平安度过了那段漫长的历史阴霾。 时至今日,当谈及爷爷的一生,村民邻里无不称赞其为人厚道、乐于助人。这份赞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那段艰难岁月中人性光辉的颂扬。而祖父所传承的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精神,也成为了家族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第四章 务农经商,垂范育人 自1978年三中全会春风拂面,农村迎来了包产到户的历史性变革,粮食问题迎刃而解,家庭温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爷爷,这位早年便深谙农村副业之道的智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在生产队解体的浪潮中,他果断出手,购入了队上的风蓬船,转而投身运输业,后又将其升级为机动船,既跑运输又兼顾客运,同时兼顾家中的养殖业与茶叶、淮山的种植加工,多管齐下,家境日渐殷实,生活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愈发绚烂多彩。 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爷爷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更是我们心灵的导师。他利用闲暇时光,亲自教授我们读书写字、英语会话,还传授武术与民间技艺,更不忘将农村生活的智慧与勤劳的品质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每逢佳节,家中宾客盈门,爷爷总是以家中最好的酒菜热情款待,更不忘带领我们外出拜年,让亲情的纽带在走亲访友中愈发牢固。 爷爷对亲情的珍视,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持久。他鼓励堂兄弟姐妹、表亲之间常来常往,相互扶持,这份深厚的亲情在我们日后的求学、就业之路上,无数次化作了前行的动力与支撑。爷爷的付出,从不求回报,但正是这份无私的爱,让他在需要帮助时,总能收获来自四面八方的援手,验证了“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古老智慧。 爷爷口才了得,总能在餐桌上、闲暇之余、田间地头或是走亲访友的路上,讲述着那些似乎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与人生哲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庭和睦的珍视、对健康的重视、对性别平等的倡导、对贫富一视同仁的态度、对诚信与谦逊的坚持,以及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品格的颂扬。他常提及的蜘蛛结网、齐桓公说美、愚公移山等典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激励我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心,如何在亲情与友情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他的教诲,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怀揣着爱与希望,勇往直前。
第五章 精神永存,怀念永远 在岁月的长河中,爷爷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前半段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历经国家动荡、外敌侵扰与频繁的政治风暴,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然而,正是这些磨砺,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步入后半生,面对未知与挑战,爷爷非但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击垮,反而以一种超乎常人的稳健与乐观,引领着家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力量与智慧? 爷爷深信,人生在世,应秉持“存点好心,行些好事,做个好人”的宗旨。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箴言,而是他一生行动的指南。在他看来,心存善念,自能远离灾祸;多行善事,方能无愧于心;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让人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然而,爷爷所倡导的好人之道,并非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更非软弱可欺的“好好先生”。他深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唯有兼具坚强意志与智慧,方能立足。他常提及愚公移山的故事,鼓励我们要有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勇气;同时,他也告诫我们要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更要有东吴招亲中弄假成真的机智,善于在困境中寻找转机。 在爷爷的世界里,品性的修养同样重要。他推崇齐桓公之鉴,警醒我们勿让虚荣心蒙蔽双眼;他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格魅力所在。同时,他也深刻洞察人性,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这份警惕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认识与自我保护。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爷爷对于金钱与诱惑的态度。他宁愿不涉足财会工作,以避免金钱可能带来的诱惑与陷阱,这份超然物外的境界,让人肃然起敬。在他看来,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心灵的富足与精神的独立。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爷爷整理出了《治家格言》,这不仅是他对家族后世的殷切期望,更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将爷爷的精神精髓概括为八个字:“厚德、敦行,知行合一”。这八个字,既是对爷爷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应当铭记于心、努力践行的生活准则。 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善良而坚定的心,如何在困难与挑战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他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路,让我们在追求梦想与幸福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孙辈:何正良、何永良、何应良、何宏伟,2024年8月18日,于胭脂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