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299|回复: 47

清明节,中华民族既悲伤又喜庆的重大节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3 22: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957875463,652996022&fm=23&gp=0.jpg

    尽管清明节还有10来天,但正扬网关于清明节的话题却打开了,傅启芳先生有感清明节源于寒食节的传说,发表《七绝·题清明节》曰:“只缘重耳欠清明,忘却当年割肉情。寒食何能安介子,绵山去祭老先生。”曹先辉先生也在正扬网、常德晚报同时发表了《清明节习俗》。
    我不能怠慢,也跟着大家细说清明节这个既悲伤、又欢乐、也社交的节日。
   
节气遇节日

    清明节,这个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传统节日,是由农事节气演变而发展形成的。清明是我国节日体系中,唯一把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日子。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清明其实既是悲伤的日子,又是欢乐的日子,还是社交的日子。
    清明是节气。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个农事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是节日。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完全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它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祭祖,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特别是扫墓祭祀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重要形式。

常德人的清明节

    案头的《常德民俗志》载: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与七月半,冬至为三大鬼节之一。此日,合族祭祖先于祠,此前三天与后四天,各家各户提竹蓝,内盛酒,肉、香烛至祖墓拜扫,用竹枝缀幡插于墓上,并在其周遍插纸钱.称为‘挂山’。此期内,培坟、立碑、不另择甘,家族有公款者则备酒宴,称为“吃清明会”。但已嫁女不得参加。因属别姓人。有人于荒坟中收拾白骨,置于白骨塔中。培坍塌坟墓,并奠酒,烧纸钱,称为“上野坟”。
    老家澧县历来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整坟挂青(亲)。民国期间,澧州各地则有吃清明会的习俗。大清明会五年一次,由各宗族在本族祠堂举行,祭祀本族祖先。参加者要于清明节各自祠堂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打清明伞,抬三牲祭品,到宗族祖坟前祭祀,然后返回祠堂聚众而饮,这就是吃清明会。小清明会则每年一次,一般聚集在本族长房处,拜祭本族祖先,参加者为“身为子,子而孙,高尊祖,至玄孙”即不出五服的亲戚,但女儿外甥不得参加。大清明的费用由本族祠堂的课田、课费等收入中指出,小清明的费用在长房的家产中支出。解放以后,清明会之俗曾经消失,上坟扫墓插青之俗犹存。而学校、企事业单位则为烈士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但近年来不少姓氏复修祠堂,续修家谱,在清明节集会公祭先祖。

20140403161458160_s.jpg

20140403161547522_s.jpg



   前三后四”的常德特色。一般称清明节这天为正清明,这天沅澧流域各姓氏各家族合族祭祖先于祠堂。此前三天与后四天都可挂山、挂青:各家各户置酒肉、水果、香烛于祖墓祭扫,用枝竿缀幡插于墓顶,烧纸钱,放鞭炮。女儿一般不给娘家亲人挂山,即使挂山,也在清明后四天,但现在已无此讲究。前后八天时间内,培坟、立碑,不另择日。现在,许多人对“前三后四”有误解,认为正清明那天不能挂亲只能在前三天或后四天,这显然是错误的。只所以过去有“前三后四”的习俗,完全因为那时的清明节那天,合族要去本族祠堂祭祖或参加清明会,不是不能上坟挂青(亲)。

Dsc00178.jpg

Dsc06866.jpg

Dsc06870.jpg

Dsc07032.jpg

Dsc07565.jpg

Dsc07569.jpg

    清明新俗显现六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二十多年时间里,清明节习俗向着“文明、低碳、节俭”的祭祀方式转变,人们在文明、安全、祥和的气氛里低碳祭扫,缅怀先人,清明习俗带动了整个清明文化活动,常德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六大变化:一是2011年国家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并和双休日调整为三天,不仅从法律和时间上为传承发扬清明文化提供了保证,而且增强了清明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文化品位。二是祭祀形式多样化,在传统墓祭的同时,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文明的祭祀方式陆续涌现,传统的祠祭也在个别姓氏恢复。三是祭品不断更新换代而日益丰富,凸现现代化、时尚化,凡人间的时尚用品如手机、电脑、轿车、珠宝、美钞和高级别墅一应俱全。墓顶不仅飘拂着五彩缤纷的纸剪花幡,而且插着竹纸编扎的花圈花篮和寿签。四是是复旧碑、竖新碑蔚然成风,固体围墓随处可见;绝大多数姓氏续修族谱,复建祠堂也悄然兴起,而且颁谱仪式相当隆重。五是公墓文明低碳祭祀,鲜花、花圈逐步在代替鞭炮、香蜡、纸钱等等。六是因独生政策和妇女地位提高等原因,扫墓祭祀者自然逐步扩大到女儿、外甥等。

u=2228774898,1484562251&fm=23&gp=0.jpg

u=2904362124,4125260379&fm=23&gp=0.jpg

u=3691600883,2396248170&fm=23&gp=0.jpg

u=3911764240,826230332&fm=23&gp=0.jpg

u=3922083352,122253459&fm=23&gp=0.jpg

u=4037510128,2347917017&fm=23&gp=0.jpg



寒食 上巳 清明

    这种敦促春耕的农事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专家们认为,这与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融合。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就是对寒食节的生动描写。古代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在禁火寒食时,后来又逐渐形成祭扫坟墓的习俗。上古时候安葬,只挖墓坑,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筑起了坟丘,自然就在墓地祭祀。墓祭之风在战国时期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更盛。
    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慎终追远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宋元时期,附属地位的清明节,逐步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上巳节与清明节的完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这是晋代诗人陆机对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和上巳风俗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寒食节源于一则凄美故事

    《东周列国志》第37回《介子推守志焚绵上,太叔带沽宠入宫中》在叙述晋国介子推割股救君,国君行赏独遗子推,子推不居功,携母上绵山避赏,织履奉母,被想逼他出山受赏的国君一把火烧死的故事之后……说“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思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一月,后渐减至三日。至今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各处,每岁冬至后一百五日,预作干糒,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亦曰‘禁烟’。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遇节,家家插柳于门,以招子推之魂,或设野祭,焚纸钱,皆为子推也。 ...... ”
    民间是这样传说的:
    春秋时期,晋献公之子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受尽屈辱。臣子大多各奔东西,只剩下介子推等几个人追随着他。有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后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大加封赏时,不知什么原因,竟惟独忘了介子推。近臣鸣不平,晋文公愧疚,立马差人去请介子推接受封赏。可介子推几请不来。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随即搜山无果。于是,三面点火烧山。三天三夜后大火熄灭,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原来,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烧死。晋文公哭拜一阵,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中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树下,改绵山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他敬重地走到树下,珍爱地掐了几条柳枝,编成枝圈戴在头上。事后,晋文公把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晋国官民每逢介子推忌日,禁止烟火纪念介子推。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这个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并将永远流传下去的历史故事,只是一个美妙而动人的传说,史实却并不如此。专家们认为寒食禁火之俗,早在春秋西周已是旧制,禁火是因天上的星辰之火,而不是指地上的烧山之火,与后来传说的介之推故事毫无关系。寒食在夏历三月,清明节前,时间正是“仲春”之末、“季春”将始,正史中的介之推并不死于这个季节,而且逃隐山中,并没有被烧死。介之推被烧死的说法,只散见于杂传。另外,传说中介之推所隐之山,即介山,也同样是一个传统的误会。
    寒食习俗相沿持续两千多年了,已成一种悠久的传统,文人墨客们还因此写了不少诗文,也就不必纠正此错而煞风景,还是傅启芳先生和张松山的七绝诗说的好:

七 绝 题清明节
傅启芳

只缘重耳欠清明,忘却当年割肉情。
寒食何能安介子,绵山去祭老先生。

(传说清明节是源于晋文公重耳纪念忠臣介子推的寒食节)


七绝  寒  食
张松山

子推不计赏中失,割股甘心事履织。
可叹一场绵上火,山西从此祭寒食!

  【说明】寒食节将到,寒食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讲清明之渊源,不能不讲寒食。讲寒食,又不能不讲介子推。介子推的故事和寒食节的来历,在《东周列国志》里。上面的旧诗,写于1997年8月5日。当时,我还在广东惠州42军政治部服役。诗为首句入韵之平平式七绝,押新韵。   


u=125025882,2504785910&fm=23&gp=0.jpg

u=1517820301,3822527868&fm=23&gp=0.jpg

u=4131938754,745756043&fm=23&gp=0.jpg
u=163467399,3333064753&fm=23&gp=0.jpg

u=2064090690,3585531281&fm=23&gp=0.jpg


u=1594018719,1188145698&fm=23&gp=0.jpg

    新华博客此文原址:http://cdlwx0489.home.news.cn/blog/a/0101007D4BD10D0E14BE31FF.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4 10: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雄文配拙诗,毛秘吃了亏,我捡了个便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启芳 发表于 2015-3-24 10:13
雄文配拙诗,毛秘吃了亏,我捡了个便宜。

您的诗首尾呼应恰到好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3: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录张松山先生《七绝  寒食》
     子推不计赏中失,
      割股甘心事履织。
      可叹一场绵上火,
      山西从此祭寒食!
    (1979年8月5日于惠州)
    【说明】寒食节将到,寒食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讲清明之渊源,不能不讲寒食。讲寒食,又不能不讲介子推。介子推的故事和寒食节的来历,在《东周列国志》里。上面的旧诗,写于1997年8月5日。当时,我还在广东惠州42军政治部服役。诗为首句入韵之平平式七绝,押新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2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著)第37回《介子推守志焚绵上,太叔带沽宠入宫中》讲到:
        (在叙述晋国介子推割股救君,国君行赏独遗子推,子推不居功,携母上绵山避赏,织履奉母,被想逼他出山受赏的国君一把火烧死的故事之后,书中接着写到:)......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思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一月,后渐减至三日。至今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各处,每岁冬至后一百五日,预作干糒,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亦曰“禁烟”。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遇节,家家插柳于门,以招子推之魂,或设野祭,焚纸钱,皆为子推也。 ...... (P248页)

                                     (2015年3月24日清河布衣张松山摘编于常德市布衣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21: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鹰诗:
七律.扫墓


枝繁叶茂华如盖,七彩祥云紫气来。
雅静幽空山色娆,青樟松翠护陵台。
坟前儿女躬身拜,脆弱相思几泪哀。
祭奠先人醒后辈,父严慈母爱中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0: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将至,安乡人民走进陵园祭奠英烈。



    尚一网讯记者 王浪 曾大铭 通讯员 周先兵)敬献花圈、低头默哀、宣读祭文……3月22日上午,三百余名干部职工及民间义工共聚安乡县革命烈士陵园,参加安乡县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的“让爱与感恩延续·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祭奠活动。

    据了解,安乡县总工会、安乡县手牵手义工协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县广大职工、义工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从3月10日开始,认真筹划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到安乡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和利用中国文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搭建的“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手牵手义工协会通过义工QQ群、义工公共微信等方式向600多名义工发出倡议,安乡县总工会向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工会会员发出了倡议,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民间义工的积极响应。同时,该县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宣传、广大义工以QQ、微信方式向亲友转发义工活动倡议书达六万人次,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氛围。



000b2f83d323167c52523d.jpg


000b2f83d323167c524c38.jpg


000b2f83d323167c524f3a.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5 14: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上了新华博客首页,恭喜毛会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5 17: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金 发表于 2015-3-24 13:42
续录张松山先生《七绝  寒食》
     子推不计赏中失,
      割股甘心事履织。

说渊源,自然不能不讲介子推。谈习俗,寒食和清明,已经变成祭祀先人,祭祀先烈,的传统节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5 17: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河布衣 于 2015-3-25 18:08 编辑


       值此清明将到之际,借贵方一块宝地,再晒一晒我当年用诗歌形式写的关于《东周列国志》的一篇读书笔记,沾一沾毛会长的光:
  七绝  寒     食
   张松山旧作

              子推不计赏中失,
      割股甘心事履织。
      可叹一场绵上火,
      山西从此祭寒食!
     (1979年8月5日于惠州)

          【说明】寒食节将到,寒食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讲清明之渊源,不能不讲寒食。讲寒食,又不能不讲介子推。介子推的故事和寒食节的来历,在《东周列国志》里(第37回)。上面的旧诗,写于1997年8月5日。当时,我在广东惠州42军政治部服役。诗为首句入韵之平平式七绝,取现代汉语普通话标准语音,押新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3:17 , Processed in 0.0427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