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4|回复: 4

心之画与艺之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 12: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之画与艺之鉴



杨晓宇


01艺文双壁,闪耀鹰城


image.png


image.png


今年,在平顶山市的文艺圈子中,接连出现两件盛事:

一个是艺术圈子中的刘德功先生,集前半生之心血,创作的百米铁荷长卷收笔并展出。铁荷画派在全国画坛上异军突起,应运而生,他也成为铁荷画派的开源者与掌门人。德功先生1991年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百名德艺双馨文艺家,出版美术理论研究专著四卷共120万字,出版个人美术作品集及登上主流杂志上百册,在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作品《荷魂》被长期悬挂于中央办公厅,还在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举办作品展,对中华书画艺术进行弘扬。

我与德功先生原不相识,只知道是平煤的知名画家。还是在他的百米铁荷长卷公诸于世之后,才有幸欣赏奇卷,并受邀撰写《铁荷赋》,而后成为好朋友的。

关于画坛长卷,我认为,这是历代中国画家绘画艺术的集成之作,他代表着画家思想的成熟,用笔的老到,意境的独特,技法的自如,画风的别开生面,构思的不断创新。正象作家要撰写煌煌巨著,音乐家要创作协奏长曲一样。历史上的著名画家,很多人都有长卷传世,也正因为这些长卷,才使他们开宗立派,成为一代画坛宗师。如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五代韩熙载的《夜宴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等,都以自己的宏伟长卷,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值得可喜可贺的是,德功先生百米铁荷长卷,一改近百年的画风,独创铁荷技法,发展了中国画的工笔技艺,把工笔与写意结合起来,运用独特材料和独有手法,开创了一个新的画境和流派。他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为对象,展现了荷花四季的不同风姿和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铮铮秉性,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特性,被视为画坛新四家之一的“铁荷画派”,这是十分了不起的。随着铁荷画派的逐步发展,启源畅流,开枝散叶,必然会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展露雄姿。

另一个盛事在文学的圈子里。这就是安建功艺术评论性报告文学专著《铁荷之光》的出版。也是前一个盛事的继续,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说它是艺术评论性报告文学,是指他具有艺术评论专著的性质,又是一部描写艺术家艰苦创作过程的报告文学。这本书里的文章,以前在微信平台上,也陆陆续续地阅读过,连缀成书并且付梓出版之后,其价值就不是原来的篇篇什什了,而是成为系统研究德功先生与铁荷画派艺术理论的一个整体,因而,他也会随着时光的翻检,在艺术评论史上独领风骚。

通观这部论著,笔者认为,有几个特点,既彰显了作者的独特视觉,也彰显出该书的独特价值。以下仅从其艺术评论的角度,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02《铁荷之光》的三个特点


铁荷之光



image.png


image.png




一是知人论艺和识画论人


知人论艺,是写好艺术评论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建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这几年,他与德功先生经常黏在一起,几乎达到了融为一体的地步,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亦兄弟。这种关系,自然就能走进受访者的心灵,无话不谈,心心相通。因而才能如此真切地研究对方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甚至是爱恨情仇。谈到对方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即便到了深夜,刘德功还给他发短信:“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鼓励他把评论坚持写下去,写出自己的特色来。并把自己的感谢与其分享:

“你看,我所有的冬荷画卷全部是温暖明亮的红色背景。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我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与磨难,不想再遇到冬天,内心也不想再有任何寒冷,我渴望温暖,需要更多有暖意的东西。苦也好,挫折也好,我不想把自己承受过的负面东西再传递给观赏者;第二,艺术的价值是要催人奋进,让人向上向善的,是要抚慰心灵,传递正能量的。所以,我心里向往美好,就传递美好;向往阳光,就传递阳光。”

这是画家心灵的坦露,试想,如果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能有如此亲密无间的夜谈吗?

识画论人,是指建功在撰写这部评论性报告文学时,首先是费力很大功夫,去读画、赏画研究画,才能对铁荷画派的画风画风与画的内涵了然于心,挖掘出艺术的本真、核心与精髓。刘德功的132米铁荷长卷,共分为四个章节,即夏荷、秋荷、冬荷、风荷。夏荷章节主要凸显荷叶的葳蕤勃发、生机盎然,荷花的活色生香,朴素自然;秋荷章节主要凸显生命的厚重与力量,以及荷经历春花秋实后的超然洒脱,在人生高光时刻的淡定与从容;冬荷则是百米长卷的精神内核,该章节主要咏颂荷信念如铁、生生不息的高贵品质,以及壮志如铁、向死而生的精神力量;风荷章节则主要歌颂荷“冻死迎风战、饿死不低头”的风骨与大义凛然、卓尔不群的气节。建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弄懂了铁荷长卷不单是为了画荷,更重要的是,画家笔下画的是荷花,心中画的是自己。

“随着高2.5米,长132米的铁荷工笔画卷,缓缓舒展,我在恣肆汪洋的万顷荷塘一朵涟漪里陷入遐想。透过岁月斑驳的罅隙,我似乎还能看到只灯孤影中,那个15载披星戴月,不舍昼夜的画者,怀揣立德立功的执念,彩绘心中丹青帝国的画面。”这又是评论者对研究对象的中肯评价,两相对照,情谊立现,是建功对德功先生锲而不舍的艺术精神的感叹。有此心灵的照应,铁荷长卷与《铁荷之光》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立现读者面前。

写好一篇评论不易,写出一部评论专著更难。他要对被评论的作品弄懂吃透。不但对作品的表层,还要对作品的内涵,甚至是内涵之中的精髓去进行揭示。不但对作品洞察无隐,而且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作者的丰富生活阅历等一一熟知,才能写起来得心应手,真正进入研究鉴赏的佳境。建功达到了这一佳境,画家也坦诚告诉过他:

“当矿工的那些年,从千米井下升井后看到光,有种幸福感,那是生存之光,感觉又一天熬过去了;走上艺术道路后,我就有了寄托于艺术的希望之光;这些年来,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岁月的沉淀,一幕幕人间大爱和温暖心灵的东西,一直支撑着我跋山涉水,跨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回过头来才明白,是无数个生命中的贵人,在命运的暗夜里、在漆黑的千米井下接力相助,才让我走到了今天,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希望之光,进而点燃了我的心灵之光,是他们让我的内心彻夜通明。如今,我也要用它去照亮别人前行的路。

是的,刘德功从生存之光,到渴望自己的艺术希望之光,直到在不断人生跋涉之后,点燃起自己的心灵之光,并以自己的艺术之笔,要让这心灵之光照亮别人的心灵,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然而,他做到了。而评论者把这种心灵之光进行了放大与张扬,让他能象朝霞与骄阳般明亮,去让更多人领略艺术家的心灵之光。这是评论家的责任,建功也做到了。

二是把文化元素融汇评论之中


建功的评论,也深受画家把文化元素融入画作的影响,对文学史中的多元载体兼收并蓄。铁荷长卷是画家在长达15年中,用生命融入生命,直到气韵生动的莲花披上了大宋诗情画意的霓裳;用生命打动生命,让无边荷塘散发出万道霞光;用生命唤醒生命,促使那单一色彩焕发出金碧辉煌;用生命点亮生命,采撷大如华盖的荷叶妆扮成大唐万国来贺的气象。能达到这个境界,主要是民族元素与文化元素的运用。建功对这些,可以说是心领神会。并巧妙地移植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让读者的美学感念浑然一体,甚至觉察不出哪些是画理,哪些是赏评。

其一是受中国文坛诗话词话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到《艺概》《诗品》《人间词话》等的影子。他的评述如同自己与画家秉烛交谈,一句话一个小段一个章节地去深入表达,这与我们常见的评论文章截而不同。他的好处是让人读来亲切自然,让画家和自身评论的语言与思想融会贯通,晓畅明白。他说道:艺术只有跟祖国的大好河山熔为一体、同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才会世代传承;只有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嵌入民族元素,融入文化基因,艺术才能迸发出永恒的光芒。这就可以很好地诠释作者在书中为什么与画家不断交谈。我们以刘德功关于一段太行写生的感想为例:“立于太行山新乡境内的挂壁栈道之上,它那壁立千仞、撼人心魄的精神气场与博大胸襟,顿时让我大脑一片空白,一时间不知从何处下笔作画。脑海里只剩下谪仙人的《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无疑触发了我用荷作为喻体,描绘巍巍太行的灵感。”画家有如此的博大情怀,又怎能无有笔下的宏伟长卷呢?而建功立于这样宏伟画卷上的评说,当然也就彰显出万水千山之灵韵了。

其二,作为艺术的鉴赏者和评论者,这部书中的构架,与德国古典主义思想家歌德的《文艺访谈录》的形式也颇多相似,融入了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仅就对光线在画中的运用,《访谈录》中曾经有过一段很有名的辩白,而在这部书中,作者的“画面之上那些一望无垠、席天幕地、无限延展的东西,才是最核心的主题,它茫无涯际、光芒万丈,总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暖与金光普照的惬意,给人以光明、希望与力量,抑或是一种震撼心灵的感动”。与画家所说的:“这种光的画法,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也不同于中国绘画通常采用的散点透视,我在吸取中国散点透视法精髓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用光的讨巧之处。我用的这个光没有焦点,光源就来自我的内心深处,尽管它没有光源,却恣肆汪洋;尽管没有焦点,却无处不在,画面哪里需要,我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它照到哪个方向。由于画面里满天都是光,且是阳光普照的那种大光,所以它属于天光,这就是我独创的心灵之光、温暖之光。”可以说是写法颇近,但无论是画家或是评论者对画作中光的理解和运用,都大大超过了《访谈录》里论述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锲而不舍深挖细刻


对一副名画的理解和品评,历来都是千人千面,各有千秋。正如西方人所说,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中国人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及诗无达诂、艺无至鉴,其意都是一样的。作为专业的评论者,若要把对艺术品的品鉴达到其思想蕴含的最近值,就必须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进行全面了解,甚至深挖细刻。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诗词所说的“有境界自成高格”。而能把艺术品中的“高格”透视出来,让自己的文章与艺术品中的格调相映生辉,就需要评论者的眼光与笔锋了。建功有篇文章叫《深入淤泥三丈三》,说是刘庆邦曾对他说过:“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我建议你不仅要把身心沉到水底,还要将它们扎到淤泥下面三丈三的位置。”对于《铁荷之光》,建功说他是怀着膜拜与震惊的心态去写这本书的,自我感觉这就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一种至高无上的责任,是在书写一部伟大的历史。为此,本来三个月就能完成的书稿,他整整写了八个半月,其间总共回家五次,都是因为洗澡才回家的。由于吃住都在办公室,办公室的沙发硬是让他给睡得没皮儿没毛儿。也就是有了这样的认真精神,建功才能拿出现在的富有境界的高格作品。

他说:我给自己定的标准很高:要像《大明宫词》那样,用诗的语言去咏诵自己的主人翁,要用一幅幅惟美的画面去呈现这个画派的风采。于是,我用尽平生所学,一次次废寝忘食,一次次通宵达旦。画派传记《铁荷之光》计划写6篇25000字,最后被我主动拉长到13篇65000字;人物传记《荷魂》计划写5篇20000字,最后被我主动拉长到12篇45000字。大家都知道,报告文学要比写小说写散文多一道程序——深入细致的采访。期间,我往返于德功老师家,以及通过电话采访的形式录下采访录音419个小时,换算成天数就是17.46天,这还不包括睡觉与来往的时间。

光看看这些数字,你就能领会到,在那“三仗三的淤泥”里,建功是怎么沙里淘金的。而艺术家的精神和鼓励,无疑是他完成这部著述的巨大力量。德功曾对他说“我画百米铁荷长卷这种大画,要的就是气势、阵势和气象,你眼前看到的荷花与莲叶只是表象,它们只是我想要表达万顷荷塘无数生灵中的代表,却并非是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只是想通过眼前的荷塘一隅,告诉人们那些看不到的东西,给人无限遐想的东西是何等的恢宏壮观,葳蕤勃发,是何等的气象万千、令人敬畏”!这是画家的经验之谈,更是给了评论者开启铁荷长卷产生秘境的金钥匙。无疑也会对评论者具有通透惕亮的启迪作用。因此,他让建功撰写《铁荷》之笔一发而不可收:“期间,满脑子都是德功老师与他的画派,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有了灵感,我便会爬起来写上一段。”德功为了画荷,满脑子都是荷;建功为了评画,满脑子都是画。这样的情景,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达芬奇画蛋,巴尔扎克写葛朗台的故事中,看到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和一个成功的作家,其成功的道路是那样的相像,是不是都布满了艰难困苦,乃至艰难困苦之后的欣喜呢?

03《铁荷之光》的三大价值
image.png



image.png


关于《铁荷之光》的价值,笔者认为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填补了近年平顶山市甚或河南乃至全国艺术评论性报告文学专著的空白

正像德功先生的百米铁荷长卷的出现,填补了多少年来中国画巨幅长卷的空白一样,建功的评论,也填补了针对一个画派所撰写的系统著述。在此之前,我们见到的,都是单篇散论。《铁荷之光》的问世,不但对铁荷画派,也对整个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深化了思想理论基础。可以说,这是德功与建功两位文艺家对国画理论的完美合璧,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国画创作,甚或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弥补了艺术评论滞后的不足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评论方面,大多数的评论都是滞后的,往往是后人评论前人,今人评论古人。当然,这是从文艺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对于铁荷画派产生后的评论文章,也有很多,更有不少评论大家,但都免不了首尾各见,不成系统。而建功的《铁荷之光》,却是系统评述,系统反映。作品与铁荷画派的产生与发展几乎同步,而且评者与被评者互为主体,相辅相成。这不但在撰写方面,就是在书的出版过程中,德功先生也参与其中,对“每张图片都要亲自挑选,亲自裁剪制作,标注顺序与图片说明,就连封面题词都换了十多次设计”。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读者负责。也可以说,该书是画家和评论家共同完成的。这无疑会在今后的文艺圈子中成为美谈。

三是该书在著述风格上的别开生面


该书既是对铁荷画派与作品的评论,又是对画家刘德功先生的创作记录。封面上有这样的几句话这是一个画派的教科书、操作书、说明书;又是一代宗师的奋斗史、抗争史、创业史。走进那波澜壮阔的画卷,能给长夜痛哭的人一丝慰藉,给底层攀爬的人一束光亮……。表面看,他属于报告文学的范畴;而就每个单篇来看,又是颇具鉴赏心得的散文与随笔。建功是把艺术评论、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和随笔几种文体融而合之,这成为该书的又一特色。他弱化了报告文学的细腻,复现了文艺评论的本真,也具备了散文的生动和随笔的自然。作为平煤神马集团目前唯一的中国作协会员,能够守正创新,砥砺前行,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在祝贺他新著出版的同时,也祝愿他能不断取得新的佳绩,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 12: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 12:23: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那波澜壮阔的画卷,能给长夜痛哭的人一丝慰藉,给底层攀爬的人一束光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 12: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面看,他属于报告文学的范畴;而就每个单篇来看,又是颇具鉴赏心得的散文与随笔。建功是把艺术评论、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和随笔几种文体融而合之,这成为该书的又一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 14: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那波澜壮阔的画卷,能给长夜痛哭的人一丝慰藉,给底层攀爬的人一束光亮……。

好文欣赏。为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9:20 , Processed in 0.0367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